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卵巢惡性腫瘤,確保健康無憂
01 其實,卵巢惡性腫瘤是什么?
提到“卵巢惡性腫瘤”,有人第一反應是陌生,有人則覺得和自己關系不大。可現實中,女性一生中要和這些“小麻煩”打不少交道。卵巢惡性腫瘤指的是,在卵巢部位出現了一些異常細胞,它們不像正常細胞那樣安分守己,會不斷生長、擴散,并有可能影響周圍其他的身體區域。
平常生活里,這種變化很難察覺,尤其在早期,大多數女性可能完全沒有不適。等到病情稍微發展后,偶爾會覺得肚子脹、不太有胃口,這時候不少人還會想著“是不是最近吃多了或者沒休息好”。簡單來說,如果身體某些反應來得很隱秘、不好分辨,我們反而更需要多一點謹慎和自我關心。
有研究顯示,卵巢惡性腫瘤在女性腫瘤里并不算最常見,但一旦發生,進展速度和影響卻不容小覷(Reid et al., 2019)。所以,了解它到底是什么,其實就是了解身體健康的一個“小門檻”,及早跨過去,對大家都有好處。
02 這些癥狀別輕視:卵巢惡性腫瘤的警示信號 ??
隨著病情發展,一些現象開始變得明顯,不再只是“偶爾”“輕微”了。有三種表現,家里有女性成員的,最好一起了解下:
- 腹脹、腹痛: 如果一段時間里總覺得腹部膨脹、發脹,甚至伴有下腹疼痛,而且持續不緩解,這不是單純的小腸脹氣。比如有位已婚女性患者,平時肚子總鼓著,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是卵巢惡性腫瘤合并腹水,這種情形需要高度警覺。
- 消化變差、食量下降: 有些人發現吃得越來越少,甚至原本喜歡的食物也吃不下去,總覺得飽脹或者沒有胃口。這類癥狀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如果持續存在,規律飲食的人出現食欲減退,就值得考慮是不是身體發出了信號。
- 尿頻或便秘: 接連幾天總是跑廁所,或者排便變得很困難,也可能和腹腔里腫塊壓迫有關。這個轉變常發生在腫瘤稍大、影響到周邊器官的時候。
除此以外,一些更為嚴重的表現,有時還會出現呼吸困難(胸膜受影響)、雙腿浮腫,甚至貧血、易疲勞。這些變化都不是“自己養養身體就能緩過來”的事情,遇到這類明顯不對勁的時候,建議盡快咨詢專業醫生。
03 什么原因導致卵巢惡性腫瘤???
很多人會好奇,卵巢惡性腫瘤到底是怎么來的?其實它沒有單一的元兇,而是多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像拼圖一樣影響著風險。
- 遺傳易感性: 有家族史(比如母親、姐妹曾經罹患卵巢癌或乳腺癌)的女性,風險會增加。有些特定基因(如BRCA1、BRCA2)異常的人群,危險性會更高。相關文獻表明,遺傳因素大約占卵巢癌發病的10%到15%(Norquist et al., 2016)。
- 年齡因素: 絕大多數患者發生在40歲之后,尤其是絕經期女性更為常見。年齡增長會讓細胞的修復和分化能力下降,否則本是小問題的小異常,也更容易累積成“老大難”。
- 激素水平變化: 部分女性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體內激素環境長期紊亂,都會改變卵巢局部環境,增加細胞出現異常的機會。
- 生活方式與環境: 缺少運動、過度勞累、飲食結構不合理,以及環境中某些有害因素,都會對細胞健康產生影響,同時也關系到腫瘤的防控難度。
這些因素本身并不意味著一定會得病,但出現交疊時,風險會明顯提升。醫學上通常建議有家族史或者年齡偏大者,更加關注自身變化,做到提前防范(Siegel et al., 2023)。
04 檢查與診斷:怎么確認卵巢惡性腫瘤?
真正想弄明白肚子里的這些變化,不光靠“感覺”,還是要做專業檢查。這里說幾種最常用的方法:
- 超聲波檢查: 可以“看”到卵巢大小、形態變化,是婦科常規的無創篩查工具;對判斷腫塊的位置、大小、包膜狀態很有幫助。
- CT掃描: 如果超聲發現有異常,醫生一般會推薦做腹部或盆腔CT。CT分辨率更高一些,能進一步顯示腫瘤和周圍器官的關系,幫助判斷有無擴散。
- 血液檢測(CA-125等腫瘤標志物): 某些血液指標(如CA-125)如果明顯升高,也會作為診斷和復查的參考。但要記住,這些血標志物不是專門針對卵巢惡性腫瘤的,有的人腫瘤早期并不會升高,最終還得靠影像學和手術病理確診。
在檢查中,如果發現腫瘤有擴散、合并腹水、胸水等表現,通常需更進一步做穿刺檢查或病理分析,確定病情分期和治療方案。
有一名患者,因腹脹、消瘦就診,檢查發現除卵巢惡性腫瘤本身,還出現了腹膜、胸膜、淋巴結等多處轉移,這種情況下就常見于確診時已進入疾病后期(IV期),需要綜合評估后制定治療策略。
檢查建議集中于本部分:如果出現前述明顯癥狀,最好按醫囑進行相關影像和血液學檢查,確定具體情況,勿“拖一天是一天”。
05 治療方法怎么選?手術、化療還是別的???
