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粒腫:小小腫塊背后的大問題與治療策略
01 霰粒腫到底是什么?
其實,很多人第一次發現眼皮上冒出一個硬疙瘩,都會有點緊張。有人以為是上火,有人怕是長了什么大毛病。霰粒腫就是這樣一個“不速之客”——它通常悄悄出現在上眼皮或下眼皮。起初并不疼,但摸上去是個小硬結,像壓在皮膚下的小豆子。
小知識:霰粒腫主要因為眼瞼里的腺體被皮脂堵住后發炎,和平時的針眼(麥粒腫)不一樣,通常不是紅腫疼痛為主,所以別一開始就緊張。
主要出現部位 | 早期感覺 |
---|---|
上眼瞼 / 下眼瞼內側 | 腫塊但無明顯疼痛 |
從生活里看,類似一位34歲的女性辦公室白領,偶爾照鏡子才發現左眼皮內側有個小硬塊,按壓時沒感覺,只是覺得有點別扭。她并沒把它當回事,結果一周后腫塊卻一點沒消。
別忽視這類變化,霰粒腫雖然多數屬良性,但如果不重視也可能帶來更大麻煩。
02 霰粒腫的癥狀:要警惕哪些身體信號?
- 1. 輕微變化階段
剛開始時,只有輕微腫脹或者皮下摸到小顆粒,通常沒疼痛,也不會泛紅。
- 2. 持續、加重階段
如果幾天后腫塊還在,甚至變大,附近皮膚出現紅色、伴隨持續脹痛感或者明顯壓痛,就要留心了。這時眼皮上可能能看到局部隆起,嚴重時影響睜眼。
病例分析
42歲的教師孫先生,連續三天感到右下眼瞼一直有顆粒感,第四天腫塊反而更大,局部發紅并有輕度壓痛,甚至發現看東西有點模糊,這種情況需及時關注。
42歲的教師孫先生,連續三天感到右下眼瞼一直有顆粒感,第四天腫塊反而更大,局部發紅并有輕度壓痛,甚至發現看東西有點模糊,這種情況需及時關注。
發現以上癥狀且持續不退,最好盡快去醫院眼科做進一步檢查。
03 為什么會長霰粒腫?主要風險因素有哪些?
說起來,霰粒腫的出現其實跟很多日常習慣有關。它主要跟眼瞼腺體(比如瞼板腺)被油脂、皮屑、雜質堵住后,局部聚集起來的炎癥反應有關。下面這些情況容易增加風險:
- 油性皮膚 & 皮脂分泌旺盛
年輕人和油性膚質更易堵塞瞼腺。
- 經常熬夜或用眼過度
長期缺乏休息、睡眠質量差,會導致腺體分泌紊亂。
- 衛生習慣不好
經常用手揉眼、戴隱形眼鏡不規范、化妝品未清潔干凈,都會增加局部細菌堆積。
- 受慢性疾病影響
比如糖尿病、慢性皮炎等人群,局部修復功能低,更容易反復發作。
調查顯示,兒童、青少年因為皮脂分泌旺盛,霰粒腫發病率更高,在某些地區高達5%(Refer: McNab, A.A., "Chalazion: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ust N Z J Ophthalmol, 1994)
這提醒我們,良好的衛生習慣對眼健康非常重要。
04 霰粒腫平常怎么護理?日常管理全攻略
- 熱敷 早、中期的小腫塊可以每日熱毛巾敷眼,每次10-15分鐘。目的是通過溫熱促進腺體排出油脂。
- 溫水潔面 用溫水和少量清潔劑輕柔清洗瞼緣,尤其是剛睡醒或外出回家之后。
- 避免用手揉 手上帶有細菌,摸眼容易加重感染,盡量減少直接接觸。
Tip:市面上的一次性瞼緣濕巾可以在需要外出時幫助眼部清潔。
護理方法 | 操作建議 |
---|---|
熱敷 | 小毛巾蘸熱水,溫熱即可,每次10-15分鐘 |
清潔眼瞼 | 溫和洗面奶,清水沖凈,早晚各一次 |
如果護理后3-5天無改善,建議早做專業檢查。
05 治療方法:什么情況下要用藥或手術?
很多霰粒腫輕度時可自愈,但總有一些“固執”的腫塊需要醫生幫忙解決。什么時候要考慮就醫?主要有以下情況:
- 腫塊持續不消,反而越長越大,一周后未減輕
- 出現持續性疼痛或局部紅腫明顯
- 腫塊影響睜眼,甚至影響視線
- 已試過熱敷等護理,3-5天內無明顯緩解
藥物治療:醫生可能會根據炎癥程度用抗炎眼藥膏或滴眼液。
手術治療:對于較大、反復發作的霰粒腫,可在局麻下做小切口,從內側引流或完整切除。
案例分析
28歲的大學生小王左眼瞼腫塊三周沒好,還影響看書。到眼科后醫生建議手術切除,恢復很快,且外觀無明顯疤痕。
這個例子說明,有時專業治療比長期僵持效果更理想。
28歲的大學生小王左眼瞼腫塊三周沒好,還影響看書。到眼科后醫生建議手術切除,恢復很快,且外觀無明顯疤痕。
這個例子說明,有時專業治療比長期僵持效果更理想。
治療期間切忌自行挑破腫塊,以免加重感染。
06 如何預防霰粒腫?從日常習慣做起
- 均衡飲食?? 多吃富含維生素A和C的蔬果(如胡蘿卜、菠菜、橙子),有助于保護眼部黏膜。
- 定期清潔 眼部清潔很重要,每天睡前可用專用潔凈濕巾擦拭睫毛根部,有助于減少油脂堆積。
- 少用彩妝 適當減少眼部化妝品使用,化完妝應徹底卸妝,幫助降低化學物殘留。
- 合理作息? 規律作息、減少熬夜,有助于維持腺體正常功能。
- 選擇正規檢查 如果發現腫塊反復出現,可以預約眼科正規檢查,一般兩年一次比較合適。
醫學專家認為,良好的眼部衛生和飲食結構,對防止眼瞼反復發炎大有幫助(Refer: Garg, P. et al., "Microbiological profile of chronic dacryocystitis with and without chalazion", Indi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0)。
Tip:長期用眼人士,可嘗試每天眨眼操(每次5分鐘),幫助舒緩腺體壓力。
參考文獻
- McNab, A.A. (1994). Chalazion: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ustralas J Ophthalmol, 22(4), 255-260.
- Garg, P., Krishna, P.V., Gopinathan, U., & Rao, G.N. (2010). Microbiological profile of chronic dacryocystitis with and without chalazion. Indi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58(4), 310-313.
- Strempfer, A., & McClellan, K. (2018). Chalazion and Hordeolum. In Yanoff M, Duker JS (Eds.), Ophthalmology (5th ed., pp. 526-529). Elsevier Saunders.
引用格式:參考文獻均采用APA格式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