探秘纏腰龍:從定義到治療的全方位解讀
01 纏腰龍:你知道它是什么嗎?
有時候,身邊某位親戚忽然跟你說:"這兩天腰上突然疼得厲害,還出了一串小水皰,好像火燒一樣難受。" 其實,這種癥狀在中老年群體中不少見,民間稱它為“纏腰龍”,醫學名字叫帶狀皰疹。它基本是一種“老病毒騷擾舊朋友”,發作起來讓人記憶深刻。
帶狀皰疹是由我們小時候得過的水痘病毒(全名: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潛藏在身體神經里,免疫力下降時就會“復工”,主要表現為沿著身體一側分布的水泡,以及難以忍受的疼痛。
?? 小貼士: “纏腰龍”未必只纏腰,其實可以出現在身體任何一側的皮膚上。
02 纏腰龍的癥狀解析:如何發現早期信號?
有不少人發現,皮疹出來前身體已經有些不對勁。下面簡單列一下癥狀出現的先后順序:
階段 | 常見感受 | 典型特征 |
---|---|---|
早期(前驅期) | 皮膚偶爾發癢、刺痛或麻麻的 | 無明顯皮疹(部分人會感覺疲勞或輕度低熱) |
明顯期 | 疼痛變強,燒灼感、鉆心痛 | 連續成片的小水皰、紅斑,分布沿某半身帶狀排列 |
恢復期 | 水皰干涸、結痂 | 有時伴有色素沉著,部分人留有神經痛 |
?? 病例舉例: 有位45歲的教師,最初腰上偶爾隱隱刺痛,兩天后水泡成排出現,疼痛加劇,最后經過治療逐漸好轉。
這里的疼痛常常比皮疹還早出現,且不像普通皮膚病那樣只是癢或者紅。這種難以忍受的神經痛也常被形容為“火烤”或“電擊”。
03 為什么會得纏腰龍?致病原因剖析
- 病毒潛伏: 首先,只有感染過水痘的人才有可能發作纏腰龍。水痘痊愈后,病毒會藏在神經里,平時沒事,一旦身體抵抗力下降(比如重感冒、壓力大、失眠)就可能“死灰復燃”。
- 免疫力下降: 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50歲以后),人體的免疫功能自然減弱。這也是為什么帶狀皰疹主要纏上中老年人的原因。某項流行病學調查(Lal, 2015)顯示,60歲后發病率顯著升高。
- 生活壓力與慢性疾病: 長期精神緊張、慢性病(如糖尿病、腫瘤治療)也是發病的高危因素。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皰疹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30%(Yawn & Gilden, 2013)。
?? 數據說明: 有文獻指出,全球成年人中,平均每3人就有1人在一生中至少發作過一次帶狀皰疹(Johnson et al., 2015)。
需要說明的是,帶狀皰疹并不是“臟”或“不干凈”導致,也不會因為皮膚接觸日常傳染給別人,日常生活無需刻意回避患者。
04 纏腰龍的診斷方法:醫生如何判斷?
2018)
?? 生活建議: 出現劇烈皮膚疼痛或水泡時建議第一時間就醫,不要自行用藥,也不要用熱敷辦法。
07 寫在最后:要早發現、別大意,也無需恐慌
說到底,“纏腰龍”不是稀奇病,其帶來困擾主要是疼痛和恢復期不好受。其實只要及時發現、規范應對,多數人都能順利康復。帶狀皰疹屬于免疫力低下相關疾病,所以養成健康作息、科學飲食、疫苗預防是最有用的方法。不用對它過分擔心,也別把它的小痛小疹等閑視之。如果你身邊的親友遇到類似情況,能選對就診科室,有專業治療建議,無疑是對自己負責,也是關注家人健康的重要一步。
?? 讀者一句話: “原來帶狀皰疹不是只有老年人才得,年輕人壓力大、免疫差也要注意!”
主要參考文獻
- Cohen JI. Herpes zost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3; 369(3): 255–263. PubMed
- Lal H, Cunningham AL, Godeaux O, et al. Efficacy of an adjuvanted herpes zoster subunit vaccine in older adul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 372(22): 2087–2096. NEJM
- Yawn BP, Gilden D. The 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rpes zoster. Neurology, 2013; 81(10): 928–930. Neurology
- Johnson RW, Rice ASC. Clinical practice. Postherpetic neuralg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371: 1526–1533. PubMed
- Dooling KL, Guo A, Patel M, et al.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for Use of Herpes Zoster Vaccine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2018; 67(3): 103–108. 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