治療卵巢惡性腫瘤,不是單靠一種辦法可以解決,而是需要根據具體分期和個人健康情況,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 手術治療: 早期患者多數首先考慮手術切除,包括切除腫瘤所在的卵巢、新生物及受影響的周圍組織。如能做到“徹底清除”,后續恢復會更快。
- 化學治療(化療): 很多中晚期患者需要手術加上化療,來消滅殘余異常細胞,延緩疾病發展?;熯^程可能出現骨髓抑制、貧血、血小板減少及感染等副作用,需要專業團隊嚴密監控和支持,有的患者還要接受升血象等對癥處理。
- 放射治療: 卵巢腫瘤不常單獨采用放療,多數是聯合其他手段使用,用于局部控制或者特殊類型的腫瘤。
- 姑息治療: 對于晚期、已多處轉移或者身體條件不適合手術和強化治療的患者,目標主要放在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比如上述患者就接受了姑息性化療和抗炎、支持治療,輔助營養也非常重要。
治療方案如何搭配,需要多學科評估。有高血壓、銀屑病等基礎疾病的人(如前文案例中的患者),治療時尤其要小心藥物之間的相互影響,不能自行調整或隨意中斷用藥。
最后提醒一句:治療不是越快、越猛越好,而是需要醫生和患者共同“量體裁衣”,適合自己的方案最重要(Scott et al., 2018)。
06 平時怎么做?日常管理&生活建議??
除卻遺傳、年齡無法更改,其實生活中還能做些什么幫助身體?
-
均衡飲食:
堅持多樣化,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蛋白質可以選擇優質來源(如雞蛋、豆制品、魚肉)。
推薦:西蘭花可輔助身體對抗異常細胞,建議每周3~4次,每次半碗為宜(Liu et al., 2020)。 - 規律鍛煉: 適當運動不僅有助于體重管理,也能提升免疫力。推薦每天快步走30分鐘,運動量以微微出汗為佳。
- 保證充足睡眠: 睡眠其實是細胞修復的“加油站”,建議成年人每天保持7-8小時睡眠,把臥室環境安靜舒適,給身體恢復的時間。
- 定期體檢: 體檢不要等到有不適才做,40歲后建議每1-2年做一次婦科超聲波及相關腫瘤標志物檢測。
- 管理情緒、控制壓力: 長期壓力會讓身體免疫系統運作失衡,適度分散注意力、參加興趣活動、和朋友聊天都有助于減輕心理負擔。
- 就醫建議: 身體出現持續腹脹、明顯體重下降等異常變化,第一時間去正規的醫療機構。專業科室、經驗豐富的婦科腫瘤團隊能給你最中肯的建議。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建議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飲食運動方式,遇到疑問及時咨詢醫生。
07 結束語:關注身體,理解風險,也別被焦慮左右
很多問題如果能早發現、早干預,走起來都會順暢一些。卵巢惡性腫瘤雖然有很多不確定性,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定期檢查、均衡飲食、及時就醫,對自己和家人都是負責。不要因為害怕就選擇回避,也不必過度擔心。關心自己,從生活里的小改變開始,就是最穩妥的第一步。
生活總有不確定,健康也一樣。但保持適度敏感,聽聽身體的小聲提醒,已經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種努力了。
引用文獻
- Reid, B. M., Permuth, J. B., & Sellers, T. A. (2019). Epidemiology of ovarian cancer: a review.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16(1), 22–35. https://doi.org/10.20892/j.issn.2095-3941.2018.0107
- Norquist, B. M., Harrell, M. I., Brady, M. F., Walsh, T., Lee, M. K., Gulsuner, S., ... & Swisher, E. M. (2016). Inherited mutations in women with ovarian carcinoma. JAMA Oncology, 2(4), 482–490. https://doi.org/10.1001/jamaoncol.2015.5495
- Siegel, R. L., Miller, K. D., Fuchs, H. E., &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 https://doi.org/10.3322/caac.21763
- Scott, G. B., Wilken, T., Palmer, J., Clayman, M. L., & Sehouli, J. (2018). Multimodal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advanced ovarian canc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ical Cancer, 28(Supple 1), S129–S135. https://doi.org/10.1097/IGC.0000000000001370
- Liu, R. H., Sun, J., & Chu, Y. F. (2020). Antioxidant and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ies of common vegetabl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70(15), 4424–4430. https://doi.org/10.1021/acs.jafc.0c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