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黑色素瘤其實離我們不遠
日常生活里,也許不少人覺得皮膚癌離自己很遠,特別是惡性黑色素瘤——這個聽起來有些“專業”的病名。有時不過就是手背、胳膊或者指甲邊,突然多了一顆“新痣”,或者原來的小痣靜悄悄發生了點變化。朋友問:“突然多顆小痣要緊嗎?”其實,多數痣是良性的,但也正是這些小變化,有時會“藏著掖著”,讓人沒能及時發現問題的苗頭。
黑色素瘤并不專挑某個人,它在全球分布廣泛。每年全球有數十萬人被這個“皮膚不速之客”盯上,雖然不算常見,死亡率卻是皮膚腫瘤里最高的。不少情況里,只是因為察覺太晚。所以,讓自己多一點點警覺,既不會帶來負擔,也能真切保護自己和家人的身體。
02 痣的變化,哪些需要格外警覺???
新長出的痣、原來的痣默默變了樣,這些小細節,偶爾令人疑惑:“正常的痣會突然變大嗎?”其實,大部分痣整個青春期都會緩慢變化,但如果突然出現這些明顯信號,建議格外留意——
- ?? 顏色花雜——顏色從單一的褐色、黑色,開始夾雜紅色、白色、藍色等。
- ?? 邊緣模糊——痣的邊沿像被水暈開,和正常皮膚融在一起。
- ?? 對稱性消失——簡單來說,就是痣“一半和一半”長得不一樣,不規則。
- ?? 直徑大于6毫米——差不多就是鉛筆橡皮頭那么大。
- ?? 明顯增大、變突出,或表面流血、結痂、變硬。
- ?? 有刺痛、瘙癢、甚至疼痛等感覺變化。
上面這些信號,如果發生在原有的痣上,尤其要小心。如果是30歲以后新冒出的痣,也該留點心。比如有一位50歲的女性朋友,起初發現手指甲下多了個色素斑點,起先沒在意。幾個月后,這個小斑塊逐漸擴散,顏色越來越深,最后就診時已經確診為惡性黑色素瘤(BRAF V600E突變,原發灶1.8cm),甚至出現肝、胰腺等多處轉移。這個例子其實很典型,說明忽視痣的變化,很可能會錯過最佳時機。
03 為什么會患上惡性黑色素瘤?
站在科學角度來看,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有以下幾個關鍵因素。明白了原因,更容易理解風險高低。
-
??
紫外線曝曬: 反復被陽光曬傷,尤其小時候就經常被曬傷,會大大增加發病風險。日光浴和曬黑床也是類似道理。不僅海邊、沙灘暴曬,平時騎行、駕車、園藝等都可能成為日積月累的“潛在危機”。
(參考:Merck Manual, Nambudiri et al., 2024) - ?? 遺傳易感: 家族里如果有人得過黑色素瘤,或者有很多不尋常的大痣、形狀怪異的痣,風險會比普通人高。
- ?? 膚色淺、易曬傷: 天生皮膚白,有雀斑,不容易曬黑的人,皮膚的防護力較弱,比深色皮膚更容易受紫外線刺激。
- ?? 基因變異: 醫學界已經確認,部分黑色素瘤與BRAF等基因突變直接有關(例如BRAF V600E突變病例)。
- ?? 高齡和免疫功能低下: 年齡增長,或因為器官移植等原因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也會使風險增加。
- ?? 既往皮膚病史: 如果曾經得過皮膚癌、長有巨大先天痣,這些情況要額外關注。
國際研究顯示,深皮膚色的人雖然罕見患病,但一旦患病更容易出現在手掌、腳底、指甲床等部位,也不可以掉以輕心。
(參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3)
04 診斷流程:醫生是怎么判斷黑色素瘤的?
