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揭秘:從病因到癥狀的全面解析
01 乙肝是什么?
說起來,乙肝就像熟悉又陌生的鄰居,很多人聽過它,卻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簡單來說,乙型肝炎(HBV感染)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它主要攻擊人體的肝臟,會導致肝細胞受損。乙肝是一種以血液、體液傳播為主的疾病,不通過空氣、普通握手或共用餐具傳播。
目前,乙肝在全球分布廣泛,亞洲,尤其是中國,是高發區。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有近3.96億乙肝慢性感染者(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其中中國約有7000萬(Ott JJ et al., 2012)。不過,大部分感染者可以通過預防和治療減少傷害。
傳播方式 | 是否常見 |
---|---|
血液 | 很常見,如輸血、針具共用 |
母嬰 | 亞洲較常見,分娩時感染 |
性傳播 | 有可能,尤其無防護行為時 |
日常接觸 | 幾乎不會 |
02 乙肝的病因探秘
乙肝病毒(HBV)是乙肝的“罪魁禍首”,屬于DNA病毒家族。它專門在肝細胞內“安家”。日常較隱蔽的傳播方式包括:
- 共用注射器(如靜脈吸毒者風險高)
- 接受未經嚴格篩查的血液制品
- 無防護性生活
- 乙肝媽媽生產時傳給孩子
具體來說,一個22歲的男性,因共用剃須刀不小心感染了乙肝病毒。這個例子說明有時生活里的小疏忽也可能帶來病毒“入侵”。
研究指出,乙肝病毒在體外環境中能存活7天左右(Bond WW et al., 1981),所以涉及血液接觸時要格外謹慎。
03 乙肝的潛伏期與癥狀
乙肝的“潛伏期”指從感染到癥狀出現的一段安靜時光,一般為1~6個月(McMahon BJ, 2005)。大多數早期沒有特別明顯癥狀,偶爾才會有輕微不適。
- 偶爾覺得疲勞(感覺精神不像以往)
- 胃口有時候不太好
- 有時頭暈,身體微微發脹
有位29歲的女性剛入職場時,常覺得累、飯量減少,本以為是工作壓力大,后來體檢發現肝功能略有異常,進一步查出是乙肝。這個經歷提示我們,有些身體的“小信號”不要總忽略。
04 急性與慢性乙肝的不同表現
不同人群感染乙肝后的病程差別很大。每10個被感染的人中,約有1~2個人遲遲不能完全清除病毒,進入“慢性乙肝”的行列(Hyams KC, 1995)。
類型 | 主要癥狀 | 病程 | 可能并發癥 |
---|---|---|---|
急性乙肝 | 黃疸(皮膚、眼白變黃)、持續乏力、右上腹脹痛 | 數周~數月,多數人能自愈 | 少數人出現急性肝衰竭 |
慢性乙肝 | 反復疲勞、持續食欲不佳、體重下降 | 半年及以上,甚至數年 | 肝硬化、肝癌風險升高 |
例如,一位46歲的女性,一直感覺體力透支,甚至有體重下降、皮膚黃染,經肝功能檢查和病毒定量發現是慢性乙肝。病例告訴我們,長期、持續的癥狀別拖延求醫。
05 如何進行乙肝檢測
說到乙肝檢測,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查肝功能”。其實,乙肝病毒相關血液學檢測更重要。常見項目包括:
- 乙肝五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 肝功能檢查(ALT、AST等)
- HBV DNA定量監測(判斷病毒活躍程度)
檢測并不復雜,一般只需抽血。對于高危人群(如醫護、乙肝家庭成員、新生兒),建議定期篩查。特別是準備懷孕的女性,查明乙肝狀態有助于預防母嬰傳播。
06 預防與治療乙肝的方法
面對乙肝,最有效的防線是疫苗接種。尤其是新生兒和未感染者。“主動免疫”可以顯著降低感染率(Zanetti AR et al., 2008)。目前,接種乙肝疫苗后產生保護抗體,能預防病毒“入侵”。
措施 | 對健康的幫助 | 適合人群 |
---|---|---|
乙肝疫苗 | 產生耐久抗體,防止感染 | 新生兒、青少年、未感染成人 |
按期監測 | 及時掌握病情發展 | 高危、已感染者 |
合理飲食 | 減少肝臟負擔,維持免疫 | 所有人群 |
針對慢性乙肝,醫生可能會根據病毒水平和肝功能選擇抗病毒藥物(如恩替卡韋、替諾福韋)。使用藥物需要專業評估和長期隨訪,不可隨便更換。
有一位34歲的患者,剛確診時十分焦慮。在尋求專業醫生指導并長期規范服藥后,目前身體狀況穩定,生活與常人無異。這說明,正面態度和科學防控同樣重要。
小結
乙肝不是洪水猛獸,關鍵在于了解它、面對它。其實,及早接種疫苗、合理飲食,有疑問時及時就醫和堅持定期檢測,能有效保護自己和家人。生活中那些“小信號”和健康習慣,同樣值得重視。不必焦慮,科學面對,是預防乙肝最有力的方式。
參考文獻(References)
- Ott, J. J., Stevens, G. A., Groeger, J., & Wiersma, S. T. (2012). 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new estimates of age-specific HBsAg seroprevalence and endemicity. Vaccine, 30(12), 2212-2219.
- Bortolotti, F., Guido, M., Bartolacci, S., Cadrobbi, P., Crivellaro, C., Noventa, F., ... & Alberti, A. (2007). Chronic hepatitis B in children after e-antigen seroclearance: final report of a 29-year longitudinal study. Hepatology, 46(1), 6-13.
- Bond, W. W., Favero, M. S., Petersen, N. J., Gravelle, C. R., Ebert, J. W., & Maynard, J. E. (1981). Survival of hepatitis B virus after drying and storage for one week. Lancet, 317(8219), 550-551.
- McMahon, B. J. (2005). Epidemi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of hepatitis B. Seminars in Liver Disease, 25(Suppl 1), 3-8.
- Hyams, K. C. (1995). Risks of chronicity following acut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 review.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4), 992-1000.
- Zanetti, A. R., Van Damme, P., & Shouval, D. (2008). The global impact of vaccination against hepatitis B: a historical overview. Vaccine, 26(49), 6266-627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Hepatitis B.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epatiti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