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直腸癌:你需要知道的關鍵知識
01 什么是直腸癌?
朋友聚餐時,桌上聊起健康體檢,有人突然問道:“直腸癌具體指什么呀?和大腸癌一樣嗎?”其實,直腸癌是大腸癌的一種,準確說,它發生在大腸的最后一段——直腸。直腸大概只有十幾厘米長,緊挨著肛門,是腸道“轉場”的地方。直腸癌顧名思義,就是直腸里黏膜(最內層)上原本健康的細胞異常增生,最終形成惡性腫瘤。它可能一開始什么感覺也沒有,卻是一種比較常見、影響深遠的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直腸癌和結腸癌合起來,是全球第三常見的癌癥類型(Sung et al., 2021)。更需要關注的是,它在癌癥相關死亡原因中排第二位。這種癌癥多數出現在50歲以上的人群,但近年來有向年輕化趨勢的跡象。其實,越早了解這個疾病的特點,越能幫自己和家人及時發現隱患。
02 直腸癌常見癥狀有哪些???
直腸癌在不同階段癥狀有別,簡單來說分兩類:初期信號和明顯警示。早期,身體悄悄出現一些輕微但容易忽略的小麻煩,像偶爾改變的排便時間、不明原因的輕微乏力,偶有肚子不適或者脹氣。很多人會覺得只是腸胃偶爾“鬧脾氣”,很少在意。
隨著腫瘤逐漸長大,警示信號開始明顯:
1. 持續的排便習慣改變,比如突然經常拉肚子、便秘或者大便變細,像鉛筆一樣。
2. 反復便血,顏色有時鮮紅有時暗紅,不同于單純痔瘡出血。
3. 持續的腹部疼痛,某一側總有隱約的不適,甚至陣發性加重。
4. 體重下降,明明沒刻意減肥,卻慢慢瘦了下來。
5. 長期疲乏,哪怕休息后依舊沒精神,有時就是體內慢性失血引起的貧血。
說起來,有一位56歲的女性朋友,在三年前突然發現排便時間變得沒規律,偶爾腹部有點絞痛。起初她以為只是普通消化問題,直到后來出現便血,還伴有體重不知不覺掉了幾公斤,才去醫院檢查。最終被診斷為中分化腺癌,幸虧因及時求醫,后續治療得以順利。這個例子提醒大家:身體發出的持續信號,偶爾能自我緩解,但持續時間長就絕不能忽視。
03 為什么會得直腸癌?
很多人想問,直腸癌是怎么發生的?其實,它的出現,大多跟日常生活、遺傳和身體自身的一些變化密切相關。
1. 細胞異常增生:直腸中的黏膜細胞,不斷分裂更新,一旦發生基因突變,細胞變得異常活躍,時間一長就容易聚成“腫瘤”。這些異常細胞類似車間里的“問題工人”,如果沒人及時管控,慢慢會影響整個系統。
2. 飲食結構:重口味、高熱量、喜歡紅肉、煙熏或油炸食品的人,腸道長期受刺激,更易出現炎癥,慢慢演變成息肉,再一步步向直腸癌發展。不過,水果、蔬菜攝入少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加工肉類攝入多的人群,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明顯增加(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3. 年齡遞增:多數直腸癌見于50歲以后,這可能和細胞長年受到外界刺激及小的DNA損傷積累有關。
4. 遺傳家族史:家里有過結直腸癌、息肉病、一些特殊遺傳?。ㄈ缌制婢C合征)的親屬,風險會比普通人高出不少。
5. 慢性炎癥與生活習慣:長期便秘、慢性腸炎、肥胖、長期熬夜、缺乏運動、長期吸煙和過量飲酒,都可能讓腸道環境變糟,給腸道健康埋下隱患。
這些因素不是說碰到一樣就一定會生病,只是讓我們更容易“招來”不速之客,如果疊加好幾條,就要格外小心。
04 怎么診斷直腸癌???
