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惡性腫瘤健康科普指南
早上步行時,聽見隔壁鄰居又在咳嗽,看著他有些氣喘,身子單薄了不少。其實,我們身邊不少人對肺里的“小麻煩”不以為意,直到癥狀變“鬧騰”才重視起來。肺惡性腫瘤,這個聽起來讓人犯怵的詞,離自己似乎又遠又近。今天就用最生活化的方式,說清肺惡性腫瘤那些事兒,幫你不慌張、會判斷、能提前防。
肺惡性腫瘤,其實就是肺里長出了一團異常的細胞,這些細胞喜歡“胡鬧”,會不停分裂,還容易蔓延到身體其他地方。我們通常叫它“肺癌”,其實肺癌還分很多類型。
最常見的有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占85%),比如腺癌、鱗癌等,其余大部分歸為小細胞肺癌。這些名字區別主要在于細胞的模樣和生長規律,各有一套治療方法。
肺惡性腫瘤的發生,最初往往是肺里的細胞因為外界刺激(比如吸煙、污染等)或內部基因突變,漸漸失控。長時間下來,異常細胞就像雜草一樣,突破原本的邊界,甚至跑到胸膜、骨頭或別的器官里。
簡單來說,肺惡性腫瘤是肺部出現了“不請自來”的異常組織,而且還有可能影響全身。
專家們認為,惡性腫瘤之所以可怕,一是它們生長得快;二是容易“搬家”,讓全身都有麻煩。不過,早期治療、對癥管理,很多時候能夠讓狀況穩定,延長壽命,也提升生活質量(Herbst, W. E., Morgensztern, D., & Boshoff, C. (2018). Th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ature, 553(7689), 446-454.)。
有些朋友總覺得偶爾咳嗽、嗓子癢都是小事兒,誰還沒到過換季“咳兩下”的時候。但早期肺惡性腫瘤的癥狀,通常很輕微,有時就是嗓子偶爾發緊、輕微咳嗽,或者呼吸時有點喘。有些人甚至只是莫名的乏力。
隨著時間推移,情況逐漸加重——咳嗽變得持續,有的人開始咳痰,甚至帶血絲。有患者發現自己體重總是往下掉,衣服褲子明顯松了,有的人則會出現聲音嘶啞、胸悶或胸痛。還有一部分人,平時爬樓就氣喘吁吁,夜里容易盜汗。這些都是身體在提醒,肺里的狀況已經有些棘手了。
這里舉個例子:一位69歲的女性,因肺部“肉瘤樣癌”術后出現發熱、持續咳嗽和胸悶,還莫名體力下降;后來才發現,除了腫瘤本身,還并發了胸腔積液和呼吸道感染。這個實例也提醒,伴隨著疾病發展,呼吸不順暢和反復發熱都值得關注。
1. 吸煙:吸煙不是一句“危害健康”就可以帶過的。科學研究發現,長期吸煙的人,得肺惡性腫瘤的風險比從不吸煙的人高出十幾倍。煙草中的有害物質會直接破壞肺部細胞,時間一長,細胞容易發生突變(Barta, J. A., Powell, C. A., & Wisnivesky, J. P. (2019). Global epidemiology of lung cancer. Annals of Global Health, 85(1), 8.)。
2. 環境污染:空氣質量差,尤其是PM2.5等顆粒物多的日子,對肺部不友好。接觸含有石棉、苯等有害物質的職業群體,也會增加肺惡性腫瘤的發生概率。而二手煙、廚房油煙其實也是“幫兇”。
3. 基因遺傳:不是只有吸煙或接觸污染才會得病,有些人確實天生帶有某些基因易感性——比如家族里有人得過肺惡性腫瘤,自己的風險也會更高。臨床上檢測到KRAS、TP53等基因異常,也表明基因因素不容忽視。
4. 年齡和身體狀況:年齡增長, DNA修復能力下降,細胞變異機會變多,風險也逐步上升。慢性肺部疾病、長期咳嗽或者反復肺部感染,也可能埋下病根。
從全球來看,雖說各地情況不同,但吸煙始終是病因“頭號大佬”,環境和基因則像“推手”讓問題更加復雜(Barta JA et al., 2019)。
很多朋友擔心,萬一有了癥狀,是不是一查就是“絕癥”?其實,很多人通過健康體檢、影像學檢查,能及時發現可疑陰影,為早期處理爭取寶貴時間。
影像檢查:目前最常用的是低劑量胸部CT。它可以清楚地拍到肺里的小結節、小腫塊,對早期發現很有幫助。比起普通X線,CT更靈敏,也能分辨出細微變化。如果發現了疑似病灶,醫生還會結合超聲等輔助手段,判斷是否有胸腔積液、淋巴結腫大等問題。
組織活檢:光看影像不夠,要真正確診,還得“取樣”。醫生會用細針或者手術方式取出一小塊組織,送到病理實驗室,讓專業的醫生用顯微鏡仔細鑒別。這一步,可以明確是什么類型的腫瘤,也為后續治療提供依據。
基因檢測:有些病例會做基因突變檢測,比如KRAS、TP53等關鍵基因,有助于判斷腫瘤性質,同時為靶向治療方案“量身定做”。
常規輔助檢查:如血常規、肝腎功能、腫瘤標志物等,也可以全面了解身體狀況,制定更安全的治療方案。
