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陰影:深入了解社交恐懼癥
什么是社交恐懼癥????
平時在人群中,有些人聊天從容自如,有些人卻總覺得難受,就像腦子里有堵墻。假如你每次想到要和同事開會、被老師點名或者去朋友聚會都會心里打鼓,這背后可能和社交恐懼癥有關。
社交恐懼癥(社會焦慮癥)是精神健康領域里常見的問題。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對社交場合產生強烈和持續害怕的癥狀——不僅僅是偶爾的緊張,而是一想到和別人交流就很難受,影響到工作、學習和生活。
社交恐懼癥有哪些常見癥狀???
- 最初,你也許只是偶爾心跳加快,覺得局促,像見到不太熟悉的人就不太敢說話。
- 后來,情況可能變得嚴重。比如有位26歲的女生,一到要當眾發言就發抖,手心出汗,有時甚至覺得呼吸困難,只想趕緊躲開那個環境。
- 很多人還會有“自己很尷尬”“別人會嘲笑我”等反復的擔心。自我否定容易不斷累積,最后可能會讓人對任何社交活動都望而卻步。
Tip:如果害怕社交只在短時間內偶爾出現,并不代表有社交恐懼癥。但如果這些反應明顯、持續,并且影響到生活,就要引起注意了。
社交恐懼癥是怎么形成的???
1. 遺傳和大腦機制
有研究顯示,社交恐懼癥有家族傾向。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有類似情況,下一代患病的可能性更高。 (見Stein, M. B., & Stein, D. J. (2008).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Lancet, 371(9618), 1115-1125.)
有研究顯示,社交恐懼癥有家族傾向。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有類似情況,下一代患病的可能性更高。 (見Stein, M. B., & Stein, D. J. (2008).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Lancet, 371(9618), 1115-1125.)
2. 早期負面經驗
幼年時曾被嘲笑、被批評、被排擠等經歷,會影響大腦對社交場合的判斷,讓人形成“我不行”“我容易出錯”的預期。這種記憶,就像在心里留下的印記,很難自動消除。有調查顯示,受過校園霸凌的人出現社交恐懼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40%。
(Ref: Coplan, R. J., & Weeks, M. (2009). Shy and soft-spoken: Shyness, social withdrawal, and socio-emotional adjustment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a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幼年時曾被嘲笑、被批評、被排擠等經歷,會影響大腦對社交場合的判斷,讓人形成“我不行”“我容易出錯”的預期。這種記憶,就像在心里留下的印記,很難自動消除。有調查顯示,受過校園霸凌的人出現社交恐懼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40%。
(Ref: Coplan, R. J., & Weeks, M. (2009). Shy and soft-spoken: Shyness, social withdrawal, and socio-emotional adjustment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a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3. 環境和個人性格
某些性格(如內向)、家庭環境較為嚴厲、缺少社交鍛煉機會也會影響到社交焦慮的出現。另外,社會節奏快、信息壓力大,讓個別人更容易陷入回避社交的模式。
某些性格(如內向)、家庭環境較為嚴厲、缺少社交鍛煉機會也會影響到社交焦慮的出現。另外,社會節奏快、信息壓力大,讓個別人更容易陷入回避社交的模式。
小結:社交恐懼癥形成不是個人意志薄弱,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科學治療辦法都有哪些???
方法 | 核心思路 | 適用人群 |
---|---|---|
認知行為療法 (CBT) | 調整對社交的負面認知,通過循序漸進地面對害怕情境,減輕回避反應。 | 大部分輕中度患者 |
暴露療法 | 小步練習在社交環境下自我表現,逐步消除害怕感。 | 有明顯回避傾向者 |
藥物輔助 | 抗焦慮藥或部分抗抑郁藥可減輕生理緊張 | 癥狀比較重影響日常者 |
小提醒:如果發現自己因為緊張回避,導致日常、學習、工作等受到明顯影響,最好及時咨詢專業心理醫生。
有哪些實用自我調節“小動作”????
- 深呼吸 & 放松技巧:當感覺很緊繃時,慢慢吸氣再呼氣,配合閉眼。這樣做可以幫助大腦“降溫”。
- 正念冥想:每天抽幾分鐘專注地做呼吸或身體感受練習,讓意識暫時離開擔憂。
- 社交技能訓練:可以選擇先在熟悉環境里,跟親近的朋友練習寒暄,逐漸嘗試向更多人主動問好、說話。
?有一位32歲的男性患者,剛開始在家里試著和家人分享一兩件小事,慢慢地成功在公司可以主動發言。他的經驗說明,哪怕是極小的突破,只要慢慢積累,都有變化的可能。
溫馨TIPS:自我調節對大部分輕度或中度焦慮很有用,不過如果自己調節半年以上仍然沒有改善,建議尋求專業幫助。
走向康復其實并不遙遠??
社交恐懼癥不會一夜消失,但它也不是無法戰勝的“對手”。就像陰天偶爾會來,可只要敢于走出家門,陽光總會照進來。其實,越來越多科學研究證明,只要接受適合自己的幫助,多點耐心和理解,大部分患者都能有效緩解癥狀,重拾正常社交。
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妨試著對自己說一句:“其實我不孤單,這種經歷不少人都有。及時向醫生、家人尋求理解和支持,就是進步的第一步?!?
幫助他人的一點建議:對身邊有社交焦慮的人,少些催促,多些理解,鼓勵他們一步步走出來。簡單的理解,有時勝過很復雜的安慰。
主要參考文獻
- Stein, M. B., & Stein, D. J. (2008).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Lancet, 371(9618), 1115-1125.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8)60488-2
- Coplan, R. J., & Weeks, M. (2009). Shy and soft-spoken: Shyness, social withdrawal, and socio-emotional adjustment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More Than Just Shyness. https://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social-anxiety-disorder-social-phob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