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肺腺癌:健康的第一步
01 什么是肺腺癌?
在生活里,肺腺癌這個詞聽上去有些陌生,但它其實就是肺癌家族里出鏡率最高的成員。如果說肺部是一座迷宮,肺腺癌就是其中最常出現在迷宮分叉處的不速之客。
肺腺癌屬于非小細胞肺癌,發源于肺部內部的腺體組織。和其它類型的肺癌相比,它常見于女性、非吸煙者和長期生活在空氣質量一般環境中的人。近年來,肺腺癌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也越來越多地被大家提及。醫學研究指出,目前,它是全球癌癥死亡率最高的幾類腫瘤之一(Bray et al., 2018)。
?? 單看表面,肺腺癌早期變化不大,很容易被忽視。但越早了解它,就越有可能把握健康的主動權。
02 肺腺癌的主要癥狀有哪些?
- 持續性咳嗽:不同于偶爾咳嗽,肺腺癌的咳嗽會持續時間較長,并且越來越明顯。簡單地說,就是“這咳嗽怎么總也不好”。
- 氣短和胸痛:上下樓梯容易喘,甚至在休息時都覺得胸部悶脹,有時還會伴有隱隱的疼痛。這類癥狀如果持續出現,不要僅僅歸咎于體力下降或天氣變化。
- 體重減輕、食欲差: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悄悄下滑,還總覺得沒什么胃口,這時需要小心身體內部的變化。
- 其他表現: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聲音嘶啞、部分肢體乏力或頭暈,特別是癌細胞出現轉移后。
有一位63歲的女性,在還沒明確診斷前,曾經歷過進展性的胸悶和間斷性喘息。最初她以為是普通感冒,直到后期出現視力模糊、體重減輕等問題才引起重視。這個例子提醒大家,持續時間較長、難以解釋的不適,最好的做法就是及時就醫。
? 有些癥狀如持續咳嗽、胸痛,出現時間往往較長且無明顯緩解,別拖延就醫的時間。
03 為什么會患上肺腺癌?— 致病機制深度解析
肺腺癌的成因,其實比“偶然”復雜得多。它像一場日積月累的拼圖游戲,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才讓異常細胞有機會安家落戶。下面簡單梳理一下已知重要風險來源:
- 吸煙:雖然肺腺癌有不少非吸煙患者,但研究表明,長期吸煙仍是整個肺癌發病最主要的單一危險因素(Jamrozik, 2015)。
- 空氣污染:接觸塵埃、PM2.5等微粒,特別是城市、工業區或室內空氣污染較重的家庭環境,都會加重肺部慢性炎癥,進而增加誘發風險。
- 遺傳易感性:如果家族成員曾被診斷為肺腺癌,自身“中獎”的概率會更高。尤其是一些已知基因異常,如EGFR或MET等突變(Herbst et al., 2018)。
- 年齡因素:年齡增長,細胞修復能力下降,異常細胞更容易積聚并演變為腫瘤。
- 職業暴露:接觸石棉、苯、鈾等特殊工種,長期暴露在有害物質中,也會讓肺腺癌風險上升。
研究還發現,女性、亞洲人種及非吸煙群體中,肺腺癌也并不“稀有”(Sun et al., 2007)。所以,不吸煙并不代表百分百安全,環境和遺傳都起著重要作用。
?? 風險越高的群體,越要注意定期篩查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工作環境和家族史。
04 如何進行肺腺癌的準確診斷?
肺腺癌的診斷并非單靠“憑感覺”?,F代醫學通常需要多模態合作,才能得到準確的結論。常見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 影像學檢查:低劑量螺旋CT能夠通過“拍片”發現早期的微小結節,這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篩查工具。據研究顯示,LDCT檢查能降低高危人群肺癌死亡率(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2011)。
- PET-CT 檢查:這種“全景式”掃描有助于發現病灶是否已經擴散,為下一步治療方案提供信息。
- 病理活檢:通過支氣管鏡、穿刺等方法獲取部分可疑組織,在顯微鏡和免疫組化(比如TTF-1、NapainA等)下確診癌細胞的類型?,F在很多醫院還能檢測關鍵分子(如EGFR、MET等)突變,有助于指導靶向治療選擇。
- 腫瘤標志物檢測:血液中的特定蛋白(如CEA、CYFRA21-1等),在輔助判斷轉移和療效評估時有用。
檢查不必一口氣做全,普通人首選體檢中的低劑量CT。癥狀明顯或需明確診斷時,再由專業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層層深入。
?? 懷疑肺腺癌不用慌張,找正規的醫療機構,醫生會根據癥狀和檢查情況給出合適方案。
05 肺腺癌的治療選擇都有哪些?
