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關鍵知識、癥狀識別與治療方案
01 什么是肺癌?
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總覺得胸口隱隱發悶,可能大多數人會先想到是累了或者天氣變化。其實,肺癌并不是遙不可及的“難題”,而是比較常見的腫瘤類型之一。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兩大類,前者占了絕大多數。非小細胞肺癌通常發展比較慢,癥狀出現得也晚一些;而小細胞肺癌則進展迅速,所需的治療手段也更為激進。
通俗一點說,肺癌就是肺里出現了不正常增殖的細胞,這些“異常細胞”會擾亂呼吸道的結構和功能,有時甚至會向身體其他部位擴散。醫學研究表明,肺癌是全球癌癥致死率最高的類型之一,不過,及時識別、防治并不可怕。
02 肺癌癥狀怎么識別?
剛開始,肺癌可能只是偶爾的輕微咳嗽,很多人不會在意。大多數早期患者并沒有明顯不適,有時會以為是普通的感冒。真正需要大家留心的是,咳嗽變得持續,甚至超過三周,或者出現了帶血痰。除此之外,胸痛或呼吸困難也常常一起出現。例如,一位48歲的男性因右肺下葉惡性腫瘤住院治療,他最初只是感覺呼吸有點不順暢,還以為和氣溫有關。再比如,如果白天活動后總覺得胸口發悶、氣短,也別輕視。
臨床提示,一旦有下列警告信號,應該及早就醫:
- 持續咳嗽(超三周) ??
- 痰中帶血 ??
- 莫名其妙的胸痛
- 明顯呼吸困難
- 體重無緣無故地下降
- 反復低燒或者經常有乏力感
03 為什么會得肺癌?
說起來,肺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并不全是“命”。研究已經證明,吸煙是最主要的風險因素,煙里的多環芳烴、亞硝胺等有害物質會導致呼吸道黏膜反復損傷,最終使肺細胞異常增生。?? 其實,長期吸二手煙、經常接觸廚房油煙,高污染環境、長期接觸石棉、鈾、砷等化學物質,也都被證實和肺癌直接有關(Jemal et al., 2011)。
除此以外,遺傳也可能帶來一定影響。有相關家族病史的人,罹患肺癌的概率比普通人更高。此外,慢性肺部疾病,例如長期慢性阻塞性肺?。–OPD)患者,其肺部反復受損,癌變風險會上升(Travis et al., 2015)。年紀大了身體修復功能減弱,基因突變累積,同樣讓晚年人群患肺癌的風險大幅提高。數據顯示,大約85%肺癌病例有吸煙史,但非吸煙者中的病例也不容忽視(Siegel et al., 2020)。
04 肺癌怎么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一旦懷疑肺癌,通常有一套較為明確的檢查流程。X光片 是最常用的初篩方法,能快速幫醫生發現胸部異常陰影。不過,僅憑X光很難確定腫瘤的性質和范圍。胸部CT能進行更細致成像,發現小于一厘米的結節也不在話下;而痰液細胞學檢查,通過對患者咳出的痰做顯微分析,有機會在早期找出惡性細胞。
活檢 是確診金標準,分為支氣管鏡活檢、CT引導下穿刺活檢或手術活檢(Mazzone et al., 2017)。醫生會結合上述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查結果,明確肺癌的類型、分期,以及是否已有轉移,從而給出最合適的后續治療建議。部分患者還會進行血液生化檢查(如肝腎功能、腫瘤標志物檢測)來了解全身狀況,為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總結下:醫學檢查流程主要包括影像學檢查(X光、CT)、痰液細胞學、以及各類組織活檢。遇到胸部不適且排除常見病后,及時接受以上檢查非常有意義。
05 肺癌會怎么治?主要方案有啥不同?
治療肺癌的方法不少,最終選擇還得看腫瘤類型、分期和患者整體身體狀況。最常見的有下列幾種:
- 手術治療:對于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外科切除是首選。通過局部或全肺葉切除,把病灶完整“移除”,有望達到治療效果。不過,腫瘤太大或已擴散的情況下,手術通常就不適用了。
- 放療與化療:適合無法手術或者腫瘤已轉移的患者?;熕幬镓撠煛扒鍜摺卑┘毎派渲委焺t是用高能射線精準殺滅局部異常細胞。部分晚期病例需要兩者聯合。
- 靶向治療 和 免疫治療:近年來的新進展。部分非小細胞肺癌存在特殊基因突變(如EGFR、ALK),可以應用靶向類藥物專攻異常信號通路。而免疫治療興起后,部分患者獲得了持久生存期(Herbst et al., 2018)。
比如,上面提到那位48歲男性患者,醫生根據他的影像和活檢結果(右下葉腫瘤),綜合考量了手術切除、化療的時機,并為他設計了連續隨訪方案。他的經歷給很多人敲響警鐘:一旦明確診斷,盡早和腫瘤內科、呼吸科醫生協商治療,無疑更有利于把控病情。
06 日常生活怎么防患肺癌?有哪些管理方法?
其實,日常管理并沒有想象中復雜,堅持一些好習慣,有助于幫助自己遠離肺癌或者減輕治療負擔:
- 均衡飲食(如新鮮蔬菜水果)??: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多種維生素,有益于維持免疫力。食用建議:每天盡量三餐都有蔬果,不同顏色搭配。
- 適度運動:規律鍛煉能幫助肺功能維持,控制體重。建議:以快走、慢跑、騎單車為宜,一周3-5次,每次30分鐘左右,量力而行。
- 室內通風:經常開窗,保持家中空氣新鮮,尤其做飯時打開放氣扇,對降低吸入有害物質有幫助。
- 定期體檢 ??:40歲以上或者已經有慢性肺病的人群,應每1-2年做一次低劑量胸部CT檢查,這樣更容易發現早期隱患(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2011)。
- 心理調適:面對診斷和治療時,適當與家人溝通、尋求心理支持,可以減少精神負擔,提高康復質量。
07 理解與應對:溫和面對肺癌的每一天
說到這里,其實肺癌和很多生活慢病一樣,不是“只屬于某些人”的疾病。早期發現、規范治療、良好生活習慣會讓結局大為不同。當身邊有人被診斷時,不必陷入恐慌,反而要學會通過了解知識,配合科學管理,踏實應對每一天。和醫生保持溝通,讓疾病管理變得有條不紊,也能讓患者更有信心面對未來。
很多朋友發現,通過學習相關知識,不但能減少對疾病的誤解,還能更主動參與到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決定中。無論我們身處哪個年齡段,懂得基本原理、信任專業醫生,就是對自己身體最負責任的態度。
參考資料 / References
- Jemal, A. et al. (201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1(2), 69-90.
- Travis, W.D. et al. (2015). The 20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Lung Tumors.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10(9), 1243-1260.
- Mazzone, P.J. et al. (2017). Components necessary for high-quality lung cancer screening: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and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Policy Statement. Chest, 152(4), 706-722.
- 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 (2020). Cancer statistics, 2020.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0(1), 7-30.
- Herbst, R. S., Morgensztern, D., & Boshoff, C. (2018). Th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ature, 553(7689), 446–454.
-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2011). Reduced lung-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5(5), 39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