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識別風險、了解病因、及時就醫
01 什么是肺癌?
身邊總有人提起肺癌,有人會覺得這似乎離自己很遠。其實,肺癌是指肺部的細胞因各種原因變得不正常并持續生長,最終形成不受控制的腫塊(腫瘤)。它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兩者發展快慢和治療方式不少差別。
普通人最容易混淆的,是早期肺癌幾乎沒有特殊感覺,常常在體檢中被發現。有些人發現時已經到了較晚的階段,因此提前了解它的本質以及類型顯得格外重要。
小細胞肺癌通常發展迅速,多數患者被發現時已經擴散,而非小細胞肺癌則相對進展慢些,分為腺癌、鱗癌等亞型。每種類型在表現和治療選擇上會有區別。
02 識別肺癌癥狀:我需要關注哪些異常信號?
日常中,肺癌的信號不一定很明顯。初期,可能只是偶爾輕微咳嗽、聲音有點沙啞、易疲勞,或者呼吸有點不順暢。這些表現很容易被當作普通感冒或生活壓力大導致。真正需要留意的,是下面一些變化:
- 持續咳嗽加重:本來說咳幾聲就好,結果咳嗽一拖就是好幾周,甚至痰里有點血絲。
- 胸部一直悶痛:有時候,胸口經常感到隱隱作痛,或者呼吸時明顯不舒服。
- 不明原因的消瘦、疲勞:如果最近飯量沒少,卻慢慢瘦了下來,或者總是提不起勁去做事,需要警覺。
- 反復呼吸道感染:經常覺得感冒、咳嗽反復,治療效果不明顯,建議做下詳細檢查。
- 聲音變化:無緣無故嘶啞,或者講話吃力,偶爾還感覺氣不夠用。
03 肺癌的病因與風險因素:它是如何發生的?
說到致病原因,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吸煙。沒錯,吸煙者得肺癌的概率遠高于不吸煙者,但并不是唯一的風險。肺癌的發生,其實涉及多個因素和復雜的機理。簡單講:當肺部細胞長期受到各種刺激,可能出現基因損傷,逐漸變成異常細胞,最終演變成腫瘤。
- 超八成肺癌和吸煙直接相關(參考:Moyer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4)。香煙煙霧在動脈、氣道里留下許多致癌物,有些“沉淀”多年才發作。
- 被動吸煙也同樣危險,家里有人抽煙,肺遭到的刺激也實打實。
- 空氣污染,尤其是PM2.5細顆粒,可以通過氣道進入肺部,增加癌變風險(參考:Turner et al.,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1)。
- 長期接觸石棉、氡氣、煤煙、工業粉塵等,風險也會大幅上升。
- 有家族肺癌史的個體,即使不吸煙,也需格外關注(Yoon et al.,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2)。
- 部分基因的異常,讓一些人天生更“敏感”。
- 年齡越大,得肺癌的幾率越高,60歲以上的成年人尤其要重視。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長期支氣管炎、結核病等均是潛在高危人群。
這說明,肺癌不是無故找上門,很多風險都可以通過了解自己的生活環境和身體特點來評估。
04 肺癌的診斷流程:我該如何準備?
真正到了需要就醫時,很多朋友頭腦里都是一團霧水:究竟醫生會給做什么檢查?其實,肺癌的診斷早已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流程,提前了解思路,做足心理和身體準備,對結果的接受也會更坦然。
- 1. 影像學檢查:最常見的是胸部X線和胸部CT。CT可以發現細小的結節和隱匿的腫瘤,有助于早期診斷。
- 2. 痰液和血液檢查:雖然不專門用來確診肺癌,但可以作為輔助參考,發現異常。
- 3. 支氣管鏡檢查:適合檢查氣道明顯病變,有時會取部分組織送病理。(醫學界叫“活檢”)
- 4. 組織活檢:從肺部取一點組織做顯微鏡分析,是明確診斷腫瘤類型的金標準。
- 5. 分期相關檢查:包括全身PET-CT或MRI、骨掃描等,以判斷腫瘤是否已擴散到其他部位。
檢查當天最好穿寬松的衣服,保持身體舒適。要提前告訴醫生自己有無藥物過敏史、基礎疾病等。萬一檢查中有不舒服,主動和醫護溝通也很重要。
05 肺癌治療方案與預期效果:我該如何應對?
說到治療,很多人會緊張。其實,根據腫瘤類型、發展階段和個人情況,醫生會量身制定治療計劃。常見的方法有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和靶向藥物等,可能單獨使用,也可能多種合用。
- 手術:早期局限型多首選手術,切除病灶,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 化療:適用于進展較快或已經擴散的癌癥,比如小細胞肺癌。化療藥物通過血液循環殺傷異常細胞。
- 靶向與免疫治療:新型的針對性強的藥物,能夠改變腫瘤細胞的分子通道,副作用相對較小,也帶來了更多希望。
- 放療:放射線直接作用于腫瘤,有些患者術前術后可用,也能應對局部癥狀。
- 對癥支持治療:比如護肝、護胃、止吐、緩解積液和氣促,幫助患者更好地度過治療過程。
治療效果與腫瘤分期、整體健康狀況等密切相關。早期發現,治愈機會高;晚期雖不可根治,也可以通過精細治療延長生命,改善生活質量。
醫學快速發展,越來越多患者能夠通過專業腫瘤科團隊獲得精細、個體化的治療建議,最大程度保留自身功能,提高生活水平。
06 降低肺癌風險的日常管理:我該如何優化生活?
提高身體抵抗力,其實沒有什么神秘偏方,偶爾調整就能起效的捷徑也很少。真正有益的,是養成健康可持續的生活習慣。下面這些辦法,不論年齡大小,都可以付諸實踐:
正面的生活選擇累積起來,就是守護健康最可靠的屏障。比起一味擔心風險,積極改變每天的點滴,作用更大。
參考文獻
- Moyer, V. A., et al. (2014).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0(5), 330–338.
- Turner, M. C., et al. (2011). Outdoor air pollution and cancer: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evidence and public health recommendation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9(4), 472–478.
- Yoon, H. J., et al. (2002). Family history and the risk of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11(11), 1191–1199.
- Hecht, S. S. (2012). Lung carcinogenesis by tobacco smo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31(12), 2724–2732.
- Mayo Clinic (2024). Lung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lung-cancer/symptoms-causes/
- UpToDate. Overview of the risk factors, pathology,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lung cancer. https://www.uptoda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