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與預防靜脈血栓的必備指南
01 看不見的威脅:靜脈血栓到底是什么?
早上起床發現小腿酸脹,有時還帶點麻,很多人會覺得是沒睡好??蓪嶋H上,生活中這種細微的變化,可能就是靜脈血栓的早期信號,只是被我們忽視了。血管負責輸送血液,就像城市里的馬路,突然有“堵車”,就是血栓在作怪。
靜脈血栓(Venous Thromboembolism,簡稱VTE)常見于深靜脈,也就是人體深層的“大馬路”。血液不流暢的時候,容易形成血塊,這些血塊一旦脫落,有可能隨著血流跑到肺部,造成肺栓塞,這就是為什么它被醫生稱為“沉默的殺手”。
研究數據顯示,VTE 每年影響全球數百萬人,是院外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Tagalakis et al., 2013)。靜脈血栓不像心臟病那樣立刻帶來劇烈癥狀,但后果一樣嚴重。很多人覺得自己年紀輕,不運動沒事,其實風險并不低。
02 明顯警示信號:這些癥狀別當普通酸脹
- 單側下肢持續腫脹,皮膚顏色發紫發紅
- 小腿持續疼痛或觸壓后明顯加重
- 突然呼吸急促、胸悶,甚至咳血
典型情境 | 可能表現 |
---|---|
50歲女性長時間旅行后 | 小腿持續腫脹痛,走路后加重 |
70歲男性術后臥床 | 一側腿發紅發熱、疼痛 |
38歲孕婦懷孕晚期 | 單側小腿慢慢脹痛,皮膚發紫 |
其實大部分明顯癥狀都是在血栓逐漸變大時才出現。不少人后知后覺,是因為忽略了前期的小信號。
這說明:如果發現腿部持續不適,尤其是一側腫脹,要及時到正規醫院排查,不要等嚴重癥狀才就醫。
03 為什么會形成血栓?認識主要高危因素
- 久坐或長時間臥床:長途飛行、車程或手術恢復期最常見。國外一項調查表示,持續靜坐超4小時,血栓風險大幅提升(Kabrhel et al., 2011)。
- 肥胖、高齡:體重超標和60歲以上群體,因為血流變慢、血管彈性變差,發生血栓的概率更高。
- 家族遺傳因素:如果直系親屬曾有血栓病史,自身風險也會上升。家族中多例說明遺傳傾向值得重視。
- 孕期或口服激素類藥物:妊娠、口服避孕藥、激素替代治療都與血栓風險增加相關。
- 慢性疾病:如腫瘤、慢性心衰、肺部疾病患者,本身易處于血液高凝狀態。
單獨一個因素風險可能有限,多個疊加時,危險性就會明顯增加。比如,有位55歲的男性平時不愛運動、體重超重、最近腳踝骨折臥床恢復,三項風險碰在一起,數天后出現突發的腿腫脹,影像檢查證實為靜脈血栓。這例子提醒:高危人群應密切關注自身狀況。
04 日常怎么吃?這些飲食習慣對血管有好處
食物 | 具體好處 | 推薦吃法 |
---|---|---|
菠菜 / 西藍花 | 富含維生素K,有助血管彈性 | 每周吃2-3次,清炒或涼拌 |
鮭魚 / 鱸魚 | 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有利血液流動 | 水煮或清蒸,每周1-2次 |
獼猴桃 / 橙子 | 維生素C豐富,有助血管健康 | 每日1-2個作為水果餐 |
全谷物/燕麥 | 膳食纖維改善血脂 | 早餐可加入1小碗燕麥 |
清水 | 保持血液稀釋狀態 | 每日6-8杯,定時補水 |
實際上,均衡飲食配合其他健康習慣,才是預防靜脈血栓的基礎。只靠某一種食物,很難起到決定性作用。
05 運動這樣做,血液循環更順暢
- 散步:每天保持30分鐘的中等強度散步即可。如果工作特別忙,可以分次完成,比如每小時起來走動5分鐘。
- 小腿肌肉鍛煉:坐著的時候踮腳尖、腳跟輪換著抬起,每組20次,每天可做2-3組。適合上班族和術后恢復者。
- 彈力襪輔助:醫生建議的彈力襪可以改善下肢血流,減少局部血液淤積。
- 不同人群建議:
- 中老年人:優先選擇低沖擊力運動,如慢走、太極、室內騎行。
- 孕婦:可嘗試溫和的孕婦瑜伽,避免劇烈運動。
- 手術恢復期:按醫生指導,逐步恢復肢體活動,別圖快。
說起來,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別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
06 需要用藥嗎?哪些情況要科學輔助
只有在醫生診斷為血栓高風險,或者有明確的既往靜脈血栓史時,才需要使用抗凝藥物。常見藥物有華法林、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能防止血栓變大或新發。
比如一位45歲男性因骨科手術后臥床,醫生建議短期口服抗凝藥,術后一段時間逐步減量停用。這個例子提醒,藥物預防一定要聽專科醫生安排,私自吃藥可能有出血風險。
自己決定吃藥并不安全,自行停藥也要謹慎。
07 檢查與監測:別等癥狀嚴重才去體檢
- 一般來說,6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議每年體檢一次,關注包括血常規、D-二聚體和下肢超聲檢查。
- 已知有高危因素(如需長期臥床),建議住院期間由??漆t生安排動態監測。
- 出現持續不明原因下肢腫脹、疼痛、膚色改變者,及時到血管外科或內科就診,不要拖延。
其實,很多血栓都是通過體檢發現的,這比等癥狀嚴重再求醫劃算多了。
最后一點建議
也許你覺得靜脈血栓距離自己還很遙遠,但其實,日常的小習慣、家族病史甚至一次長時間坐車,都可以成為風險的積累。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視和誤判。
關鍵還是要把握好平衡:偶爾不舒服時用心觀察,有高危時及時體檢,有癥狀時別忘了找醫生。畢竟,健康沒想象的難,但馬虎大意總會出岔子。
參考文獻
- Tagalakis, V., Patenaude, V., Kahn, S. R., Suissa, S. (2013).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recurr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110(2), 243–249.
- Kabrhel, C., Varraso, R., Goldhaber, S. Z., Rimm, E., Camargo, C. A. Jr. (2011).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idiopathic pulmonary embolism in women: prospective study. BMJ, 343, d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