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你必須知道的風險因素與應對策略
01 胃癌是什么?
說起來,很多人覺得胃癌是離自己很遠的話題,其實它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是一種發生在胃壁的異常細胞增長,最初可能只是體內的“小混亂”,慢慢發展后,才變成會影響全身的重要健康問題。
胃癌的本質,就是胃黏膜組織出現了失控的細胞,這些細胞不斷擴張,侵占正常組織。由于早期常沒有特別明顯的不適,容易被當成“小毛病”,直到真的“敲門”時,往往已經進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胃癌每年影響著全球數百萬人。在中國,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對較高,是成年人需要警惕的主要腫瘤之一[1]。
02 胃癌的典型癥狀有哪些?何時應就醫???
胃癌早期的信號不容易被發現。人們往往只是感到偶爾胃部不舒服,或飯后有點脹氣。這些輕微不適并不特別,容易讓人以為只是吃壞了東西。不過,當癥狀持續存在,甚至加重時,才需要額外警惕。
- 持續性胃痛:如果發現自己常常胃痛,尤其是夜間或吃完飯后更明顯,不妨當回事。和偶爾的胃不適不一樣,這種疼痛常常斷斷續續、難以緩解。
- 食欲減退、體重下降:有時候,不經意間覺得“怎么吃都沒胃口”,甚至短時間內瘦了很多。這個變化,尤其在沒有刻意節食或運動的情況下,需要引起關注。
- 消化不良、嘔吐:出現反酸噯氣、上腹脹滿甚至嘔吐,且常常找不到原因時,是不是和胃有關可以去消化內科查查。
- 黑色大便:大便顏色發黑,有點像瀝青,是潛在消化道出血的表現。遇到這種情況建議盡快到醫院就診。
有一位74歲女性朋友,在短短幾個月里體重大幅下降,并伴有明顯乏力和反復消化不良。后續檢查發現已經是胃癌中晚期,并出現了肝臟的轉移和骨髓抑制。這類例子說明,持續的不適和體重減輕要及時到醫院查明原因。
提醒:只要有不明原因的持續消化道癥狀,不要一味等“自己好”;建議安排胃鏡等檢查,及時了解真實健康狀況。
03 為什么會得胃癌?這些風險因素要認真對待!??
胃癌不是“天降橫禍”,多數和日常習慣密切相關。醫學界已經發現,大約60%以上的胃癌都與某些特定風險因素有關。
- 幽門螺桿菌感染:這是一種“耐心的細菌”,長期寄生在胃部,慢慢破壞黏膜,給異常細胞生長提供土壤。研究顯示,持續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胃癌風險大幅增高[2]。
- 高鹽和腌制食品:腌菜、咸魚等食物中的亞硝酸鹽(與致癌關系密切),長期大量攝入,會慢慢刺激胃粘膜,增加異常細胞形成的可能。
- 吸煙、過度飲酒:煙草與酒精中的有害成分,直接破壞胃壁,使胃處于“亞健康”狀態。
- 家族遺傳:如果家里直系親屬有胃癌史,本人風險確實會更高。目前大約有5%-10%的胃癌有明顯的家族聚集現象[3]。
-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長,胃部修復能力下降。如果長期暴露在上述風險因素下,40歲以后發病概率逐漸增大。
-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這些慢性基礎疾病,為異常細胞的生長一路“開綠燈”,若管理不到位,風險也明顯高于常人。
簡單來說,生活習慣、感染因素與個人遺傳是影響胃癌風險的三大關鍵。數據顯示,及時根除幽門螺桿菌、保持健康飲食結構,胃癌發病率會大幅下降[2]。
04 胃癌通常如何被診斷?流程其實不復雜
很多人一聽“胃鏡”就有點猶豫,其實現代胃鏡檢查過程已經非常成熟。定期檢測能早發現早處理,大大增加治愈的機會。
- 基礎檢查: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等,幫助了解整體健康狀況。
- 胃鏡檢查:用一根細軟的內鏡進入胃部,可以直接看清胃壁,有問題能精準取活檢。胃鏡檢查已成為確定早期胃癌最有效的方法。
- 影像檢查:如CT掃描、磁共振,用于判斷癌癥有沒有擴散到周邊的器官或淋巴結。
- 其他檢查:比如病理活檢(把取下來的組織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只有這樣才能確認具體的腫瘤類型和分級。
檢查并不可怕,好的消化內科都有鎮靜劑輔助檢查手段。一般40歲以后,可每2年安排1次胃部全面檢查,如果有家族史或慢性胃病,建議頻率更高一些。
05 胃癌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一旦確診,如何治療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不同病程和體質,選擇也會不同,治療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
