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肺癌:實用醫學科普大綱 ??
生活中,有些健康問題并不遠離我們家人或同事的身邊,比如肺癌。它不像感冒那樣來得突然,但一不留神,這個“隱形的不速之客”就可能悄悄影響我們的身體。有些人平時身體不錯,偶爾咳嗽也不在意,結果檢查時已經晚期。其實只要多留心,了解相關知識,很多傷害是可以提前預防和發現的。
01 肺癌是什么?常見的種類有哪些???
提到肺癌,許多人下意識覺得遙遠,其實它在我國已經越來越常見。肺癌就是肺部細胞出現異常增生,最終形成或大或小的不正常組織,也就是腫瘤。這里所說的“癌”指的是惡性腫瘤。
按照病理學分類,肺癌主要有兩大類: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90%左右都屬于非小細胞肺癌,進展相對緩慢;而小細胞肺癌雖然少見,但發展猛,病程進展較快。對醫生來說,判斷是哪一類非常重要,因為治療方法和后續預后會有很大差別。
簡單說,了解肺癌的類型,有助于我們按照醫生建議,合理選擇檢查和治療方式。
02 肺癌會有哪些癥狀??? 如何識別?
肺癌在早期很會“偽裝”。剛開始,絕大多數人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偶爾覺得有點咳嗽,有的人甚至只會出現一點點胸部不舒服或者咳嗽次數稍多。有研究(Miller & Hanna, 2021)指出,半數肺癌早期可以完全沒有癥狀。
一旦病情發展,就會表現得比較明顯:持續的咳嗽變嚴重,胸口隱隱作痛,或者咳痰帶血,體重短時間內降很多。有些人還會出現呼吸急促,甚至難以平臥。比如,有一位59歲的男士,起初只是右側肋緣有點疼,并沒有注意,后來出現了輕微咳嗽和腿部水腫,直到詳細檢查后才發現已經是肺腺癌。這個例子提醒我們,哪怕只有一點異常不適,也別掉以輕心。
日常生活中,如果咳嗽超過3周未好,總是覺得胸口悶脹,或者呼吸費勁,最好去醫院做個系統檢查。
03 為什么會得肺癌??? 背后的風險因素
追溯肺癌的來源,和我們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吸煙依然是“榜首元兇”,各種研究證實,90%以上的肺癌患者有抽煙史或長期二手煙暴露(Alberg et al., 2013)。但也有很少部分患者從未吸煙,靠的是別的風險因素。
- 職業暴露:像礦工、化工廠工人,經常接觸石棉、苯、煤煙等有害化學物質,長時間慢慢吸入,很容易讓肺部細胞出問題。
- 環境污染:生活在PM2.5高的城市,長年呼吸空氣中的細顆粒物,同樣增加肺癌可能性。
- 家族遺傳:家族中有人患過肺癌,自己得病的概率會高一些,這部分和遺傳基因有關。
- 年齡增長:年齡大了之后,細胞受到的損傷積累得多,出現腫瘤變異的機會也變大了。
也就是說,吸煙、環境、職業和基因共同決定肺癌風險。這個機制其實很直接——長期的刺激會讓肺的組織長時間受損,最后釀成大問題。
04 肺癌怎么確診??? 有效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一旦出現疑似癥狀,醫生會建議做一些詳細檢查。常用的比如胸部X光、低劑量螺旋CT,這兩種能直觀看到肺部有沒有“可疑影像”。如果影像學有異常,還需要做支氣管鏡檢查看氣道變化,再取點組織化驗確認是哪種類型。
檢查流程一般有這樣幾步:
- 影像學檢查:首先做胸片或CT,先大致篩查有無異常結節或腫塊。
- 支氣管鏡:通過氣道直接觀察,配合局部麻醉,精準取樣。
- 病理檢驗:顯微鏡下分析取出的組織,確定具體的腫瘤類型和分期。
- 基因檢測:個別患者還需要進一步查基因突變,這樣后續才能選對靶向藥物。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2022)
檢查雖然有點繁瑣,但每一步都很重要,可以幫助醫生制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05 得了肺癌能怎么治??? 治療方式與選擇
治療肺癌并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據類型和分期差異很大。越早發現,治愈機會越高。
- 手術切除: 適合早期,沒有遠處轉移的患者。切掉病灶,有時候連帶局部淋巴結一塊清除。
- 化療: 藥物通過血液循環殺死異常細胞。部分患者術后或不能手術時常用。
- 放療: 局部高能射線照射腫瘤,縮小或消滅腫塊,適合不能手術的小范圍病灶。
- 靶向治療: 查明基因變異后,給特定藥物“專門針對”,副作用相對小,部分肺腺癌患者獲益明顯。
- 免疫治療: 近年來越來越常見,讓自己的免疫細胞“認清”并攻擊腫瘤。
- 綜合支持: 癥狀控制(如止咳化痰)、營養補充等,并發癥處理,一樣重要。
不同方案各有側重,需要結合具體病情討論。越早診斷,選擇越多。如果發現時已經出現骨骼或肢體水腫等轉移,個性化的組合治療就成了最佳選擇。
06 日常怎么遠離肺癌??? 實用而友好的健康建議
說到預防肺癌,大家第一反應可能還是“戒煙”,但健康管理的細節遠遠不止于此。定期體檢、合理飲食和科學鍛煉都是關鍵。
- 蔬菜水果:促進新陳代謝,豐富的維生素(如維生素C/E)有助于維護細胞健康。每天搭配5種顏色的蔬菜水果,多樣化更有益。
- 黃豆及豆類:蛋白質充足,含有天然的植物化合物,有助于免疫防護。建議每周3-4次,午餐或晚餐中增添豆制品。
- 全谷物:膳食纖維豐富,幫助身體排出有害物質,對肺部健康同樣有好處。主食中適量加入燕麥、玉米、糙米等。
- 保持運動:每周3-5天,適合自己的快走、慢跑、游泳或者騎車,可以增強呼吸系統自我修復能力。
- 規律體檢:特別是40歲以后,每1-2年可以考慮做一次胸部CT。體檢能幫助早期發現結節或異常。
有家族史的人,建議與有經驗的呼吸內科或腫瘤科醫生建立隨訪,必要時到三甲醫院咨詢。如果日常出現持續咳嗽、胸悶、體重驟減等情況,及時就醫是關鍵。
日常習慣的累積能給身體帶來可觀變化,即使沒辦法讓風險歸零,也能讓自己更踏實地面對未來。
參考文獻
- Miller, K. D., & Hanna, N. (2021). Management of lung cancer symptoms. UpToDat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
- Alberg, A. J., Brock, M. V., Samet, J. M. (2013). Epidemiology of lung cancer: Looking to the futur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1(8), 992-1005. https://doi.org/10.1200/JCO.2012.44.7336
-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2022).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