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力量:老年人肌少癥的營養補充方案
有些力不從心?——肌少癥的早期感受
退休后,王阿姨發現提菜籃子時手有點軟,電梯壞了爬樓梯也比以前累,總感覺自己沒勁。家里的孫女想讓她玩“老鷹捉小雞”,她竟然剛跑幾步就氣喘吁吁。其實,很多老人都經歷過這樣“細微又說不出”的變化。早些年,沒人在意這一點點的變弱,覺得“這就是年齡的標志”。但這些小信號,就是身體肌肉量下降的第一步。
- 出現偶爾無力、干活后容易累,可以留心肌肉健康。
- 別把“沒勁當正常”,其實是身體在悄悄求助。
顯性信號——肌少癥的健康風險有多大?
隨著肌肉減少,變化變得越來越明確。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失足就被摔倒;做家務變得吃力,甚至連自己洗澡穿衣都有困難。
常見后果 | 具體表現 |
---|---|
跌倒風險升高 | 如去年74歲的趙爺爺在家門口絆倒,住院一個月,給家人增加不少壓力。 |
運動能力降低 | 步行變慢、長時間站立就得坐下休息。 |
生活自理難度加大 | 穿鞋、系扣子都變得麻煩,甚至做不了飯。 |
長期醫療成本上升 | 恢復慢、住院和照看費用增加。 |
- 肌肉流失會影響獨立生活,即便是小摩擦也可能變成“大問題”。
揪出早期信號——如何發現肌少癥的苗頭?
- 1. 握力變弱
開罐頭、擰水龍頭明顯不如過去,偶爾拿東西手軟。 - 2. 走路慢下來
朋友說你“走路拖拖拉拉”,原來一圈5分鐘,現在10分鐘都到不了終點。 - 3. 體重下降但肚子沒變小
全身瘦了,但肚子依然鼓鼓——這是肌肉流失而脂肪沒少。
- 上面三個信號出現一個,就可以考慮做肌肉健康檢查,比如握力測試、步速測試。
- 專業機構會推薦用肌肉量儀器測定身體成分,幫助盡早掌握情況。
為什么肌肉會“偷偷減少”?——致病機制簡析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肌肉分解速度加快,但合成滯后,慢慢就出現“借的比存的還多”。研究顯示,60歲后,肌肉喪失速度明顯提升,尤其是本身體重偏低、活動偏少的人更容易出現。
再加上體內激素水平變化(比如生長激素、雄激素下降),蛋白質代謝能力也持續變差。華裔學者 Chen 等(2016)在《Agin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報告,遺傳因素、酶類功能、慢性炎癥都會加劇這一過程。
- 活動少、飲食單調、慢性疾病是“推手”,年齡增長是主因。
- 不是單一問題,也不是老人專屬,早期關注最重要。
吃什么有好處?——肌少癥的營養補充重點
沒有任何一份菜單能解決所有退休后的健康難題,但針對肌肉流失,有方向可循。這里主要用表格和小貼士呈現最關鍵的補充方案,方便選擇。
食物/補充劑 | 主要功效 | 建議吃法 |
---|---|---|
瘦肉、魚(蛋白質) | 幫助合成和修復肌肉纖維 | 每餐掌心大小的分量,每天兩到三次 |
牛奶、豆制品 | 含有高質量蛋白,補充鈣 | 每天一杯牛奶,搭配豆腐、豆漿 |
深海魚油(Omega-3) | 減少肌肉分解,抗炎癥 | 每周吃兩次三文魚,或按醫囑服用魚油軟膠囊 |
蘑菇、蛋黃 | 維生素D增強肌肉力量 | 蛋黃每周2-3個,蘑菇做配菜 |
- 消化吸收能力一般的老人,可以選擇水煮、燉煮,不建議太油膩。
- 如有腎臟問題,蛋白攝入需聽醫生建議。
運動和飲食,缺一不可!
僅靠多吃高蛋白食物,肌肉還是會流失。如果能配合低強度、穩定性的運動,就像在慢慢為身體“除銹”。舉個例子,65歲的李叔,堅持每天在小區公園快走20分鐘,剛開始腿腳酸痛,幾周后步子有力了,連朋友都說他“站得更直”。
- 優選散步、慢跑、踢毽子、彈力帶拉伸——這些運動對關節負擔不大,不容易損傷。
- 有條件可以參加社區力量訓練小組,社交互動還能讓人心情更好。
- 運動結束后半小時補充一份蛋白(如溫牛奶、小份雞胸肉),有助于合成新肌肉。
什么時候需要醫生幫忙?
- 自己或家人發現兩個月內體力大幅減弱,步行速度變慢;
- 短時間內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超3公斤;
- 平時出現手腳無力、經常跌倒;
- 有腎臟、肝臟、心臟等慢性疾病,需要專業定制飲食和運動計劃時。
- 一旦有上述情況,建議及時到綜合醫院或老年醫學門診,由營養師、康復科醫師共同制定方案。
寫在最后:讓健康“慢慢走回來”
無論年紀多大,只要愿意調整飲食、適度運動,許多朋友都能重現活力。即便已經出現肌少癥,行動起來都不晚。日常的小努力,遠比單靠補品更重要——真正屬于自己的力量,慢慢就能找回來。
參考文獻
- Chen, L. K., Liu, L. K., Woo, J., Assantachai, P., Auyeung, T. W., Bahyah, K. S., ... & Lee, J. S. W. (2014). Sarcopenia in Asia: consensus report of the 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15(2), 95-101.
- Cruz-Jentoft, A. J., Bahat, G., Bauer, J., Boirie, Y., Bruyère, O., Cederholm, T., ... & Schaap, L. A. (2019). Sarcopenia: revised European consensus on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 Age and Ageing, 48(1), 16–31.
- Beaudart, C., Zaaria, M., Pasleau, F., Reginster, J. Y., & Bruyère, O. (2017). Health Outcomes of Sarcop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12(1), e0169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