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神經根型頸椎病:不再讓頸痛折磨你!
工作到一半,脖子隱隱發酸,有時候低頭久了后,肩膀和手臂也會有些說不上來的難受。偶爾,想轉個頭都覺得有點僵硬。很多人覺得,脖子不舒服就是累了,休息休息就好。其實,這些日常小信號可能在提醒——神經根型頸椎病正在悄悄找上門。
01 神經根型頸椎病,聽起來有點陌生?
簡單來說,神經根型頸椎病是一種因為頸椎的結構出狀況(比如椎間盤突出、骨刺長出來等),壓到了脊髓旁邊那些負責傳導信號的神經根,就像頸椎“交通要道”發生了擁堵,引發了一系列不適。
這類疾病是頸椎病里最常見的一型,往往和我們日常生活關系很緊密。但它和“只是脖子僵一下”不同,背后其實有清晰的身體損傷機制。(Wang, Y. et al., 2017)
02 這些信號不能忽視——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癥狀
階段 | 典型表現 | 生活場景 |
---|---|---|
初期 | 偶爾感到脖子酸脹,輕微不適 | 長時間伏案后想活動脖子但總覺得不舒服 |
發展期 | 單側肩膀輕度麻木,手指感到發木 | 打字時間一長,發現某只手開始發麻 |
明顯期 | 脖子持續疼,手臂有放射樣劇烈不適,甚至力量減弱 | 比如,一位35歲的男性教師發現上課時手持粉筆握力變弱,一直想松手 |
如果同時伴隨肩背部繃緊感、手部動作變笨拙等等,這些可都是身體發出的“報警”。
這提醒我們,不是所有頸椎不適都能一笑而過。
03 為什么會得神經根型頸椎病?
- 年齡相關: 隨著年紀增長,椎間盤彈性變差,容易突出或磨損。醫學數據顯示,40歲以后發病率逐年上升(Kim, S. et al., 2014)。
- 遺傳因素: 有家族史的人患頸椎病概率更高,這是因為某些人先天椎間結構較弱。
- 姿勢與習慣: 長期低頭、用電腦,喜歡高枕頭,或者常常用一側肩膀夾手機,都讓頸椎負荷加重。
- 職業因素: 辦公室“白領”、司機、理發師等需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的人高發。
說起來,神經根型頸椎病并不是突然降臨,而是長時間積累的結果。數據也證實,從20歲到50歲,發病率有明顯遞增趨勢(Kim, S. et al., 2014)。
04 如何判斷是不是神經根型頸椎病?——常用診斷手段
- 問診與體格檢查:
醫生先會詢問你的不適持續多久,怎么開始的,疼痛或麻木波及哪里,再通過輕拍脊椎、測試力量和感覺、做手臂舉高動作等,查找壓痛點與神經異常表現。 - 影像學檢查:
- X線片:用于查看骨骼排列和是否有骨刺增生
- MRI(磁共振):能詳細看清楚椎間盤、神經根受壓部位,是最直觀的檢查手段
- CT掃描:適合評估椎管和骨關節結構
- 排除其他疾病:
比如有些人出現手麻,其實是腕管綜合征等問題,需要醫生專業判斷。
05 治療方案多樣,關鍵看合適
針對不同的嚴重程度,醫生會“量體裁衣”制定治療方案。
保守治療:初期多用物理療法,如熱敷、電療、牽引、康復訓練,再配合非甾體抗炎藥減輕炎癥。嚴重影響生活的,可能加用神經保護藥物(如甲鈷胺等)。
手術干預:只有那些保守治療無效、出現明顯肢體無力,或者神經受影響很大的人才考慮手術。目標是解除神經壓迫,比如做椎間盤摘除或骨刺清除。
真正需要手術的比例其實不高。比如,一位62歲女性患者試了兩個月物理治療,但手臂麻木越來越嚴重,就需要考慮手術解決問題。
良好的預后往往和早發現、早處理有關。
06 如何減少頸椎病復發?——實用預防與管理建議
- 適量運動: 建議每周進行3-5次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比如快步走、游泳都有幫助。有研究顯示,規律運動可以加強頸肩部肌肉,提高頸椎穩定性(Smith, M. et al., 2015)。
- 健康飲食: 菠菜 增加鈣和鎂,有益神經功能;豆制品 強化骨密度,鮭魚 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D,對椎間盤和骨骼都有好處。日常飲食可適量多安排這些食物。
- 正確坐姿: 電腦屏幕要與眼平齊,椅背能托住后背,建議每隔45分鐘起來活動一下脖子和肩膀。
- 保持良好睡姿: 枕頭高度以讓頸椎保持自然曲線為宜。仰臥適度側睡都可以試試。
- 專業定期體檢: 40歲以后可以每2年進行一次頸椎影像檢查,有家族史的建議更早開始關注。
生活中那些乍看無關緊要的脖子酸麻,其實可能是身體在敲響警鐘。別等到癥狀升級才重視,日常關心頸椎,其實是對未來健康最好的投資。遇到持續手臂麻木或肌無力,建議馬上就醫。希望這份指南,能幫你把神經根型頸椎病擋在“門外”。
行動起來,從保護頸椎開始!
參考文獻
- Wang, Y., Liao, S., & Luo, Y. (2017). Epidemiology Features and Treatment Progres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World Neurosurgery, 104, 94-100. PubMed
- Kim, S., Lee, J.W., & Lee, G.Y. (2014). Factors Affecting Severity and Outcomes in Cervical Radiculopathy. Spine Journal, 14(8), 1602-1611. PubMed
- Young, W.F. (2000). Cervical Radiculopath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62(5), 1129-1136. PubMed
- Smith, M., Iversen, M.D., & Ferlinc, A. (2015).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the Risk and Progressio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Manual Therapy, 20(2), 329-335.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