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皰瘡:小小水泡,大大危害!
早上一睜眼,孩子臉上忽然冒出幾個小水泡,家長常常以為是“熱疹”或“蚊子?!薄5鋵?,生活中不少人(尤其是愛動的小朋友)都可能碰到一種叫做“膿皰瘡”的皮膚病。這種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泡,處理不當卻會帶來不小的麻煩。本文就帶大家了解,為什么這事不能隨便糊弄。
01 膿皰瘡到底是什么???
膿皰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細菌感染,尤其是在寶寶和學齡前兒童身上出現得比較多。其實,它是一種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這兩種細菌引起的小皮膚病,表面上表現為帶有膿液的小水泡或小膿皰。
膿皰瘡傳播很快,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遞,屬于高傳染性疾病。有時候它悄悄出現在嘴角、鼻翼或手臂,破潰后甚至會蔓延到其他部位,看起來就像小水泡炸裂后沾了一層“蜂蜜殼”一樣。
Tip: 膿皰瘡常見于夏秋季節,潮濕溫暖的環境容易促進細菌繁殖。
02 怎么能發現膿皰瘡?
階段 | 常見癥狀 | 生活例子 |
---|---|---|
初期 | 局部皮膚輕微發紅、偶爾有點癢、表面起小泡(無痛或輕微不適) | 5 歲男孩洗完手后覺得手指縫有點兒癢,起了一小粒透明小水泡 |
進展期 | 紅腫明顯、膿皰變大、潰破后流黃色液體,表皮損傷區域變大 | 9 歲女孩嘴角的皰疹破潰,一碰到就疼,還滲出液體,不易愈合 |
嚴重期 | 皮膚大片潰爛,疼痛持續,甚至發熱,局部淋巴結腫大 | 成年男性滿手膿皰潰破,晚上睡不好,還伴有低燒 |
小貼士: 膿皰瘡水泡破了后形成的“黃痂”,是一個典型特征,別把它當成普通黃色結痂疏忽了。
03 為什么會得膿皰瘡?
- 直接接觸:和已經發生膿皰瘡的人親密接觸(比如玩耍、擁抱、接吻等)很容易被傳染。
- 間接傳播:共用毛巾、床單、玩具,甚至門把手等被污染物品,都有可能沾上致病細菌。
- 皮膚受傷:擦傷、蚊蟲叮咬、濕疹患處等皮膚屏障破損處,細菌更容易趁機侵入。
- 免疫力低下:免疫力不強的兒童和老人染病風險更高。
研究發現:一次性接觸膿皰瘡患者或污染物,10小時內感染風險明顯增加(Sheth & Steele, 2012)。
04 背后的元兇有哪些?
主要致病菌:
1. 金黃色葡萄球菌: 這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細菌,善于寄生在皮膚表面,環境潮濕悶熱時特別活躍。某些耐藥菌株(如MRSA)更頑固。
2. 溶血性鏈球菌: 也被稱為“化膿性鏈球菌”,它常讓孩子們反復發生咽喉炎或發熱,侵入皮膚后可引發膿皰瘡。
典型風險因素:
- 兒童因玩耍時皮膚擦傷易被感染
- 集體生活環境(幼兒園、學校、軍營)膿皰瘡暴發概率高
- 慢性皮膚病如濕疹也會增加感染機會
- 開放性皮膚損傷后沒有及時清理
別小看: 有資料顯示,夏天小學生群體感染率可高達 10%(Aung, Mathew & Breuer, 2014),人群聚集尤其快。
05 得了膿皰瘡,應該怎么辦?
- 抗生素外用:
醫生通常會建議使用抗生素軟膏(比如莫匹羅星、夫西地酸等)直接涂抹患處。這樣能快速殺滅致病細菌,止住局部惡化。 - 口服抗生素:
如果皮損范圍比較大,或者外用藥效果欠佳,醫生會根據感染細菌類型選擇合適的口服抗生素(如頭孢拉定、阿莫西林等),療程一般 7~10 天。 - 嚴重者需住院:
皮膚損傷面積大或者伴有持續發燒、全身不適時,需要及時就醫,必要時住院輸液以防嚴重新發并發癥。
提示: 用藥期間別用力揭膿痂,以免加重損傷;平時護理要保持患處清潔干燥。
常見措施 | 實用建議 |
---|---|
藥膏涂抹 | 每天2次,清潔后局部薄涂 |
口服抗生素 | 遵醫囑服用,足療程喝足水 |
換洗衣物 | 單獨清洗,60℃以上熱水更安全 |
就醫指引: 發現手足、臉部皮損擴散快,或有發熱、全身不適,應第一時間就醫,不要拖延!
06 膿皰瘡怎么防?正面實用指南 ??
推薦措施(通用) | 具體做法 |
---|---|
保持皮膚清潔 | 每天溫水洗澡,發現小傷口及時用肥皂水沖凈 |
獨立洗浴用品 | 毛巾、浴巾、床單按周清洗,避免與他人共用 |
勤剪指甲 | 定期修剪,避免抓破瘙癢導致傷口擴大 |
增強免疫力 | 均衡飲食,充足睡眠,有益于免疫防御 |
日常有益食物推薦:
- 胡蘿卜:富含β-胡蘿卜素,有助于提升皮膚屏障;可以每天涼拌或燉菜食用。
- 菠菜:富含鐵和維生素C,有助免疫;建議焯水后拌食,適合三餐加入。
- 海帶:含有硒和碘,對皮膚健康有益;一星期吃2-3次燉湯或涼拌。
及時就醫建議: 膿皰反復發作、局部皮膚破損超過7天或有紅腫發熱癥狀,應到正規醫院皮膚科就診。
07 行動要點 | 科學面對膿皰瘡
- 皮膚上的小水泡不要大意,尤其是孩子和老人。
- 出現大片紅腫、流水或蜂蜜色結痂,及時去醫院看看。
- 用藥全部按醫生說的來,不宜自行停藥。
- 好習慣比什么都重要,日常衛生、防護做得好,膿皰瘡很快就遠離了。
說到底,膿皰瘡雖然不是什么“可怕大病”,但也絕非“小問題”。只要知道它的“慣用套路”,日常生活防護到位,多留點心,就可以輕松避開這類常見的皮膚麻煩。
不必焦慮,科學對待,讓自己的皮膚保持健康狀態才是最關鍵的。
不必焦慮,科學對待,讓自己的皮膚保持健康狀態才是最關鍵的。
參考文獻
- Sheth, A., & Steele, R. W. (2012). Impetigo: An old foe with a new face. Current 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s, 14(6), 480-484. https://doi.org/10.1007/s11908-012-0280-x
- Aung, P. T., Mathew, J. L., & Breuer, J. (2014). Impetigo: The ongoing battle with a potentially deadly foe. Journal of Infection, 68(1), S28-S36. https://doi.org/10.1016/S0163-4453(14)70008-2
- Stevens, D. L., & Bisno, A. L. (2014). Impetigo, Erysipelas, and Cellulitis. In J. E. Bennett, R. Dolin, & M. J. Blaser (Eds.), Mandell, Douglas, and Bennet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8th ed., pp. 1194-1202). Elsevier Saun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