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也要警惕:肢體麻木可能是中風的前兆
01 不只是老年人的擔憂,中風也在靠近年輕人
有時候,下班路上手麻幾秒,或早晨起床腿發僵,很多人一笑而過,覺得年輕沒事。但實際生活中,越來越多20多歲、30多歲的人突然被送進急診室,診斷卻是中風。簡單來講,現在中風早已不是只有老人要擔心的健康問題了。
調查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45歲以下的中風患者已逐年上升:一項2021年發表于 Stroke 雜志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青年卒中的發病率在近20年已提升近40% (Yahya et al., 2021)。
02 肢體偶爾麻麻?身體在悄悄提醒你
偶爾手腳發麻,可能只是趴著睡覺、久坐壓迫神經這些常見原因。不過,如果麻木感反復出現,或者在沒有誘因的情況下發生,身體其實是在發出求救信號。
類型 | 發作頻率 | 持續時間 | 需不需要擔心 |
---|---|---|---|
短暫性麻木 | 偶爾一次 | 幾分鐘內恢復 | 通常無大礙 |
反復出現 | 一周多次 | 每次十分鐘以上 | 建議留心 |
伴隨頭暈/眼花等 | 不規律 | 無法自行緩解 | 應盡快就醫 |
有位26歲的女生小陳,熬夜趕作業后,清晨發現手臂發麻,但休息半小時后恢復了。第二周,她在刷牙時手指再次發麻,并且持續了十幾分鐘。這時候,她的身體已經亮起了“小警燈”。
03 中風的經典癥狀,和普通麻木怎么區分?
說起來,中風可不只是一側手腳麻。與普通疲勞性麻木不同,中風常會有一組典型癥狀一起出現,需要警覺。
- ?? 典型癥狀
-
- 突然單側面部、手或者腿部無力、麻木
- 說話口齒不清、理解別人講話困難
- 出現視力模糊或一側失明
- 走路不穩、暈倒或頭暈
比如有位32歲的男士,打籃球后感覺左手發麻,但很快沒勁,臉也有點歪,說話開始含糊,同伴立刻帶他去了醫院,結果確診為急性缺血性中風。他的麻木并不是單獨存在,而是和面部歪斜、語言問題同時發生,這就是危險的信號。
04 年輕人患中風的幕后推手有哪些?
可能很多人覺得年輕人身體棒,不太會出現中風,其實不然。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 生活方式影響:熬夜、抽煙、飲酒、高熱量飲食,這些“習慣”長期下來,可讓血管慢慢變窄,血液更黏,甚至提前發生動脈硬化。
- 慢性疾病早發: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這些本來高發于中老年人,現在在二三十歲群體中也變得常見起來。
2022年《Lancet Neurology》報道,35歲以下青年人高血壓患病率已達8%(Feigin et al., 2022)。 - 心理與工作壓力:長期焦慮、過度勞累,可讓交感神經高負荷運作,間接升高血壓,對血管結構形成持續的“拉扯”。
- 家族遺傳因素:有家族中風史的人,年輕時腦血管也是“薄弱”地帶,更容易受到誘發。
05 年輕人中風防得住,關鍵靠日常積累
說到預防,年輕人其實很有主動權。很多保護神經和血管的習慣完全可以靠日常養成。不妨參考下面這些方法,讓自己遠離中風風險:
推薦習慣/食物 | 具體好處 | 怎么做更合適 |
---|---|---|
新鮮蔬果 | 富含抗氧化物,改善血管彈性 | 每天吃3~5種顏色的蔬菜、水果 |
堅果類(如核桃、腰果) | 促進大腦健康,提供優質脂肪 | 每次一小把即可,無需多吃 |
全谷物? | 幫助平穩血糖,減輕血管壓力 | 主食可以一半用粗糧替換 |
適度鍛煉 | 防止血液黏稠,保持血管通暢 | 每周至少活動150分鐘 |
良好作息 | 讓神經系統高效修復 | 保證每日7~8小時睡眠 |
情緒調節 | 減輕內分泌波動,保護心腦 | 每周花點時間讓自己放松 |
06 突遇中風信號,如何把握黃金急救時間?
如果身邊人突然出現中風征兆,最重要的是時間。中風救治有“黃金三小時”一說,這個階段腦部損傷可最大程度逆轉。不要指望癥狀自己恢復,錯過黃金時間,后遺癥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 Face(臉):請對方笑一笑,有無一側面部歪斜
- Arm(胳膊):舉臂試一試,單側是否抬不起來
- Speech(說話):讓他說句完整的話,有無含糊不清
- Time(時間):一旦發現上述問題,馬上撥急救電話!
舉個例子,一位24歲的大學生小李,宿舍熬夜后下床時,發現無法握緊手機而且說不出話,舍友立刻撥打了急救電話。送醫搶救后,恢復得比想象中好。這里的關鍵,就是“第一時間反應”的力量。
?? 參考文獻
- Yahya, T., Mohamad, O., Othman, M., et al. (2021). Recent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troke among you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troke, 52(6), 2105-2112. Link
- Feigin, V. L., Stark, B. A., Johnson, C. O., et al. (2022).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stroke and its risk factor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The Lancet Neurology, 21(10), 817-835.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