在發現可疑痣或皮膚異常后,醫生會按步驟來篩查。整個流程不算復雜,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嚇人。一般都會有如下環節——
- ??? 體格檢查: 醫生會借助放大鏡等工具,仔細觀察斑塊的形狀、顏色、質地等。如果痣的變化明顯,很大可能會建議做下一步。
- ?? 皮膚活檢: 用小工具把疑似斑塊全部或部分取下,交到病理實驗室。這里會通過顯微鏡判斷有沒有異常細胞。
- ?? 進一步分期檢測: 若病理結果確診,醫生通常還會安排影像學(如CT、B超、MRI)檢查,看看腫瘤有沒有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 ?? 基因檢測: 某些患者會檢查是否有BRAF或其他基因突變,以便后續選擇合理治療方案。
其實,及早走完這些流程,大部分早期黑色素瘤都能完全切除,真的不用過度焦慮。
05 療法選擇——從手術到“定向打擊”
治療方式會根據病情分期、腫瘤位置以及患者的身體狀況綜合決定,沒有一刀切的答案??梢苑譃橄旅鎺追N大類:
- ?? 手術切除: 這是最基礎的治療,無論病灶大小早期基本優先考慮。醫生會把病變部位連帶周圍一圈正常皮膚一并去除。早發現、早切除,治愈率接近100%。
- ?? 靶向治療: 如果有BRAF等基因突變,醫生會用專門針對這一變異的藥物“定向打擊”異常細胞。這類藥物副作用有時包括血壓升高、低鈉血癥等,需定期復查。
- ?? 免疫治療: 這里就像通過“激活自身防御系統”,幫助身體識別并清除腫瘤細胞。最常用的比如PD-1抑制劑類藥物,近年來在轉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療中取得了巨大進展。
- ?? 其他綜合治療: 包括化療、放療,有些特殊情況也會用到。而對于無法手術或者廣泛轉移的患者,這些方法可能只能起到緩解癥狀的效果。
比如前面提到的50歲女性患者,在局部手術后,因腫瘤發生轉移,后續聯合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實際過程中還出現了發熱、高血壓、低鈉血癥等副作用,因此團隊需要同步進行抗感染和支持治療。這也說明,惡性黑色素瘤的全面管理,需要多個學科配合和持續隨訪。
06 如何科學預防?哪些健康習慣更值得堅持????
說起來,預防黑色素瘤最現實有效的方法,其實就藏在日常小習慣里。比起過度擔心,不如把這些細節變成生活的“默認設置”——
- ?? 堅持使用防曬霜: 每次戶外活動前,在裸露皮膚涂抹SPF30及以上的廣譜防曬霜,尤其是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陽光最強的時候。防曬系數越高,不代表越“保險”,但對于陽光直射的戶外工作者或旅游場合,高防曬SPF30-50有參考價值。
- ?? 合理穿著和配件護膚: 小朋友玩耍、家人散步、戶外運動,多穿長袖衣褲和寬沿帽,佩戴太陽鏡,身體和面部少暴露,是有效的物理屏障。
- ?? 選擇蔭涼場所: 天氣熱時盡量避開正午陽光,外出時尋找有遮擋的環境,公園樹蔭/室內活動,這些方式降低皮膚受到紫外線的“直傷”。
-
??
補充護膚營養: 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和E的新鮮蔬菜、水果,幫助增強皮膚自我修護的能力。有條件的情況下,多吃一些獼猴桃、堅果和菠菜也是不錯的選擇。
獼猴桃 + 維C提升皮膚抵御;堅果 + 維E抗氧化;菠菜 + 維生素A有益皮膚屏障 - ?? 定期自查皮膚: 洗澡、換衣服時留意自己皮膚的新變化,特別是指甲床、腳底、頭皮、耳后等平時不容易察覺的部位。家里老人或孩子痣多的,可以幫忙互查。
- ?? 體檢與高危篩查: 有家族史、大痣、免疫系統問題,如果發現上述警示信號不消退,一般建議盡快到正規醫院皮膚科做專業篩查,并視情況定期復查。
這些小習慣看似不起眼,其實是幫自己"把皮膚健康的門檻抬高了一些"。多數研究都發現,把生活方式調整好,本身就是對健康最有益的投資。
07 真實生活中,我們該怎么行動?
很多時候,人們總擔心某種疾病,但也有點“道理都懂,就是懶得做”。黑色素瘤其實不必過度擔憂,畢竟多數可防可控。最重要的,是把風險牢記在小事中。比起做什么不得已的“儀式”,更實用的方法就是自然養成好習慣。定期關注自己和家人的皮膚變化,不到萬不得已,也別過度擔心。任何困惑或者改變,只需要一次專業醫生的面診,大多數都能得到明確答案。
總之,所有“隱形的小危機”,其實都不如一次主動的皮膚自查來得實在。照顧自己,其實未必要占很多時間,但這份細心卻能帶來持久的安心。
引用文獻
-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3). Melanoma Skin Canc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ncer.org/cancer/types/melanoma.html
- Nambudiri, V. E., & McKoy, K. (2024). Melanoma - Symptoms and causes. In: Merck Manual Consumer Version. Merck & Co., In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sdmanuals.com/home/skin-disorders/melanoma-and-other-skin-cancers/melanoma
- Drucker, A. M., & Fisher, D. E. (2022). New drug combinations raise survival rates in advanced melanoma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6(12), 1131–1143. https://doi.org/10.1056/NEJMoa211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