所以,出現持續咳嗽、咳血、體重下降等情況,別怕“麻煩”,及時就醫才是正途(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Guidelines, 2023)。
聽到“治療”兩個字,不少人第一反應是“要動大手術嗎?危險嗎?”其實,治療方案要看腫瘤的類型、大小、分期、整體健康狀況。
手術切除:對很多早期非小細胞肺癌來說,外科手術是最直接的選擇。醫生會根據瘤體位置和擴散情況,決定切除范圍,有時還需要處理淋巴結。
放射治療:適合部分無法手術或手術效果不佳的患者。通過精準放射線“定點打擊”異常細胞,盡量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影響。有時與手術、化療配合進行。
化療:主要用于腫瘤較大或存在轉移的情況,醫生會推薦化學藥物“全身作戰”清除異常細胞。化療副作用較明顯,如脫發、惡心等,不過現代醫學對這些副反應管理也日益成熟。
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如果腫瘤攜帶特定基因突變(如EGFR、KRAS等),可選擇靶向藥物。免疫療法則通過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幫忙“識別并消滅”腫瘤細胞。二者都為晚期患者帶來了新希望(Remon, J., Passiglia, F., Ahn, M.J., et al., 2021.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n thoracic malignancies. Annals of Oncology, 32(4), 476-487.)。
實際臨床里,一位69歲女性肺肉瘤樣癌術后,醫生采取了免疫及靶向聯合治療,再輔以抗感染、營養支持。整個過程需多學科協作,每一步都要權衡利弊,量身定制。
有時還會結合穴位貼敷、耳穴壓豆等中醫輔助,緩解副作用。
選擇哪種治療方法,還是建議聽醫生綜合評估,不能一概而論。配合治療、定期復查,才能走得更穩。
治療之外,日常生活同樣重要。有些簡單的做法,可以幫你守好“健康底線”:
- 規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好睡眠有助免疫恢復,也讓身體更有勁兒對抗病魔。
- 均衡飲食:可以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和水果,比如胡蘿卜、番茄、西蘭花等,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和抗氧化物,有助于增強體力和修復組織。 ????
- 蛋白補充:牛奶、豆制品、魚、瘦肉都是不錯的選擇,幫助身體修復組織、補充消耗。
- 合適運動:體力允許的話,輕度鍛煉(如散步、拉伸)、查體操等有益呼吸功能;如果感到疲憊,哪怕每天在房間里舒展筋骨一下,也算是加分項。
- 心理調整:遇到焦慮、抑郁、不安情緒時,可以向專業人士傾訴,接受心理疏導。也不妨和家人朋友多聊聊,別一個人“悶頭難過”。
定期復查:隔一段時間回醫院做影像學或血液檢查,幫醫生及時判斷治療效果、是否有復發。這一點,非常關鍵。
營養支持與細節護理:適當補充維生素D、鐵、鋅等元素對身體有好處。手術或化療后,皮膚和口腔容易干燥或者疼痛,可以用溫水漱口,避免吃過熱、過涼的食物。
雪中送炭:朋友或家人溫暖陪伴,也是抗病路上的寶貴力量。
別忽視每個小細節,日常習慣如果能長期保持,對康復幫助極大。
- Herbst, W. E., Morgensztern, D., & Boshoff, C. (2018). Th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ature, 553(7689), 446-454.
- Barta, J. A., Powell, C. A., & Wisnivesky, J. P. (2019). Global epidemiology of lung cancer. Annals of Global Health, 85(1), 8.
- Remon, J., Passiglia, F., Ahn, M. J., et al. (2021).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n thoracic malignancies. Annals of Oncology, 32(4), 476-487.
-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2023).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