- 外科手術:早期患者首選,精準切除“出問題”的胃部組織。這種方式可以讓部分患者長期無復發。
- 化學治療:常用于進展期或已轉移的胃癌。藥物通過血液循環,作用于全身異常細胞,控制病情發展。
- 放射治療:主要針對癌癥局部沒法手術的情況,借助高能射線,殺傷局部異常細胞。
- 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適合部分分子類型特殊、標準方案后復發的患者。用藥相對精準,副作用較傳統化療小一些。
- 綜合治療:有時需要多種手段聯合使用,如先手術再化療,或手術結合靶向藥物。需要在專業腫瘤團隊指導下決策。
需要強調的是,治療方案需要結合每個人的體質、分期和腫瘤特點個體化選擇。例如前述74歲女性,因存在肝轉移和化療相關的骨髓抑制,后期就采用了“二線”治療方案,在保證生活質量的同時延長生存期。
治療過程中有累、有怕是很正常的。配合專業醫生管理副反應、積極調節心態是順利完成治療的關鍵。
06 通過健康生活方式預防胃癌,哪些做法有效???
說到防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管住嘴。其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飲食均衡,才是維持胃部健康的“基礎工程”。這里不強調拒絕,而是鼓勵多選積極方案。
- 蔬菜水果 + 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 + 每天至少吃400g,多種顏色相互搭配,有助于修復胃部黏膜,降低異常細胞風險。
- 新鮮肉蛋 + 補充優質蛋白 + 飯桌上搭配瘦肉、新鮮魚和雞蛋,讓抵抗力維持在高水平。
- 合理運動 + 促進胃腸道蠕動 + 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活動(如快走、慢跑、游泳)。
- 戒煙限酒 + 保護胃黏膜 + 不抽煙或者盡量減少,用清茶代替酒精飲料,讓胃部環境更舒適。
- 定期健康檢查 + 早發現、早處理 + 40歲以上建議每2年查一次胃鏡。如果曾有胃潰瘍、慢性胃炎史,或家人得過胃癌,可以每年查一次。
- 根除幽門螺桿菌(一種胃部細菌)感染 + 明顯減少風險 + 如果被查出,可以咨詢醫生,用藥物殺滅。根除后風險會大降。
這些建議沒有絕對的限制,更適合長期堅持。如果能持續執行,對自己健康來說是很劃算的投資。
行動小結:別把小癥狀當小事
胃癌離普通人其實并不遙遠。多數患者在癥狀明顯時才確診,往往已經進入中晚期。提前了解風險、學會識別信號、定期體檢和堅持健康生活,就是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最實在的辦法。
假如近期老是覺得飯后胃不舒服,不妨早點到醫院做個胃鏡。與其將小問題拖成大麻煩,不如早安排、早安心。有關胃癌的防治問題,專業醫院和醫生都能給出個性化建議。
健康不復雜,只要多一分用心,許多大病都能避開。希望這些知識能幫你和家人安心過好每一天。
主要參考文獻: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Stomach cancer fact sheet. Geneva: WHO. https://www.iarc.who.int/
- Blaser, M. J. (2010). Hypothesis: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humans: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and disea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1(7), 977–985. https://doi.org/10.1086/652425
- Song, H., Held, M., Sandin, S., Rautelin, H., Eliasson, M., & Nyren, O. (2017). Increase in the risk for gastric cancer in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of the stomach.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17(6), 936-942. https://doi.org/10.1038/bjc.20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