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鼻子變得“頑固”:兒童鼻息肉的癥狀、原因與治療探秘
有些孩子,鼻子總像堵了個棉花球,說話帶著點鼻音,晚上還打呼嚕。本來春天花粉多,孩子偶爾流鼻涕也習慣了。但如果鼻塞總是反復不見好,家長可能得警覺了。其實,鼻腔里的細小結構也會“鬧脾氣”,鼻息肉便是其中的一種小麻煩。本篇文章,帶大家一起把兒童鼻息肉講明白。
01. 鼻息肉到底是什么?
鼻息肉其實是鼻腔或鼻竇黏膜下長出來的柔軟小腫物,看起來像透明的小葡萄。醫學上認為它屬于良性異常生長(Fokkens et al., 2020)。兒童發生鼻息肉的概率比成人低,但近年來因空氣質量、過敏等問題,孩子患鼻息肉的現象并不少見。
- 通常不含疼痛感,容易被忽視
- 常見于單側或雙側鼻腔
鼻息肉并不是“肉疙瘩”,更像鼻黏膜因為長期發炎水腫鼓起來了。它不會自己消失,反而經常因反復炎癥而逐漸變大。
02. 哪些癥狀需要家長警覺?
鼻息肉剛開始時,孩子的表現常常并不明顯,很容易被家長忽略。簡單來說,癥狀可以分為早期和明顯階段。
癥狀階段 | 具體表現 | 生活舉例 |
---|---|---|
早期 | 輕度鼻塞、偶爾鼻音、早晨打噴嚏 | 例如:7歲男孩阿航總喜歡用嘴巴呼吸,和同學玩久了就流清鼻涕,家長以為是過敏,實際上鼻里早有異物萌芽。 |
明顯 | 持續性鼻塞、嗓音變“悶”、夜里嚴重鼾聲、注意力變差 | 像9歲女孩小雪,鼻子像一直感冒沒好,她開始睡覺打呼嚕,課堂上常常分神,老師發現她張著嘴呼吸,身體變得疲乏。 |
這些變化容易被當做單純的感冒或過敏。如果孩子反復鼻塞、睡覺張口、講話氣息短,建議盡早到醫院耳鼻喉科檢查。
03. 鼻息肉的背后:常見誘因大揭秘
鼻息肉的形成,其實有點像“壓力鍋”:多種刺激反復作用下,鼻腔黏膜最終鼓起來。醫學研究發現,以下因素與兒童鼻息肉密切相關(Klossek et al., 2021):
- 過敏體質: 經常鼻癢、流涕的孩子,長息肉風險更高。環境中的塵螨、花粉、寵物皮屑可能影響較大。
- 慢性鼻竇炎: 鼻腔長期發炎、反復感染,為息肉的出現提供了土壤。
- 遺傳因素: 如果家長、兄弟姐妹有類似經歷,孩子出現鼻息肉的幾率會增加。
- 空氣質量: 長時間處于PM2.5較高的環境里,本地學生群體鼻腔炎癥問題更突出(Zhang et al., 2017)。
鼻息肉并非罕見疾病,但如果反復拖延,可能引發鼻竇炎、睡眠障礙,甚至影響面部發育和生長發育。
鼻息肉不具傳染性,不過多與環境和個體易感性有關。
04. 如何確診?準確判斷是關鍵
嗅到異常,別讓猜測拖延治療時機。專業檢查才是“錘子一錘定音”的辦法。醫生一般會這樣診斷鼻息肉:
- 問診了解:孩子近期是否鼻塞、打呼嚕、用嘴呼吸等。
- 常規查體:用前鼻鏡簡單查看鼻腔內部狀況。
- 鼻內鏡檢查: 小型光纖鏡能清楚看到息肉位置和大小,這是確診的“金標準”。
- 必要時行CT檢查:用于評估是否合并鼻竇炎或結構異常。
檢查過程通常無明顯疼痛,孩子配合就能順利完成。出現上述明顯癥狀時,建議選擇正規醫院耳鼻喉??凭驮\。
05. 治療辦法有哪些?每個孩子都不同
一旦確診鼻息肉,醫生會根據息肉的大小、數量、孩子癥狀的輕重程度制定治療方案,原則是“減輕癥狀、阻止復發”。治療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治療方式 | 適用情況 | 說明 |
---|---|---|
藥物治療 | 輕到中度 | 局部激素噴鼻(緩解炎癥)、短期口服激素。部分孩子需要配合抗過敏藥。持續治療3-6周后評估效果。 |
鼻內鏡下手術 | 中-重度、失敗藥物治療者 | 微創取出鼻息肉。手術風險小,但術后仍需繼續預防慢性炎癥,避免復發。 |
聯合管理 | 合并鼻竇炎或嚴重鼻塞 | 有時需要多學科配合,例如兒童過敏專科、呼吸科聯合隨訪。 |
治療期間,家長要配合醫生隨訪,嚴格按醫囑使用藥物。突然停藥或隨意減量可能導致癥狀反復。
簡單來講,治療目標并非“徹底根除”,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恢復良好呼吸和正常生活。
06. 家庭預防及護理建議
鼻息肉不完全可防,但通過日常細節和合理飲食,可以大大降低復發和加重的風險。
行為/食物 | 益處 | 食用/操作建議 |
---|---|---|
深色蔬菜(如菠菜,西蘭花) | 富含抗氧化物,有助于修復鼻黏膜 | 一周多次,搭配主食清炒食用即可 |
水分補充 | 保持黏膜濕潤,減少刺激 | 建議清晨起床及戶外活動后主動喝水 |
規律通風 | 降低室內過敏源、病毒傳播風險 | 每天開窗通風10-20分鐘,早晚尤佳 |
沐浴后護膚 | 防止鼻腔干燥被激惹 | 使用純水噴霧清潔鼻腔,輕揉外鼻 |
家里養寵物時,勤打掃衛生、定期梳毛;有過敏家族史的孩子,盡量避免接觸花粉季節的戶外草地。發現孩子連著幾天鼻塞、不明原因打鼾,及時帶去正規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 建議每學期做1次常規視診或鼻腔相關檢查
- 家長如發現異常,不建議自行用藥,避免病情延誤
參考文獻
- Fokkens, W. J., Lund, V. J., Hopkins, C., et al. (2020).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Rhinology, 58(Suppl S29), 1–464.
- Klossek, J. M., Neukirch, F., Pribil, C., & Jankowski, R. (2021). Prevalence of nasal polyposis in France: 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Allergy, 76(9), 2847–2858.
- Zhang, Y., Zhang, L. (2017). Air pollution and nasal diseases. Current Allergy and Asthma Reports, 17(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