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房顫:它到底是什么?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坐在沙發上,突然心里有種撲通亂跳的感覺,幾秒鐘后又恢復平靜?不少人碰到類似的小插曲,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親戚們。其實,這很可能就是房顫(心房顫動)的早期表現。
房顫指的是心臟的上部——心房,發生了不規則、快速的跳動。平時心臟像精準的時鐘一樣跳動,但房顫時,心房變得無序,像突然失控的節拍。大多數人剛開始時只會偶爾感到輕微心悸或略不舒服,很容易被忽視。不過,正是這樣的“小插曲”,在不知不覺間給身體埋下了隱患。
02. 明顯的警示信號,別再忽略
有時候,房顫的表現不再只是短暫的“搗亂”。張先生,62歲,被家人發現時臉色發白,無法完整說話,還出現了偏身無力。家人趕緊送醫,確認是房顫引發中風。這種持續不適的情況就需要高度警覺。
下面這些癥狀出現時,就不是“偶爾的小毛病”,而是必須當回事的警示燈:
癥狀 | 常見表現 |
---|---|
心悸 | 心跳快且不規律,時間較長 |
持續疲勞 | 休息也無法恢復的乏力感 |
胸悶氣短 | 活動時容易氣喘、出虛汗 |
暈厥或意識模糊 | 說話含糊、身體偏癱等 |
03. 房顫為什么會“牽連”卒中?
很多人疑惑:房顫和腦卒中(中風)之間有什么關系?簡單說,就是心房跳動紊亂后,血液容易在心房里形成“小團塊”——血栓。而腦部血管要是被血栓堵住,大腦就很快“斷供”,產生卒中。
卒中不光是突發癱瘓那么簡單,其實會帶來長期的記憶力下降、言語不清甚至吞咽困難。高血壓、糖尿病、年齡大于65歲的人,房顫后卒中風險更高。有文獻指出,房顫患者卒中風險是同齡人的5倍(Wolf et al., 1991)。
04. 卒中風險“量化”評估,工具怎么用?
風險到底有多大?醫生經常用CHA2DS2-VASc評分工具來“量化”房顫引發卒中的概率。不用死記硬背,核心就是看你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65歲以上、心衰、卒中史等危險因素。
下面這張表能幫你大致了解自己處于哪個風險區間:
風險項 | 對應分值 |
---|---|
年齡 65-74 歲 | 1 分 |
高血壓 | 1 分 |
糖尿病 | 1 分 |
腦卒中史 | 2 分 |
心力衰竭 | 1 分 |
女性 | 1 分 |
年齡 ≥75 歲 | 2 分 |
05. 抗凝藥物:房顫卒中預防的“主力隊員”
目前最有效的辦法,是定期服用抗凝藥物,防止血栓在心房里悄然形成。簡單理解,這些藥可以讓血液不那么容易“結團”,從源頭上減少卒中風險。
常見抗凝藥有華法林(Warfarin)、阿哌沙班(Apixab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等。不同人群適合的藥物不同,和醫生溝通至關重要。
一位74歲女性,因心房顫動合并高血壓,通過規律服藥,復查后卒中風險評分明顯下降,這就是科學預防帶來的好處。
06. 生活方式管理:每個人能做點什么?
除了藥物,自己平常也能做很多事情,來給心臟和大腦上一層“雙保險”。
方法 | 具體建議 | 生活舉例 |
---|---|---|
均衡飲食 | 新鮮蔬果、全谷物、富含優質蛋白(如魚、豆制品) | 每餐搭配綠葉菜,多用蒸煮替代油炸 |
適量運動 | 每周150分鐘有氧走路、游泳或慢跑 | 上下班提前一站下車,步行回家 |
戒煙限酒 | 控制飲酒量,堅決不吸煙 | 家庭聚會用無酒精飲品替代 |
保持心情舒暢 | 學會放松、調節壓力 | 周末參加喜歡的興趣小組 |
07. 定期隨訪,健康“防火墻”別間斷
說到底,房顫和卒中預防屬于“一路同行”的管理。別把首次就醫當作終點,定期回訪正是鞏固健康成果的關鍵。
建議心房顫動患者至少每6-12個月到醫院檢查一次,內容包括心電圖、血壓、凝血相關指標等。藥物調整、生活方式變化也需要動態評估效果。
小結:健康守護,從每一步細節做起
說到底,房顫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它掉以輕心。如果你身邊有人偶有心跳異常,或者家族中有腦卒中病史,及時關注、主動管理,比什么措施都有效。定期體檢、科學用藥、合理飲食還有適度鍛煉——把這些做成日常小習慣,反而最能積累出令人安心的健康資本。
參考文獻(APA格式)
- Wolf, P. A., Abbott, R. D., & Kannel, W. B. (1991). Atrial fibrillation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troke: the Framingham Study. Stroke, 22(8), 983-988.
- Lip, G. Y. H., Nieuwlaat, R., Pisters, R., Lane, D. A., & Crijns, H. J. G. M. (2010). Refining clinical risk stratification for predicting stroke and thromboembolism in atrial fibrillation using a novel risk factor-based approach: the euro heart survey on atrial fibrillation. Chest, 137(2), 263-272.
- January, C. T., Wann, L. S., Calkins, H., et al. (2019). 2019 AHA/ACC/HRS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4 AHA/ACC/HRS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140(2), e125–e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