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認識、癥狀、病因及應對
有一天,你早上起床時發現頭有點脹,偶爾還有點暈,你以為是昨晚沒休息好。其實,腦部的很多問題都是這樣悄悄地來到生活里的。腦瘤,聽起來有些距離,但只要發生在身邊的人身上,誰都會不安。了解它,其實是對自己和家人負責,也讓我們在平常日子里更安心一點。
01 腦瘤是什么?
簡單來講,腦瘤是大腦內(或周圍組織)出現的異常細胞增生,分成良性和惡性。不論哪種類型,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腦部功能。比如良性腦膜瘤,生長緩慢、很少擴散,但擠占空間后也會帶來壓力。惡性瘤(如膠質母細胞瘤)則增長快、破壞力強,有時還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大致來說,腦瘤的位置和性質決定了帶來的麻煩大小。腦組織本身就像一個“精密小工廠”,任何無關成分的闖入,都有可能影響正常運轉。
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每十萬人大約有8人新發腦瘤,雖然并不算特別常見,但隨著檢測手段的發展,早期發現已經越來越多。??
02 哪些癥狀要警惕腦瘤?
- 持續性頭痛:最典型的信號,尤其是早晨更明顯,和普通的頭痛相比,持續、漸重。
- 視力模糊:有的人會突然看東西模糊或出現重影,甚至視野缺損。
- 嘔吐:與感冒不同,多為噴射狀嘔吐,常伴頭痛。
- 癲癇發作:很多成年人的癲癇其實首次發作時就是因為腦部腫瘤。
- 認知和語言障礙:有些人開始記憶變差、性格變化,或言語不流暢。
有位71歲的男患者,因頭暈持續三天并伴偶爾暈厥入院,檢查發現額葉區有腦部腫塊,這種表現其實是很典型的“警報”。從這個例子也能看出,這類問題常常是在稀松平常的頭暈、頭痛中慢慢顯現出來,一定別忽視這些持續或反復出現的變化。
不過,腦瘤也有可能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強烈癥狀,或者起初只是偶爾出現輕微不適,比如一點頭脹、偶發眩暈,這些信號容易被誤認為困乏、壓力大、沒休息好。所以一旦出現頭痛越來越頻繁,或出現上述描述的癥狀,最好要去正規醫院排查。
03 為什么會得腦瘤?
造成腦瘤的原因比較復雜,往往不是單一因素決定。歸納起來主要有幾個方面:
- 遺傳因素 ?? :家族中有腦瘤或其他腫瘤疾病史的人,風險相對更高。一些罕見的基因異常,比如神經纖維瘤病,也可能提高患病幾率。
- 環境影響:接觸放射線較多的人群、某些有害化學物質的暴露,有研究發現長期暴露于大型工業化工環境,可能與部分腦瘤相關 (Bondy ML et al., Lancet Neurol. 2017)。
- 年齡因素:腦瘤在兒童和老年人中都相對多見,尤其是惡性腦瘤(例如膠質瘤),隨著年齡增加患病風險也上升。
- 免疫系統異常:身體防御紊亂(如先天或獲得性免疫低下的人群),也可能促進異常細胞生長。
實際上,多數情況下腦瘤的發生仍“不明原因”,并不能完全歸因于某一具體行為或接觸。日常生活中偶爾接觸輻射(比如常規CT檢查、家用小電器)目前沒有充足證據證明會直接引起腦部腫瘤。
大家可能最關心“是不是常玩手機、用電腦、微波爐”會導致腦瘤?權威流行病學長期跟蹤顯示,這類電子設備使用和腦部腫瘤之間并沒有明確證據聯系(Ferlay J et al., CA Cancer J Clin. 2021)。所以真的不用過分擔心日常電子產品對腦部健康的影響,合理使用,反而應該注意勞逸結合。
04 如何發現和確診腦瘤?
