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不只是皮膚?。毫私獍Y狀、原因與應對
小李最近腳背上突然腫了一塊,開始覺得只是蚊蟲叮咬,誰知兩天后紅腫范圍越來越大,還發起了燒。同事提醒他可能是“丹毒”,他這才意識到這和普通的皮膚問題不太一樣。其實,丹毒雖然聽上去陌生,卻并不罕見。很多人第一次遭遇都會誤以為只是“皮膚發炎”,但它帶來的健康風險遠不止于此。
01 什么是丹毒?
丹毒(Erysipelas)是一種急性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最常影響下肢、面部等區域。它屬于細菌感染,主要由化膿性鏈球菌(尤其是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經常伴有明顯的炎癥反應。丹毒的發病急,病程進展快,屬于一種較為嚴重的皮膚感染之一。
在我國,丹毒高發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慢性疾病或者皮膚有破損的人更容易患病。據流行病學調查,高溫潮濕的氣候和腳氣等皮膚基礎疾病人群,發病比例明顯上升(Stevens et al., 2017)。
在我國,丹毒高發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慢性疾病或者皮膚有破損的人更容易患病。據流行病學調查,高溫潮濕的氣候和腳氣等皮膚基礎疾病人群,發病比例明顯上升(Stevens et al., 2017)。
02 丹毒的主要癥狀
階段 | 表現 | 生活場景舉例 |
---|---|---|
早期 | 輕微紅斑、局部溫熱,偶爾有刺癢感;大多數人不會引起高度重視。 | 49歲的王女士下班回家后發現小腿處稍微有點紅、有點燙,還以為是走路蹭到了什么地方。 |
進展期 | 紅斑范圍迅速擴大,明顯腫脹變硬,有壓痛和灼熱感。全身可能出現發熱、畏寒、頭痛、乏力。 | 58歲的劉先生發現小腿腫脹厲害,皮膚繃緊,晚上甚至出現了38.5℃的發熱。 |
嚴重期 | 紅斑邊界清楚,局部潰瘍、水泡,甚至伴隨淋巴結腫大。一般會伴有較高熱(>38℃)。 | 65歲的趙大媽因患有糖尿病,左腳踝皮膚出現水泡和破潰,不得不住院治療。 |
?? 提示 丹毒最常見的特點是邊界清楚的鮮紅腫塊、皮膚發熱與劇烈疼痛。有時伴隨高熱,全身乏力明顯。如果皮膚腫脹范圍迅速擴展,或者短時間內發燒,要高度警惕。
03 丹毒的致病因素
丹毒的發病機制其實離不開“皮膚屏障受損”與“致病菌入侵”兩個核心因素。具體來說,影響丹毒發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下列幾個方面:
- 細菌感染: 絕大部分丹毒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細菌引起(Stevens et al., 2017)。這些細菌通過皮膚破損口或微小裂口進入,迅速繁殖造成炎癥。
- 皮膚損傷: 小到腳氣、蟲咬傷,或者只有細微的抓傷、靜脈穿刺,都可能成為細菌“突破口”。
- 慢性疾?。?/strong> 糖尿病、下肢靜脈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者更易發病。這些慢性因素使得局部抵抗力下降,皮膚傷口恢復變慢。
- 環境因素: 高溫潮濕和衛生條件差也能加劇感染風險。數據表明夏季發病率明顯升高(Baddour, 2012)。
- 年齡影響: 60歲以上老人、兒童因免疫調節能力較弱,感染風險更大。
?? 小知識 研究顯示,腳氣患者發生丹毒的風險比普通人高出2倍。(Baddour, 2012)
04 丹毒如何傳播?
很多人關心丹毒會不會“傳染”。其實,丹毒雖然是細菌感染,但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播并不常見。以下是傳播相關的幾個主要途徑:
- 皮膚接觸傳播:直接接觸到病人的滲出液或污染物,手上有傷口才有可能被感染。例如家庭護理中為患者換藥時,如果自身皮膚有小傷口、濕疹,感染風險升高。
- 間接傳播:使用了患處污染的毛巾、衣物、床單等物品,在皮膚有裂口或濕疹的情況下,也可能感染。
- 潛伏期:從接觸細菌到發作,一般24到48小時,最短當天即可發病。免疫力低下時,潛伏期不固定,有時會延長至數天。
?? 注意 “普通皮膚接觸”不會傳染丹毒;但皮膚有破損時要格外小心,家庭護理做足防護即可降低風險。
05 丹毒的治療與護理
簡單來說,丹毒的治療核心是及時使用抗生素,結合局部和全身護理。主要措施如下:
- 抗生素治療: 氨芐西林、青霉素等對鏈球菌有良好抑制效果,醫生會結合具體情況選擇相應藥物(Baddour, 2012)。
- 物理護理: 局部冷敷緩解腫脹,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需要保護好傷口,避免再次污染,不建議自行涂抹不明藥膏。
- 加強營養和休息: 多補充新鮮蔬菜水果和蛋白質食品,幫助身體修復受損組織。保證充足睡眠,利于炎癥恢復。
- 住院治療: 出現高熱或大面積潰爛、基礎病嚴重時需要住院監護,避免發展為敗血癥等并發癥。
?? 提醒 發熱伴紅腫范圍擴大、水泡或潰瘍時,最好當天就醫,拖延易加重病情。
家庭護理需知
- 單獨使用毛巾、洗具,勤洗手
- 傷口干燥保持清潔,預防二次感染
- 避免抓撓患處,防止皮膚進一步破損
06 如何預防丹毒?
防范丹毒,生活中這幾步不能少:
? 生活防護建議
- 保持皮膚完整和干燥,指甲修剪整齊,避免皮膚破損后感染。
- 及時處理腳氣和濕疹等皮膚基礎疾病。
- 穿寬松、透氣的衣服和鞋襪,尤其夏季更要注意。
?? 飲食助力
- 新鮮蔬菜(如菠菜、西蘭花):富含維生素C,幫助免疫力提升,促進傷口愈合。建議每日搭配多種蔬菜食用。
- 高蛋白食物(如魚、豆制品、雞蛋):修復組織、增強抵抗力,每天按需攝入。
- 充足飲水:每天1500-2000ml水,有助于身體代謝和廢物排出。
?? 何時就醫?
- 皮膚紅腫兩天未見好轉,或者出現發熱、疼痛明顯,應盡早到皮膚科或感染科就診。
- 有慢性基礎病、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肢出現小面積潰瘍也建議盡快就醫。
?? 選擇醫院的小建議
- 初發可去社區醫院或皮膚專科,合并全身不適者建議及時到三級醫院進一步診治。
07 生活點滴,自然呵護皮膚健康
說到底,丹毒雖然發展快,但并不是無法防治的大難題。只要皮膚有變化別大意,日常注重清潔、處理好小傷口,科學飲食和適當休息,其實都能幫忙遠離這個“小麻煩”。如果偶爾出現皮膚紅腫,還伴隨不適,不妨早點到醫院看看,少走彎路更安心。
核心參考文獻
- Stevens, D.L., Bisno, A.L., Chambers, H.F., et al. (2017).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 2014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59(2), e10–e52.
- Baddour, L.M. (2012). Cellulitis and erysipela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7(2), 17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