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卵巢惡性腫瘤:提升您的健康知識
01 卵巢惡性腫瘤:到底是什么?
說起卵巢,很多女性會想到與生育、激素有關。不少人平時沒什么感覺,但其實卵巢惡性腫瘤常常“悄無聲息”地發生。當身體沒有明顯異常時,卵巢組織里的部分細胞也許已經變得不聽話,開始異常生長。卵巢惡性腫瘤,簡單來說,就是這些異常細胞在卵巢內逐漸聚集成團,甚至有可能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這類腫瘤在女性生殖系統腫瘤中并不少見,尤其在更年期后女性中更易發生。但它的出現并不是瞬間的,往往有一個從輕微到明顯的變化過程。如果忽略初期的小信號,等癥狀明顯再檢查,往往病情已經發展到不容小覷的階段。因此,了解基礎知識,對每位女性來說都特別重要。
02 身體給出的警示信號
- ?? 腹部變化——腹部莫名脹氣、總覺得吃了沒多久就飽,很容易被當成“腸胃不太好”誤解。早期癥狀多比較輕微,偶爾有點不舒服。
- ?? 持續不適——若腹部的沉重、脹痛慢慢變得頻繁,比如肚子變得堅硬、總想上廁所但排不出來,這就不是簡單消化問題。
- ?? 出血和排便異常——出現陰道不規律出血,或者大便習慣改變,甚至發現白帶變多,這時要引起警覺。
- ?? 疲勞感——不明原因的疲勞、體重下降、食欲差,這些癥狀雖然也常見,但是長期存在要重視。
小提醒: 如果明顯感覺腹部脹痛、出血或便秘等現象持續超過兩周,建議盡快去醫院做個詳細檢查。
(參考:Mayo Clinic Staff, 2022, Ovarian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03 卵巢惡性腫瘤的高風險因素
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出現卵巢惡性腫瘤?其實,里面的“幕后推手”不少,主要包括遺傳因素、激素變化以及年齡的影響。
-
1. 家族遺傳有關
有些基因——比如BRCA1和BRCA2——本來應該保護我們的細胞,但一旦它們出現異常,就提高了女性患卵巢惡性腫瘤的幾率。有調查發現在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中,發病風險高達一般人的三倍左右 (Kurman RJ, Shih Ie M. The origin and pathogenesis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 proposed unifying theory, Am J Surg Pathol, 2010)。 -
2. 年齡是個關鍵點
卵巢惡性腫瘤更多出現在50歲以上的女性。隨著年齡增長,卵巢細胞經歷更多分裂,積累突變的機會也隨之增加。 -
3. 激素變化、健康狀況
不同階段的雌激素水平調整,比如絕經后,卵巢受到的激素影響也可能會增加風險。此外,患有多次排卵史(如沒有生育)、肥胖等,都會讓風險增加。
這些因素多為無法主動改變的,尤其遺傳相關。如果身邊近親有類似病史,建議自己定期篩查。關系到遺傳的疾病,不能掉以輕心。
04 如何及早發現卵巢惡性腫瘤?
很多女性平時覺得自己很健康,等到癥狀明顯才去醫院。而實際上,越早做檢查,越有可能把風險扼殺在萌芽中。常用的診斷手段有以下幾種:
- ?? 超聲波檢查:通過探頭在腹部探查,可早期發現腫塊的形狀和大??;適合體檢時篩查。
- ?? 腫瘤標志物檢測:主要用到CA125、HE4等。如果水平異常升高,需要進一步檢查,但不是所有升高都一定是腫瘤。
- ?? CT或MRI掃描:更詳細顯示卵巢及周圍組織的情況,幫助醫生決定下一步方案。
不同檢查有不同的側重點。平時體檢可以做超聲,若醫生懷疑腫瘤,會建議配合血液和影像學進一步檢查。
05 卵巢惡性腫瘤的常見治療方案
治療方式需因人而異。對于大多數患者,方案往往是經過醫生多專業評估后的個性化選擇。目前主要有三種手段:
-
1. 手術切除
絕大多數卵巢惡性腫瘤需先手術切除病灶。有時候還得連同部分周圍組織、淋巴結一并摘除,降低復發風險。手術方式以及范圍,需要醫生結合具體情況決定。 -
2. 化療
簡單來說,就是用藥物殺傷異常細胞。常見于術后或晚期患者。雖然常伴有骨髓抑制、白細胞減少等副作用,但對于提高控制率有很大幫助。例:前面提到那位60+歲的女性,術后應用了粒細胞刺激因子來降低骨髓抑制風險。 -
3. 放療
有些類型患者會用到放射線照射,尤其適用于不能手術或化療效果不理想時。
現今的治療手段較以往更精準,出現嚴重并發癥的概率也逐漸降低。與此同時,輔助治療(如骨髓保護、抗血栓、對癥調理)同樣重要,有助于維持生活質量。
06 護住卵巢,健康行動指南
卵巢健康,其實可以像呵護家里的“過濾器”一樣,每天花一點心思。平時注意生活細節,不容易被“大問題”悄悄找上門。不用“談癌色變”,掌握一些積極的做法就足夠。
豆制品(如豆腐、豆漿)有助于維持激素平衡,適合日常搭配。建議每日一到兩次豆制品攝入,尤適用于中年及以上女性。
例如番茄、藍莓、蘋果等富含抗氧化物,有利于減少細胞損傷。早餐或者加餐可以搭配食用,能幫助身體抵御自由基侵害。
比如每天快走30分鐘,有助于控制體重,間接降低激素相關腫瘤風險。即便只是飯后散步,也勝過完全不運動。
規律睡眠每晚7~8小時,有助恢復身體功能。長期熬夜、焦慮,會加重身體負擔。
建議成年女性每1~2年做一次婦科超聲。如果發現腹部持續不適、出現月經/分泌物異常等新問題,需要及時就診,不要自我診斷。
簡單來講:卵巢健康并不神秘。和身邊的家人多溝通健康狀況,如果有相關病史,記得主動向醫生說明,讓篩查變得更精準有效。
參考文獻
-
Mayo Clinic Staff. (2022). Ovarian cancer: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ovarian-cancer/symptoms-causes/syc-20375941 - Kurman, R. J., & Shih Ie, M. (2010). The origin and pathogenesis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 proposed unifying theory. Am J Surg Pathol, 34(3), 433–443.
- Siegel, R. L., Miller, K. D., &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