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重度脫水是指體內大量水分丟失,已經影響到各項正常生理功能,是需要警惕的狀態。
常見誘因有:高燒、劇烈嘔吐、腹瀉,或者短時間內大量運動出汗,尤其在炎熱環境中。老人、孩子或者本身有基礎病的人,會更容易陷入這種“旱情”。
常見原因 | 生活實例 |
---|---|
高溫天運動 | 戶外騎行2小時,出汗不補水 |
嘔吐腹瀉 | 腸胃炎后反復上吐下瀉 |
發燒 | 流感高燒兩天,飲水量減少 |
特殊慢病 | 糖尿病老人尿多喝少 |
脫水最初時,可能單純有點口干、偶爾覺得沒勁。但如果進展到重度,癥狀就變得非常明顯。
下面這一幕可能讓不少人有共鳴:55歲張阿姨腹瀉三天,家人發現她不僅嘴唇干裂,甚至神志有些恍惚,皮膚按下去“凹進去”遲遲彈不回來,這就提示重度脫水的到來。
并不是每個人都一樣容易脫水。實際上,有些群體尤其要警惕。
兒童、老人和一些“特殊崗位”的年輕人,都是高風險對象。
風險人群 | 風險原因 | 實際案例 |
---|---|---|
小于3歲的嬰幼兒 | 腎臟發育不成熟、水分需求高 | 1歲男孩腸炎,短時間內尿量驟減 |
65歲及以上老人 | 感覺功能減退,不易覺察渴感 | 78歲老人因高溫暈倒,經搶救確診重度脫水 |
運動員 & 長跑愛好者 | 大量出汗短時間丟失水分 | 半馬中一位25歲選手因補水不足暈厥 |
糖尿病患者 | 多尿、細胞水分更容易流失 | 40歲男性糖尿病失控,因脫水需靜脈補液 |
有些朋友覺得“多喝點水就好了”,其實嚴重脫水對身體的打擊遠比想象大。
簡單舉個例子:脫水時,血液變得黏稠,運輸氧氣和營養的速度減慢,大腦、心臟、腎臟都處于“缺貨”狀態。
發現重度脫水,最要緊是及時補液,但不是盲目自己亂喝水,有些情況下反而會帶來風險。實際操作,可以參考下面這些要點:
措施 | 適用人群 | 注意要點 |
---|---|---|
口服補液鹽(ORS) | 成年人、輕中度脫水 | 小口反復喝,不能一口悶 |
補糖鹽水或稀米湯 | 兒童和老人,輕度癥狀 | 溫度適中,避免過咸 |
靜脈補液 | 無法口服、昏迷、高熱伴脫水 | 必須到醫院,由醫生操作 |
實際上,日常預防做得好,脫水問題可以大大減少。維持身體水分平衡,并不是難事。
建議方法 | 實用說明 |
---|---|
定時小量多次飲水 | 每天分多次喝,每次150-200ml,別等渴了才想起喝水 |
富水蔬果 | 適量吃西瓜、黃瓜或橙子,既補水又補充電解質 |
鍛煉前后注意補液 | 運動或出汗后10分鐘內補充水分 |
室內通風降溫 | 高溫天氣調整活動時間,適當開空調或風扇 |
合理飲食搭配 | 湯類或粥類食物,早餐可選玉米粥、蔬菜湯等 |
一杯水,可能沒有藥那么“神奇”,卻常常是保命的關鍵。日常中,關注脫水的早期信號,記得在運動、發熱、腹瀉等特殊時刻格外多喝點水。偶爾忘記沒有關系,養成主動補水的習慣,家人也能多一份健康保障。
其實,關注身體的“小變化”,是健康最靠譜的“防護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