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牽引”就像拔河時繩子一頭突然受力,骨頭那頭的小片段可能就悄悄地被“揪”下來了。
誘因 | 生活場景舉例 | 醫學解讀 |
---|---|---|
猛烈牽拉或突然用力 | 運動時快速起跳、賽跑起步猛蹬地;舉重時動作不規范。 | 肌肉收縮力量大到超過骨頭承受,骨附著點被“拽”斷。 (Chen et al., 2015) |
意外跌倒或扭傷 | 滑倒時本能拉緊身體,某個肢體被過度牽拉。 | 關節角度突然變大,韌帶或肌腱“揪”下骨片。 |
青少年生長發育期 | 10-18歲期間,參加田徑、體操等對抗性較強的運動。 | 骨骺(骨生長板)結構尚未完全關閉,對拉力容易“先開膠”。 (Torrance et al., 2021) |
長期力量訓練不均衡 | 某些肌群太強、柔韌性差,負擔突然加重。 | 肌力比例失衡,遇到拮抗肌瞬時發力,骨附著點壓力驟增。 |
一項國際報道指出,青少年運動骨折中約有10%-24%屬于撕脫性骨折,且男子略高于女性(Torrance et al., 2021)。不過,日常工作中偶爾也能見到成年人跌倒后發生同類骨折,多發生在髖部、膝部附近。
判斷是不是撕脫性骨折,光靠感覺不靠譜。醫生會先問詳細的受傷經過,然后仔細看看受傷部位是否有明顯腫脹、局部畸形、運動限制等體征。最關鍵的是要借助影像學檢查——
撕脫性骨折雖然聽起來有點“陌生”,但其實和日常運動、跌倒等很多生活細節息息相關。大多數人在運動之后輕微酸痛并不需要緊張,可一旦疼痛持續、活動受限,最好早點去專業醫院查明。平時吃得均衡、多做力量訓練和伸展運動,對于預防骨傷的確很有幫助。
畢竟,健康的小細節,最值得每個在意生活的人重視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