如果醫學專家懷疑是腦瘤,最關鍵的檢查是影像學。主流手段有:磁共振成像(MRI)和CT掃描,前者對腫物結構、大小、與腦組織的關系觀察更清晰。部分情況下還需要通過“增強掃描”看是否存在腫瘤組織的新生血管。有些腫瘤需要活組織檢查(即取一小塊可疑組織化驗),來確認屬于哪種類型,這對于制定后期治療方案非常重要。
- 1. 腦部MR或CT:判斷腫塊的具體位置和大小,能否手術、是否危險大多取決于檢查結果。
- 2. 必要時活檢:少部分需要精準定位、微創取樣。
- 3. 結合全身篩查:比如肺部、肝臟等檢查,尤其是懷疑轉移性腫瘤時。比如前述那位71歲男性同時發現有肺區腫塊,即可推測腦內腫瘤可能來自于肺癌轉移。
還有一項常規——評估日常能力和營養風險分數,這可以幫助醫師判斷治療后的生活質量,比如那位老年男性患者日?;顒幽芰υu分是80分,意味著基本自理,對治療后的生活安排很有參考價值。
檢查通常不會造成太大痛苦,不過有幽閉空間恐懼、或對造影劑過敏的人,要提前和醫生溝通。確診腦瘤不等于"絕望",也不是所有病例都進展非???,及時診斷反而可以明顯改善后續結果。
05 腦瘤的常見治療方式
治療腦瘤有多種手段,選擇最終方案取決于腫瘤的性質、位置、大小以及身體狀況。
- 手術治療:適用于大多數可以切除的良性或部分惡性腦腫瘤。技術進步讓手術安全性大大提升,部分手術甚至可在患者清醒時進行,以便隨時監測語言、運動等功能。有時不能全部切除,術后需配合其它手段。
- 放射治療(放療):高能射線用來殺滅腫瘤細胞,特別適合無手術條件、或部分惡性腫瘤術后追加。分為常規放療和立體定向放療,后者更精準,副作用較輕。
- 化學治療(化療):部分類型的腦瘤對于化療藥物敏感,如某些膠質母細胞瘤,配合放療效果更好。不過,很多腦瘤對化療反應一般,副作用也需評估。
- 對癥支持治療:比如降低顱壓(應用脫水劑如甘露醇)、緩解神經癥狀(激素類、抗癲癇藥物等)。前面提到的案例中就應用了脫水和激素等藥物,主要是為了減輕患者的急性癥狀,讓整體狀況穩定。
- 聯合個體化綜合治療:對于多發、伴有轉移或復雜用藥限制的患者,治療團隊會協議訂制方案,目標是最大限度保留神經功能,提高生存質量。
治療不是“一刀切”,很多時候患者和家屬可以與醫生充分溝通,平衡治愈機會和生活質量,尋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案。??
06 日常管理與健康建議
說起來,治療后的生活管理其實和疾病本身一樣重要。做好生活上的調整和心理疏導,不但能改善癥狀,還能讓康復進程更順利。
- 合理飲食: 建議多補充新鮮蔬菜水果(維生素豐富,幫助細胞修復),優質蛋白如魚肉、雞蛋和豆制品,補充足夠能量。例如:蘋果+西蘭花可改善腸道潤滑,每天一小碗牛奶為機體提供基礎蛋白支撐。如果咀嚼或吞咽有困難,用泥狀或流質更安全。
- 適量運動: 根據自身體力輕度步行、肢體操,堅持下來能提升耐力和心肺功能。床上簡單肢體活動防止血栓,尤其手術或體弱期間盡量減少久臥不動。
- 睡眠調整: 營造安靜舒適的環境,睡前不強行思考、不刷激烈媒體內容。必要時和主治醫師溝通助眠藥物。
- 定期復診: 建議術后每3-6個月復查影像,日常有新不適(如頭痛加重、復視、肢體麻木等)及時反饋醫生。
- 家人陪伴與心理支持: 遇到焦慮、抑郁情緒別隱瞞,心理輔導和家人支持往往會影響康復速度。有社會健康服務的社區可以主動對接資源。
日常生活中,沒有絕對安全的“無癌飲食”,健康均衡才是關鍵。??術后或放化療期間,遵照醫生建議調整飲食,預防感染、改善營養狀態是最有益的。保持良好作息和心態,是身體修復的基礎。
最后提醒:如有突然頭痛劇烈、意識改變、肢體抽搐、噴射性嘔吐,務必盡快去急診科就醫。
小貼士: 日常如果有頭痛持續且加重、視力波動或其他神經功能變化,請優先選擇三甲醫院神經內科或腫瘤相關專科,完善檢查流程后施行更精準診療。
主要參考資料
- Bondy ML, Scheurer ME, Malmer B, et al. (2017). "Brain tumor epidemiology: consensus from the Brain Tumor Epidemiology Consortium." Lancet Neurol. 6(3): 209-220.
- Ferlay J, Ervik M, Lam F, et al. (2021). "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 Cancer Today." CA Cancer J Clin. 71(3): 209-249.
- Mayo Clinic. "Brain tumor - Symptoms and caus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rain-tumor/symptoms-causes
- Mayo Clinic. "What is a brain tumor?" (Q&A with expert), Mayo Clinic official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