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意外敵人:帕金森病揭秘
周末的下午,咖啡館的桌上擺著兩杯熱飲,朋友邊聊邊無意間抖了下手中的勺子。細小的動作,誰也沒多想。其實,像帕金森這樣被認為是“老年才能得”的疾病,已經悄悄出現在年輕人中。我們身邊,或許已經有朋友被這種意外的“慢性困擾”影響了日常。
01 帕金森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帕金森?。≒arkinson's disease)最初是因為大腦里一種叫多巴胺的“信息使者”減少導致的。這會讓身體協調變困難,小動作變笨拙。以往,人們覺得只有退休后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但近幾年,越來越多只有三十多歲的年輕人,也開始和這個“不速之客”打起了交道 —— 有位32歲的男性朋友,剛做父親半年,發現自己的手指總是莫名顫抖,不覺間生活被改變了。
年輕人患帕金森雖然比例還很低(通常指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下不到總患者的10%),但對他們來說,工作、照顧家庭都因此受到影響。這提醒我們,別把帕金森簡單看作“老年病”。
02 年輕人為什么也會中招?
致病因素 | 生活化例子 |
---|---|
遺傳 | 家里有人年輕時就患類似的問題,自身風險比普通人高。 |
環境暴露 | 有35歲的園藝師,因長期接觸農藥,每天都要戴手套,但偶爾皮膚癢,忍不住摘手套,幾年后出現小幅度僵硬。 |
頭部外傷 | 拳擊、極限運動愛好者,有位28歲女性因多次輕度腦震蕩,幾年后首次出現肢體發沉。 |
不良生活習慣 | 常年熬夜、飲食重油重鹽、壓力很大的程序員,覺得手臂沒以前靈活,以為是累,其實藏著隱患。 |
醫學界認為,帕金森和這幾種因素相關(Ferreira & Massano, 2017)。當然,單純有一點風險未必一定發病,但混合多項因素出現在年輕人身上,需要我們警惕。
? 有家族史的人,發病風險要比普通人高約2-4倍(Lesage & Brice, 2009)。
03 年輕人帕金森有哪些信號?
帕金森最早的表現常常不明顯,容易被當成“累的”或者“小失誤”。比如:
隨著時間推移,如果變成——
- 偶爾手指發抖(尤其是放松時)
- 拿筆寫字,字開始變小、行距變窄
- 運動完恢復慢,感到肢體略僵、動作不如以前敏捷
隨著時間推移,如果變成——
- 抖動變持久,影響到吃飯系鞋帶
- 明顯步態變慢,像踩在厚重地毯上
- 說話聲音變小、表情變呆板
?? 手指抖動不是每個人都會有,但動作變緩慢、身體僵硬是帕金森的主要表現(Jankovic, 2008)。
04 哪些檢查能發現帕金森?
發現手、腿、臉部偶爾會抖,或者活動總覺得不利索,建議及時到神經內科就診。醫生會通過身體檢查(運動、協調性測試),了解是否有以下特征:
- 動作緩慢,手腳靈活度下降
- 靜止狀態下的顫抖
- 肌肉僵直,變得難以伸展
?? 年輕人出現肢體動作異常,建議不要只等“明顯癥狀”,越早檢查效果越好(Postuma et al., 2015)。
病例提醒:27歲女性,近3個月反復覺得腳步邁不開,以為只是運動過度,直到??茩z查才確診早期帕金森。這個例子說明,有時問題比表面現象要復雜,看??坪苡斜匾?。
05 日常怎么做有助于保護自己?
說起來,帕金森不能完全預防,但日常還是有不少辦法能幫我們降低風險。這里列出一些實用建議:
推薦習慣 / 食物 | 好處 | 怎么做更有用 |
---|---|---|
規律有氧運動 | 增強大腦活力,幫助神經保護 | 每周運動3次,每次30-60分鐘,比如快走、騎車 |
深色蔬菜(菠菜、羽衣甘藍) | 富含抗氧化物,有利于神經系統健康 (Hughes et al., 2016) | 一周吃2-3次,炒、拌涼菜都可以 |
堅果類(核桃、杏仁) | 好脂肪有助于腦細胞穩定 | 每天抓一小把,別吃太多 |
維持健康體重 | 防肥胖、降慢性炎癥風險 | 搭配飲食運動,體重持穩最好 |
調整作息 | 讓大腦休息更充足 | 每天保證7小時以上睡眠 |
有研究顯示,咖啡攝入和綠茶也和帕金森風險降低有關,不過,不建議靠喝大量咖啡替代運動和蔬菜(Checkoway et al., 2002)。
?? 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睡眠夠,是最“老實管用”的辦法。
06 年輕患者需要哪些幫助?
很多人剛被診斷帕金森時,除了擔心生活,也會遇到心理壓力。實際治療方案一般包括:
- 藥物:補充大腦多巴胺的藥物,醫生會根據進展情況調整
- 康復訓練:物理治療師指導運動、肢體協調鍛煉
- 心理支持:專業咨詢,有人陪伴交流很重要
?? 帕金森雖然無法根治,但正確治療和積極心理會讓大多數患者維持較好的生活質量多年(Bloem et al., 2021)。
簡單回頭看,其實帕金森這個詞沒有那么遙遠——年輕人也可能“碰上”,但我們可以靠健康的生活習慣、及時的警覺和專業的支持,把影響減到最小。如果身邊有人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身體抖動、動作變慢,別光想著是累,要有意識去醫院神經??瓶纯?。早點行動,生活照樣可以很自在。
參考文獻
- Bloem, B. R., Okun, M. S., & Klein, C. (2021). Parkinson's disease. The Lancet, 397(10291), 2284-2303.
- Checkoway, H., Powers, K., Smith-Weller, T., Franklin, G. M., Longstreth, W. T., & Swanson, P. D. (2002). Parkinson's disease risks associated with cigarette smoking,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caffeine intake.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55(8), 732-738.
- Ferreira, J. J., & Massano, J. (2017). An updated review of Parkinson's disease genetics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s. Acta Neurologica Belgica, 117, 435–445.
- Hughes, K. C., Gao, X., O'Reilly, é. J., & Schwarzschild, M. A. (2016). Food intake and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Movement Disorders, 31(8), 1230-1234.
- Jankovic, J. (2008). Parkinson’s disease: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79(4), 368–376.
- Lesage, S., & Brice, A. (2009). Parkinson's disease: from monogenic forms to genetic susceptibility factors.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18(R1), R48-R59.
- Postuma, R. B., Berg, D., Stern, M., Poewe, W., Olanow, C. W., Oertel, W., ... & Goetz, C. G. (2015). MDS clin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arkinson's disease. Movement Disorders, 30(12), 1591-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