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癥狀、成因與治愈之路
01 什么是急性乳腺炎???
前兩天,鄰居小王帶著新生嬰兒來串門,卻顯得有些疲憊。原來,她最近常感覺乳房脹脹的,還出現了低燒。和她聊起來,發現這種狀況其實在剛生完寶寶、堅持母乳喂養的媽媽里并不罕見。這正是醫學上說的急性乳腺炎。
簡單來說,急性乳腺炎是一種乳腺組織的急性炎癥,多發生在哺乳期的女性身上。炎癥可能是由于乳腺導管阻塞或者細菌感染引發的,常常讓媽媽們感到身體不適,影響日常生活。一項回顧性研究提到,5-33%的哺乳期女性在產后半年內經歷過乳腺炎(Amir, L.H., 2014)。
02 早期 vs. 明顯癥狀:如何辨別警示信號???
階段 | 常見表現 | 生活例子 |
---|---|---|
早期(輕微、偶爾) | 乳房輕度發脹,偶有觸痛,局部溫度稍微高一些 | 李女士產后2周,白天哺乳時覺得一側乳房發脹,卻沒太在意,只覺得有些不舒服。 |
明顯(持續、嚴重) | 持續高燒、乳房一片紅腫明顯、持續壓痛,皮膚明顯發熱,甚至有膿腫 | 陳太太夜里持續發燒39°C,乳房紅腫發硬,伴有劇烈疼痛,這時已難以堅持哺乳,甚至出現畏寒。 |
簡單總結:早期癥狀容易被忽視,一旦持續加重、影響生活就需要提高警惕,以免病情發展到膿腫或其它嚴重并發癥。
03 為什么會得急性乳腺炎?成因及高風險人群
說起來,這種病的“幕后推手”,其實跟日常哺乳習慣和身體狀態都有關:乳腺導管像是一條條“輸奶管道”,如果被乳漬或分泌物阻塞,乳汁就會淤積,這為細菌的滋生提供了溫床。偶爾,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可通過寶寶吮吸咬破的乳頭進入乳腺,進一步引發感染。
- ? 乳腺導管阻塞:乳汁沒有順暢排出,出現淤堵。
- ? 乳頭皸裂:有裂口處易被細菌“趁虛而入”。
- ? 免疫力下降:生育、產后、熬夜等都會拖慢身體自我修復。
- ? 哺乳姿勢不當:乳管未全部排空,乳腺負擔加重。
- ? 糖尿病、體質較弱者:感染風險明顯增加。
數據補充: 一項英國隊列研究中提到,乳頭破損與炎癥風險增加直接相關(Jones, K.M., et al., 2012)。
可以看出,致病因素大多與哺乳期的日常習慣相關,所以及時識別并改善習慣,能大大降低這類疾病的發生概率。
04 診斷流程:醫生會怎么查?
- 病史調查: 醫生會了解什么時候開始疼痛、有沒有乳頭破損或發熱、哺乳情況等。這個步驟有點像“偵探問案”,每個細節都可能為診斷提供線索。
- 體格檢查: 主要是觀察乳房的紅腫、壓痛和溫度變化,明確是否有異常硬塊,有沒有膿腫跡象。
- 輔助檢查: 必要時會做B超(超聲波檢查),判斷是否只是炎癥還是已經形成了膿腫。實驗室檢查如血象升高常見,但并非每個患者都需要。
只有當感染較重或出現膿腫傾向時,才考慮進一步做細菌培養等檢測,幫助精準選用抗生素。
05 治療方法有哪些?如何快速緩解不適
治療急性乳腺炎,目標是消除炎癥、控制感染,并幫助媽媽度過這段不舒服的時期。處理方式通常如下??:
- 抗生素治療: 按醫生建議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常用如青霉素、頭孢類等。藥物選擇視個體差異及細菌培養結果而定。
- 持續哺乳或吸乳: 并非要停奶,相反鼓勵繼續哺乳,以幫助乳腺導管暢通。若疼痛難忍可用吸奶器代替。
- 物理治療: 如溫熱濕敷、輕柔按摩乳房,有助于緩解腫脹和疼痛(需注意手法輕柔,勿過度用力,以免加重損傷)。
- 手術處理: 少數發展成膿腫(局部硬結中央有波動感)時,需醫生切開排膿。
- 對癥處理: 若有高熱或明顯全身不適,可用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燒、止痛藥輔助緩解。
06 有哪些實用的預防方法?
好習慣比吃藥更重要。下面這些方法能幫你減少急性乳腺炎出現的概率:
- ?? 定時喂養: 保持乳房及時排空,嘗試讓寶寶雙側乳房輪流吸吮,防止淤乳。
- ?? 清潔衛生: 每天溫水清洗乳房及乳頭,及時更換哺乳內衣,減少細菌滋生。
- ?? 注意乳房變化: 經常自查有無腫塊、紅腫、破損、疼痛現象,遇到問題早點就醫咨詢。
- ?? 科學飲食: 多選擇新鮮蔬果、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雞蛋、魚肉)、奶制品,有助身體恢復和提高免疫力。
食物 功效 食用建議 菠菜 富含鐵質,有助產后恢復 每餐小碟,涼拌/清炒皆可 雞蛋 蛋白質補充,幫助乳汁分泌 日常早餐1-2枚 三文魚 歐米伽3脂肪酸,抗炎作用 每周1-2次蒸或烤制 - ?? 定期健康隨訪: 有乳房相關不適、慢性病史或多次感染史的產婦,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增加乳腺健康隨訪頻率。
簡單回顧與行動建議
其實,急性乳腺炎并不罕見,對許多哺乳期的女性來說,這可能只是一個短暫的小插曲。只要認清早期信號、注意哺乳衛生,加強身體營養、科學排乳,發生風險已經大大降低。如果真的遇上了——及時正規治療非常關鍵。這樣不僅減輕痛苦,也能更好地順利完成母乳喂養旅程。
對新手媽媽和家屬們來說,不必恐慌,有疑問、發現異常時主動咨詢醫生,遠比自行處理來得安心。健康,是最值得守護的禮物。
參考文獻(APA格式)
- Amir, L. H. (2014). Breastfeeding and mastiti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ed research. Breastfeeding Medicine, 9(6), 335-337.
- Jones, K. M., Ruiz, J., Taylor, K. A., & O'Connor, A. (2012).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mastitis in breastfeeding women. 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 28(1),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