絕大部分肺腺癌患者有機會獲得個體化、精準治療。治療方式選擇會根據病情分期、體質狀況、基因類型等多因素共同決定,具體手段常見如下:
- 手術治療:對于局限期(早期)患者,切除原發病灶是首選。如果腫瘤尚未轉移,這往往能大幅提高治愈率。
- 化學治療:常見于腫瘤已局部或遠處擴散的患者。藥物通過全身循環殺死異常細胞。許多方案按周期進行,配合患者實際身體狀態調整。
- 放射治療:利用高能射線針對局部病灶,常用于控制無法切除或復發轉移的腫塊,比如腦部轉移病灶的消融。
- 靶向藥物治療:對于基因檢測發現EGFR、ALK、MET等陽性的患者,可選用專門內服藥物,效果確切,副作用較小。比如,一位63歲女性患者出現腦部EGFR突變后,醫生就為其調整了靶向治療。
- 免疫治療:近年來興起的新方向,通過“喚醒”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已成為晚期患者的重要選擇之一。
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患者能通過個性化方案獲得最佳控制。每一項治療選擇,大都需要綜合考量利益和風險,由經驗豐富的腫瘤??漆t生評估決定。
?? 治療方式眾多,不同分期、不同體質需個性化選擇,建議在正規醫療機構就診,聽取多學科團隊的建議。
06 日常管理:肺腺癌患者的健康生活怎么做?
生活照護對肺腺癌患者而言非常重要,好的日常管理可以幫助提升身體狀態、緩解癥狀和增加抗病信心。以下幾個實際方法值得借鑒:
- 均衡飲食:多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粗糧、豆類,增加抗氧化蔬果(如藍莓、西蘭花),幫助修復細胞損傷(Heber, 2010)。有食欲下降時也可選擇高蛋白小餐如豆腐、雞蛋羹。
- 規律運動:適度快走、體操、拉伸,都有助于調節心肺功能、緩解精神壓力。運動量要根據個體體力狀況調整,比如每天散步20-30分鐘。
- 心理疏導:長時間診治過程中難免出現焦慮、悲觀等情緒。如有條件可以嘗試團體心理咨詢、傾訴交流,或者通過日記自我疏解。
- 合理作息:按時休息,保證高質量睡眠。避免熬夜,有必要時尋求醫生幫助改善睡眠質量。
- 定期隨訪:治療期間和康復期都要按時復查,包括影像學及血液腫瘤標志物。這樣能及時發現并調整治療方案。
- 支持性療法:如中醫輔助方法(穴位貼敷、耳穴等)可以根據個人需求配合嘗試,但請向專業醫生了解適用范圍。
- 注意血栓預防:部分患者在長期臥床或腫瘤晚期要按醫囑采用氣壓治療、抗凝方案,防止并發風險。
前述63歲的例子中,營養支持和適度運動對減緩不適、提升康復信心發揮了很大作用。好的飲食、科學管理,每一步都在為健康加分。
?? 身體需要持續的關愛和科學照護,家人陪伴和專業建議一起發揮作用,是患者康復的重要助力。
07 走向健康:注意早期篩查和科學防護
長遠來看,預防總是比治療更重要。肺腺癌早期沒有明顯癥狀,最可靠的方法是針對高風險人群定期進行低劑量CT篩查,尤其是有家族史和職業暴露的人群。此外,日常保持均衡飲食、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無論是預防癌癥還是促進康復,都有明確好處(Heber, 2010)。
想讓身體保持健康活力,其實離不開點點滴滴的小努力——新鮮蔬果、優質蛋白、規律運動,身體和心情都能受益。萬一出現持續咳嗽、體重下降等警示信號,及早接受專業篩查,是把握健康重要的一步。
?? 看似“普通”的小習慣,其實就是守護身體的最佳屏障。
?? 主要參考文獻:
1.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Siegel RL, Torre LA, Jemal A. (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6):394-424.
2. Jamrozik E. (2015). Lung cancer and passive smoking. 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 44(1), 43-48.
3. Herbst RS, Morgensztern D, Boshoff C. (2018). Th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ature, 553(7689):446-454.
4. Sun S, Schiller JH, Gazdar AF. (2007). Lung cancer in never smokers: a different disease. Nature Reviews Cancer, 7(10):778-790.
5.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2011). Reduced lung-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5(5):395-409.
6. Heber D. (2010). Vegetables, fruits and phytoestrogens in 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s. Journal of Postgraduate Medicine, 56(2):15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