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脈管炎:那些你需要知道的癥狀和表現
01 脈管炎是什么???
脈管炎,其實指的是血管壁發生炎癥,不同于普通的血流不暢,炎癥可以讓血管本身變厚、變窄,甚至在局部堵住。最常見的,是影響四肢血管的類型,也有少部分會波及到內臟的血管。
血管就像是身體里的交通要道,脈管炎這位“不速之客”一旦造訪,身體的各個角落可能都受到影響。不同的人、不同部位,癥狀會稍有差別,但機制類似——炎癥讓血管本應該流暢的路,變得容易出問題。
02 常見但容易忽略的癥狀是什么???
- 全身輕微癥狀:有的人會覺得疲勞、發低燒,或者像普通感冒那樣關節隱隱作痛,這些信號不會讓人直接聯想到是血管出了毛病。
- 不易察覺的局部反應:比方說,一個30歲男性患者,最近以為自己手上被蚊子咬了,結果發現有個部位紅腫了幾天還不消退,也沒有明顯癢感。其實,這是早期脈管炎表現之一。
別忽視這些“偶爾出現”的不適,它們雖然不像手腳麻木那樣直接,但已經在身體發出提醒了。
03 外周脈管炎:手腳會有哪些信號???
外周脈管炎最容易出現在手和腳,因為這里的血管細、小。常見信號不是一時半會的異常,比如劇烈運動后手腳發涼,歇一會兒好了,這種還談不上炎癥。
癥狀表現 | 生活中的例子 |
---|---|
持續發涼/麻木 | 一位45歲的女會計,冬天時手指長時間不回溫,甚至出現刺痛,影響鍵盤操作 |
活動后加重的不適 | 60歲男性晨練后小腿酸痛,不運動時也不能緩解 |
局部皮膚顏色變化 | 洗澡時忽然發現有腳趾發紫,用熱水泡后也不見好 |
04 內臟脈管炎有啥“隱身”表現?
脈管炎波及內臟時,身體發出的信號就更加隱蔽。一些患者可能反復出現腹部不適,比如腹痛、惡心,甚至有時候吃點東西就容易脹得難受,讓人懷疑是不是腸胃出了小問題。
以一位52歲的女性患者為例,近半年總覺得肚子隱痛,吃多了會更明顯,但消化科檢查沒有發現大毛病,最后查出是腹部血管炎。這個例子說明,脈管炎有時候真的很會“偽裝”。
05 嚴重脈管炎可能有哪些后果???
脈管炎如果拖著不理,風險會逐步升級。首先,受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把“交通要道”徹底堵住,導致組織供血中斷。這可能引起局部組織壞死,嚴重的話甚至需要截肢。
并發癥 | 具體影響 |
---|---|
血栓形成 | 可能表現為肢體腫脹、極度疼痛、變色 |
組織壞死 | 如果缺血時間長,會出現皮膚破潰、局部黑色斑塊 |
缺肢風險 | 極個別嚴重病例發展至截肢 |
一項2020年發表于《The Lancet》的系統回顧顯示,未及時治療的中重度脈管炎,截肢發生率可達20%(Terrier, B. et al., 2020)。所以,早期留心癥狀,能大大降低苦果發生的幾率。
06 為什么會得脈管炎?致病原因有哪些???
- 自身免疫異常:身體免疫系統本應保護我們,但偶爾“認錯敵人”,錯誤攻擊血管,這是脈管炎發作的主力之一。
- 吸煙:研究顯示,吸煙者發生脈管炎的概率明顯上升(Olin, J.W.,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uerger's Disease", 2022,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煙草中物質對血管壁損害很大。
- 遺傳傾向:有家族成員患脈管炎,自己也容易中招。
- 慢性感染及藥物影響:有些慢性病毒感染或特定藥物可能刺激血管炎癥。
- 年齡因素:大多發病在20-50歲之間,這個階段更需要警惕。
07 這些辦法能幫你減少脈管炎困擾??
- 飲食溫和有益:
- 深色蔬菜 —— 含抗氧化物質,有助于降低炎癥程度。建議一日三餐都加點深綠葉菜??。
- 三文魚、亞麻籽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 —— 有幫助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梢悦恐艹?-2次。
- 全谷物類 —— 補充B族維生素,支持血管功能。早餐可選燕麥、小麥等。
- 規律健康的生活方式:
- 規律作息,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修復;
- 適度鍛煉,像快走、騎車,每次30分鐘左右。
- 自我監測:感覺到異常不適,比如持續手腳發涼或肢體麻木,務必記錄癥狀變化。
- 主動就醫: 當出現持續疼痛、活動時加重的不適、皮膚變色等癥狀時,不要拖延,最好選擇市級以上的三級醫院,掛風濕免疫科或血管外科。在醫生建議下進行血管超聲、血液學評估等檢查。
小結:多點警覺,生活照樣從容
脈管炎說到底,是一個需要細心識別的小麻煩。很多時候,癥狀并不是一上來就很重,正因如此才容易走入誤區。
如果你或家人有類似表現,不妨多留意,多溝通,別總歸咎于“年紀大了”“動得少了”。只有了解清楚,才能真正讓生活少些被動——身體的任何變化,都有值得重視的理由。
參考文獻
- Olin, J.W. (2022).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uerger's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6(9), 836-846. https://doi.org/10.1056/NEJMra2110449
- Skhirtladze, K., de Groot, K., & Fain, O. (2019). Epidemiology of vasculitis.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Rheumatology, 33(5), 101427. https://doi.org/10.1016/j.berh.2019.101427
- Terrier, B. et al. (2020). Outcomes of Medium‐ and Large‐Vessel Vasculitis. The Lancet, 395(10225), 392-40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3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