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胰腺健康,遠離胰腺惡性腫瘤的威脅 ??
胰腺這個在身體里“不起眼”的器官,其實和咱們每天的能量供應、消化吸收脫不開關系。很多人直到查出問題才恍然大悟:原來它靜悄悄地守護著我們的健康。不過,胰腺癌并不是遙不可及的話題,了解它,也許能幫家人少一分風險,多一分安心!
01 胰腺惡性腫瘤簡介:什么是胰腺癌?
胰腺癌,說起來像一位“不速之客”,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造訪身體。它主要發生在胰腺這個消化與代謝“交匯點”,當胰腺里的細胞出現異常增生,失去控制后可能發展為惡性腫瘤。大多數胰腺癌其實起源于外分泌細胞(參考:Kleeff et al., 2016),比如常見的胰腺導管腺癌。簡單來講,這些異常細胞會破壞胰腺自身的功能,甚至干擾全身其他器官。
胰腺的位置比較靠后,被胃和脾臟包圍著,這也讓早期的小問題容易被忽視。不少人直到癥狀明顯,才發現胰腺已經出了大事。(參考:Kleeff, J., Korc, M., Apte, M., et al. (2016). Pancreatic cancer.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 16022.)
02 識別胰腺惡性腫瘤的典型癥狀
胰腺癌的早期信號就像小石子扔進湖里,漣漪不大,容易被日常忽略。實際上,絕大多數患者在剛開始時,只有偶爾的不適感,可能是輕微的上腹部隱痛,或者莫名的食欲變差。這些細微變化往往被當作“腸胃不好”處理。
真正值得引起警覺的,是連續出現或逐漸加重的癥狀:
真正值得引起警覺的,是連續出現或逐漸加重的癥狀:
- ??持續性腹痛:一般位于上腹或背部,而且止痛藥效果有限。
- ??體重顯著下降:短期內體重掉得很快,飲食沒變但越來越瘦。
- ??黃疸:皮膚和眼白顏色泛黃,有時伴隨尿色加深。
- ??惡心、嘔吐或腹瀉:消化道癥狀變得明顯,甚至影響日常進食。
- ??持續乏力:身體總是提不起精神。
比如,一位52歲的男性農友,半年前總感覺肚子隱隱不舒服,后來急劇消瘦,還出現了黃疸。醫院里檢查后,確定是胰腺惡性腫瘤。這個例子其實告訴我們,有些癥狀如果持續存在,一定要高度重視,及時就醫。(患者信息已脫敏,僅作科普用途)
03 為什么會患上胰腺惡性腫瘤?
人體出現胰腺惡性腫瘤,并不是一蹴而就,往往是多種因素長期聯合作用的結果。實際影響風險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人得過胰腺癌,自己的風險就會上升。像存在BRCA2等特定基因突變的人群,胰腺癌發病概率會更高。
- ??慢性胰腺炎:長年累月的胰腺反復炎癥,會干擾細胞的正常修復,促使異常增生。
- ??長期糖尿病:古人說“久病入膏肓”,其實慢性高血糖可能也間接損傷胰腺細胞,使其更容易患癌。
- ??抽煙:研究顯示,吸煙者患胰腺癌風險是非吸煙者的2倍(Iodice et al., 2008)。
- ??肥胖與高齡:體重超重、55歲以上,相關風險隨年齡增長而遞增。
簡單來說,胰腺癌風險主要和“遺傳、長期炎癥、代謝紊亂、年齡增長和生活習慣”相關。這也提醒我們,健康習慣的積累比突擊養生更有用。(Klein, A. P. (2021). Pancreatic Cancer Epidemiology: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8(7), 493-505.)
04 胰腺癌的檢查與診斷流程是怎樣的?
一旦懷疑有胰腺腫瘤,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一系列系統檢查。關鍵步驟大致包括:
- 影像學檢查:包括腹部CT、MRI,有時還需要超聲內鏡,能幫助直接顯示胰腺是否有腫塊或結構異常。
- 血清學檢測:如CA19-9等腫瘤標志物水平升高有一定提示意義,但不能完全依賴這個數字來判斷有無癌癥。
- 組織穿刺活檢:通過引導下穿刺取出胰腺組織,進行顯微鏡下診斷,可以明確腫瘤的性質。
很多朋友初次聽說需要穿刺或者做增強CT時會擔心,但實際上,醫生都會進行詳細評估并結合體檢結果考慮風險和收益。發現異常應及早就醫,積極配合檢查,才能及時獲得準確診斷。
(參考文獻:Tempero, M. A., Malafa, M. P., Al-Hawary, M., et al. (2023).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Version 2.2023,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JNCCN, 21(5), 481-517.)