真正要確認直腸癌,光靠癥狀遠遠不夠。醫學檢查才是判定的關鍵。大致包含三個步驟:
- 內鏡檢查:需要將一根軟管帶攝像頭(腸鏡、結腸鏡)通過肛門送入直腸內部,醫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腸壁有無異常,比如潰瘍、腫塊,并能采集組織做活檢。
- 影像學檢查:如果椎梁有新發現,做CT(計算機斷層)、MRI(磁共振)等,可以判斷腫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有沒有擴散到附近或遠處器官。
- 組織病理學檢查:取出的組織會送病理科,顯微鏡下看細胞形態,從而研究具體是哪種癌變類型。
不同階段,根據身體需要,醫生還可能安排血液腫瘤指標檢測、基因檢測或特殊分子標志物篩查,用于判斷腫瘤特性和后續治療方向(Rothwell et al., 2017)。
簡單來說,如果出現排便習慣明顯改變、持續便血、原因不明的體重減少,建議及早就醫,由專業醫生進行詳細檢查。
05 直腸癌都怎么治??????
直腸癌治療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據實際分期、腫瘤特征和身體狀況量身定制。常用的治療方式包括以下幾種:
- 手術切除:大多數局部早期直腸癌,首選手術切除,包括切掉腫瘤和部分直腸,有時還要帶走臨近淋巴結。對于位置特殊、腫瘤大或者侵及鄰近結構的,可以考慮聯合器官部分切除。
- 化療與靶向治療:中晚期、或術后高風險復發患者,醫生常用多種藥物組合,例如奧沙利鉑、氟尿嘧啶、伊立替康聯合靶向藥(如貝伐珠單抗),目的是殺滅殘余癌細胞、延緩腫瘤發展。
- 放射治療:主要用于直腸癌局部控制、術前縮小腫瘤或有轉移時的癥狀緩解。
- 免疫治療:針對部分具有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免疫療法已成為新的選擇,幫助身體自身清除異常細胞。
也有患者在手術和藥物治療后合并局部復發、轉移時,采用局部消融(如高強度聚焦超聲刀HIFU)等微創措施進行局部控制——這類治療能讓患者更好地生活和隨訪。
治療過程中,支持性用藥(如止吐、補血、增加免疫力),能幫助緩解副作用,提高整體舒適度。
有研究表明,接受定期多學科隨訪的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提高明顯(Siegel et al., 2023)。
06 怎么管理日常健康降低直腸癌風險????
直腸癌有防可控,關鍵是日常的一點一滴。不是說必須徹底改變生活,主要還是通過健康飲食、運動和定期體檢,把體內“不速之客”的機會降到最低。
- 綠葉蔬菜 + 促進腸道健康 + 每天建議有1-2餐加入炒青菜、涼拌菠菜。
- 多樣水果 + 豐富膳食纖維,降低直腸黏膜刺激 + 嘗試每天搭配一到兩種新鮮水果,比如蘋果、香蕉。
- 粗糧豆類 + 促進腸道蠕動、提升益生元 + 每周可選擇燕麥、紅豆、糙米等為主食。
- 定期運動 + 改善代謝控制體重 + 一周安排3-5次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快走、騎行等)。
- 規律作息 + 保持免疫平衡 + 建議每日睡眠6-8小時,規律作息時間。
- 體檢篩查 + 及時發現腸道早期信號 + 4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人,建議每1-2年做一次腸鏡等檢查。
如果出現疑似癥狀,比如排便習慣持續改變、發現持續便血、體重異常下降,務必盡快就醫,而不是自己拖延。正規醫療機構擁有專業肝膽胰腺外科團隊,可以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做到早發現、早干預。
偶爾也會有人擔心太多,覺得“是不是我以后不能吃肉”“吃多點菜就萬無一失”。其實,關鍵是飲食均衡多樣,心理壓力不過大,適度運動,形成健康生活習慣。有家族史或者特殊高風險人群,更要制定個性化健康管理計劃。
小結與行動建議 ??
直腸癌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它不像想象中那么遙遠,但也沒有神秘到不可預防。日常關注身體的小信號,保持均衡飲食,養成規律生活習慣,再加上定期體檢,往往能提前發現苗頭,把健康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對于每個人來說,最實用的健康觀念,是:有變化要重視,健康靠自己用心經營。 如果你或家人曾有不適,或者存在家族史,更不能大意。直腸癌并非洪水猛獸,認真對待、及時行動,是對自己和家人的負責。
參考文獻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https://doi.org/10.3322/caac.21660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
- Rothwell, P.M., Wilson, M., Price, J.F., Belch, J.F.F., Meade, T.W., & Mehta, Z. (2017). Effect of daily aspirin on risk of cancer metastasis: a study of incident cancers during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e Lancet, 379(9826), 1601-1610.
- Siegel, R.L., Miller, K.D., Fuchs, H.E., &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 https://doi.org/10.3322/caac.2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