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胃癌:癥狀、原因與應對方法 ????
01 胃癌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胃里的不適忽略為“小毛病”,其實胃部也是身體里異常細胞悄悄“扎堆”的高發地。當這些異常的細胞在胃里逐漸生長,并影響胃本來的功能,就是醫學上說的胃癌。簡單來說,胃癌就是胃壁里的細胞失控增殖成腫塊,如果不加以控制,它會像一輛失控的車,向各種組織蔓延擴散。胃癌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相對常見的腫瘤類型(Crew KD & Neugut AI, 2006),在中國尤為高發。早期很隱匿,但后期可能影響進食和體重,是不容小覷的健康隱患。
現在的醫學手段對胃癌的診斷與治療已大大進步,不過,大家對它的基本輪廓了解得越清楚,健康防線就能筑得越早。
02 怎么辨別胃癌的常見癥狀?
?? 一開始,胃癌往往悄悄行動。大部分早期患者只偶爾感到胃部不適,比如飯后胃脹,輕微反酸,有時消化沒以前順暢。類似的癥狀不少人都會遇到,比較容易和普通胃炎混淆,很多患者甚至只是以為“消化不好”。
如果到了后期,癥狀會明顯多了。比如出現持續的上腹部疼痛,體重不經意就下降了好幾公斤,還有持續食欲減退、容易飽腹、甚至吞咽不暢。部分人可能伴有黑色大便(消化道出血所致)。這些不是偶發的小反應,而是長時間、持續性的身體信號。如果你發覺自己莫名其妙一兩個月內瘦了很多,胃口變差、飯量大減,就要警醒了。
舉個真實例子:一位72歲的女士,體重在手術前就不知不覺瘦了近10公斤,后來被確診為胃癌。這說明,體重下降和胃口變化,不要輕易忽視。??
03 哪些原因導致胃癌的發生?
??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是被認為最重要的風險因素之一。這種細菌長期“住”在胃里,會慢慢損傷胃內膜,讓異常細胞有機會滋生(Dinis-Ribeiro et al., 2016)。其次,習慣性地飲食過咸、過燙、腌制類食品較多,也會讓胃部一直受刺激,增加問題發生的概率。
?? 除了飲食和感染,家族史、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縮性胃炎)、胃息肉或部分遺傳基因問題,都是胃癌的風險推手。一般來說,40歲以上人群、男性、以及有癌癥家族史者需格外警覺。研究發現,胃癌發病率會隨著年齡增長明顯上升。
這樣的風險說明,胃癌不是偶然發生的“小插曲”,而是和我們多年的生活習慣、環境及身體基礎密切相關(Karimi P et al., 2014)。
04 胃癌的確診方式有哪些?
?? 當懷疑胃部出現不正常變化時,最直接有效的檢查方法是胃鏡。醫生經由口腔插入一根軟管,鏡頭清晰地“巡視”整個胃部,將可疑部位一覽無遺。如果發現異常區域,會取一小塊組織做活檢,送到實驗室進一步“鑒定”,確認是否癌變及其類型。
此外,還會用到腹部CT檢查,看腫瘤有無擴散至臨近組織或遠處淋巴。如果發現有轉移,治療方案會隨之調整。對于正準備手術或化療的患者,詳細分期和功能評估也會一并完成。
需要留心的是,普通的血液化驗和影像檢查雖然能提供參考,但單靠這些并不能完全排除胃癌。定期、系統性的檢查才是最保險的做法(Ju Kuang et al., 2022)。
05 治療胃癌有哪些選擇?
?? 胃癌的治療選擇要結合病期、腫瘤大小、患者體力狀況等多重因素。早期患者,手術切除是最主要的手段。簡單說,就是把病灶及周圍的“可疑區域”一起“搬走”,盡可能清除“隱患”。手術可以根治部分早發現的胃癌。
?? 部分患者需要配合化療(如SOX方案:奧沙利鉑+替吉奧),利用藥物殺滅殘存異常細胞。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72歲的女士,術后化療后雖然曾出現短暫的骨髓抑制,但配合升白細胞藥和止吐藥等支持治療,還是順利完成了一個完整療程,從而延長了復發間隔。
較晚期或不能手術的患者,也會采用放療或免疫治療,目標是縮小腫瘤、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方案往往需要多學科團隊討論。每個患者都應有個性化的管理計劃。
06 日常管理:胃癌患者怎么調整生活?
?? 合理飲食對胃癌患者尤其重要。當胃部功能減弱時,更建議選擇軟食、易消化的菜肴,如燉湯、瘦肉粥、蒸蛋。不妨適當吃些綠色蔬菜和新鮮水果,這類食物富含抗氧化物,對修復身體、維持體力都很有好處(González CA et al., 2012)。
???♂? 除了飲食,適量運動也可以幫助提升免疫力,比如每天輕松散步半小時。要注意避免劇烈運動,予以充足休息,為身體功能恢復創造條件。良好作息和按醫囑用藥、定期復查(如定期查血、復查胃部)是康復路上的“護航”。
如果在術后或化療過程中遇到不適,比如白細胞、血小板數值下降,及時和醫生溝通調整藥物。此外,心理調適也很關鍵,越早獲得家人支持和專業咨詢,越能順利走過治療期。
說回到那位72歲的患者,她出院時基本生活自理,也沒有明顯不適,這說明科學治療和日常管理齊頭并進,確實能幫助胃癌患者重拾信心。??
07 日常預防:怎樣減少胃癌風險?
??? 健康的飲食習慣,比任何藥都劃算。建議平時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如西蘭花、芹菜)、新鮮水果(如蘋果、獼猴桃),這些食材不僅給胃“添磚加瓦”,還富含維生素C與植化素,有助維持胃黏膜健康。魚、豆制品等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同樣值得多吃,可以幫助身體修復日常磨損。
比如,研究發現每天攝入足量的蔬果,與胃癌風險降低密切相關。如果平時飲食偏咸,不妨偶爾嘗嘗低鹽原味的燉菜,也能帶給味蕾新鮮體驗。還有一個換湯不換藥的小竅門:用冷水泡發食品,減少反復高溫處理,能幫胃黏膜減負。
建議40歲以后可以定期做胃部檢查,一般2年左右一次較為合適,尤其對家族有腫瘤史或經常胃不舒服的人,別覺得麻煩,提早篩查遠比事后治療省心。能把幽門螺桿菌這種潛在風險細菌及時“請離”,會大大降低相關疾病發生。
說到底,真正的好習慣都是日積月累養出來的。唯有從餐桌、生活習慣和健康觀念多管齊下,才能讓胃癌離我們和家人更遠。
08 參考文獻
- Crew, K. D., & Neugut, A. I. (2006).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2(3), 354-362. PubMed
- Dinis-Ribeiro, M. et al. (2016). Management of precancerous conditions and lesions in the stomach (MAPS II). Gut, 65(5), 765-781. PubMed
- Karimi, P., Islami, F., Anandasabapathy, S., Freedman, N. D., & Kamangar, F. (2014). Gastric cancer: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3(5), 700-713. PubMed
- González, C. A., & Sala, N. (2012). Nutritional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Helicobacter, 17(s1), 1-10. PubMed
- Kuang, J., et al. (2022). Diagnostic Methods for Gastric Cancer. Cancers, 14(2), 308.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