05 胰腺惡性腫瘤的常見治療方案
胰腺癌的治療方案,實際上需要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如腫瘤位置、階段、身體功能等)來靈活決定。大多數情況下,治療邏輯主要包括這幾類:
- 手術切除:對于早期局限在胰腺內的腫瘤,手術切除依然是最有效的根治方法。比如胰頭部的腫瘤,有時會做“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手術)。
- 化療:用于無法手術的晚期病例,或者術后輔助治療。現代化療方案通常聯合多種藥物,以抑制癌細胞生長。
- 放療:部分局部晚期患者,醫生也會推薦放射治療以縮小病灶、降低復發概率。
- 免疫治療:最新的研究正在探索針對胰腺癌的免疫療法,目前已在部分患者中顯示潛力。
日常門診中,類似上述52歲男性患者,曾接受免疫聯合化療后,治療過程中出現肝損傷,經及時處理后恢復良好,并完成一個療程的治療。這一過程說明,定期復查、及時管理副作用,是確保治療順利進行的重要環節。(患者信息已脫敏)
總的來說,胰腺癌治療講究“個體化、綜合管理”,建議確診后及時到經驗豐富的??茍F隊綜合評估,全程配合治療,不要輕信民間偏方(Conroy et al., 2018)。
(Conroy, T., Desseigne, F., Ychou, M., et al. (2018). FOLFIRINOX versus Gemcitabine for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4(19), 1817-1825.)
06 日常生活中,如何主動管理胰腺健康?
胰腺健康說到底,是每一天點滴積累的結果。過于緊張、有負擔的健康觀其實沒必要。簡單、可持續的小改變,才是最好的預防方式??梢詢炏瓤紤]這些做法:
- ??多吃深色蔬菜,比如花椰菜、菠菜等,有助補充抗氧化物,建議每天一到兩頓蔬菜。
- ??海魚類(如三文魚、沙丁魚),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對心血管和細胞修復都很友好。推薦每周1-2次。
- ??全谷物、薯類,比如燕麥、番薯,能穩定血糖和幫助腸道健康,可以作為主食的一部分替代精白米面。
- ??保持適當運動,比如每天散步30分鐘,不用過于激烈,堅持下來就能受益。
- ??定期體檢,尤其家族有腫瘤史的人群,建議每年進行腹部彩超或其他醫生建議的檢查。
比如平常下田干活,體力活動量大,也別忽略適量的休息和均衡攝入蛋白、蔬菜,讓身體恢復能力保持在好的狀態。另外,和家人分享健康飲食、定期查體的信息,一起關注健康,更容易堅持下來。
(參考文獻:Michaud, D. S., et al. (2001). Dietary patterns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in men and women. J Natl Cancer Inst, 93(7), 551-560.)
其實,胰腺癌遠沒有想象中那么神秘,只是“隱蔽”得讓我們不容易察覺。關注飲食、運動、體重,遇到身體持續異常別忽視,做到這些已經很不錯了。醫學在進步,主動管理健康,多一分知識,多一分底氣。轉告親友,大家都能多一重防護。
主要參考文獻
- Kleeff, J., Korc, M., Apte, M., La Vecchia, C., Johnson, C. D., Biankin, A. V., ... & Neoptolemos, J. P. (2016). Pancreatic cancer.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 16022.
- Iodice, S., Gandini, S., Maisonneuve, P., & Lowenfels, A. B. (2008). Tobacco and the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Oncology, 9(7), 675-684.
- Klein, A. P. (2021). Pancreatic Cancer Epidemiology: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8(7), 493-505.
- Tempero, M. A., Malafa, M. P., Al-Hawary, M., et al. (2023).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Version 2.2023.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JNCCN, 21(5), 481-517.
- Conroy, T., Desseigne, F., Ychou, M., et al. (2018). FOLFIRINOX versus Gemcitabine for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4(19), 1817-1825.
- Michaud, D. S., Giovannucci, E., Willett, W. C., et al. (2001). Dietary patterns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in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93(7), 55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