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食管癌到底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里,說到“吃飯不順”,很多人想到的是偶爾噎一下,或者喝水的時候有點不舒服??墒?,食管其實有點像一條“交通要道”,當異常細胞在這條路上悄悄扎根增殖,就可能發展成食管癌。簡單來說,食管癌是一種發生在食管里的惡性腫瘤,主要分為鱗狀細胞癌和腺癌兩種類型。
食管癌雖然不算高發病,但一旦出現,常常因為早期沒有什么“動靜”而容易錯過最佳時機。正因如此,了解一點它的表現、風險和檢查方法,對每個喜歡美食的人來說都很有用。
據2020年全球癌癥統計,食管癌的發病率在所有癌癥中排名第七,死亡率位列第六。雖然整體數據不及肺癌、肝癌那樣驚人,但一些特殊人群,如長期愛吃腌制食品或有食管炎病史的人,風險更應重視 (Bray, F., et al., 2021,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02 這些癥狀出現時要小心
很多人誤以為食管癌一開始就癥狀明顯,實際上前期多數表現平淡,常讓人迷糊過去。等到癥狀“亮紅燈”時,已經進入發展階段,需要格外慎重。
- ?? 吞咽困難:最常見的一個信號。從偶爾感覺吃東西有點卡,到逐漸發展為持續吃飯費力。
- ??? 胸骨后不適或疼痛:有些時候,只是吃飯下咽時偶爾有點疼,可能會誤認為胃食管反流,但如果癥狀不斷加重要留心。
- ?? 體重下降:不減肥不節食,體重卻在兩三個月內明顯變輕,這時應該考慮去醫院查查原因。
- ?? 持續性乏力或食欲下降:精力明顯不如從前、對吃飯興趣降低,這也是不少患者的共同感受。
有位69歲的男性患者,平常喜歡吃腌制食物,起初只是偶爾咽食感覺有點難受,并未在意。后來,癥狀變成持續性的飯后胸口不適,體重開始下降,去醫院檢查后發現已是中期食管癌。這類例子提醒我們,身體發出的這些信號,不妨早點關注。
參考:Matsuda, S., et al., 2018, Annals of Gastroenterological Surgery
03 為什么會得食管癌?
說到“為什么偏偏是我”,其實這里頭大部分原因都和日常生活習慣有關。醫學界已經明確,不良飲食、慢性炎癥和遺傳等因素,會讓異常細胞有更多的機會集結在這一“管道”內生根發芽。
- ?? 長年高溫、腌制食物攝入:比如說喜歡吃燙食、熱茶,或經常把腌咸菜、咸魚當作家常。高溫反復刺激黏膜,加上亞硝酸鹽等有害物的長期作用,會損傷食管壁,制造“隱患土壤”。
- ?? 吸煙與大量飲酒:這兩項是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認定風險很高的致癌因素。煙草中的致癌物和酒精本身對食管細胞的傷害加倍,一起作用時風險更高。
- ??????????? 家族遺傳與年齡:有家族史的人群、年齡超過50歲、男性比女性多發,這和體內代謝、激素背景有關系。
- ????? 慢性炎癥與疾病史:比如慢性食管炎、食管反流、巴雷特食管(一種反復炎癥導致的改變),都是致病的“催化劑”。
根據一項回顧性研究,不良飲食結構與食管癌的發生關系密切。具體數據表明,腌制食品高攝入者其發病風險是普通人群的近2倍 (Abnet, C.C., et al., 2017, The Lancet)。
04 如何檢查才能安心?
很多人聽到“做胃鏡”,第一反應是害怕。其實,內窺鏡檢查就是通過柔軟的小管子進入食管內部,能夠直接“看到”黏膜,有問題還可以隨時取組織做活檢。整個過程大概十幾分鐘,現代醫學已經非常注重舒適度,緊張時可選擇無痛檢查。
- 內窺鏡檢查:能夠直觀發現黏膜有無異常,是目前食管癌發現率最高的檢查手段。醫生會根據黏膜變化,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取組織檢驗。
- 組織活檢:只有顯微鏡下看到不正常細胞,才能最終確診惡性腫瘤。在這一步,檢查結果一般需要幾天才能出來。
- 影像學檢查:如CT、超聲內鏡,可以判斷是否發生了局部擴散或遠處轉移,對制定治療方案幫助很大。
建議40歲以后或家族有腫瘤史的人,定期做胃鏡、腫瘤標志物檢測。如果有持續的吞咽困難、體重下降或者胸口不適,應該盡快去消化內科或腫瘤科就診。
參考:Yamashita, K., et al., 2020,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05 治療有哪些路可以走?
說到治療,最關鍵的是“個性化”——即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方案會有很大差別。一般來說,根據分期、身體狀況、轉移有無等決定具體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 ?? 手術治療:適合早中期,沒有遠處轉移的患者。通過切除病變段,可實現根治或延長生存期。
- ?? 放射治療:對中晚期以及術后局部控制、緩解癥狀有效,部分早期患者也可選擇內鏡下微創“局部消融”。
- ?? 化學治療與免疫治療:適用于轉移廣泛、手術或放療難以根除的情況。有的新型藥物聯合應用,提高了部分患者的控制時間和生活質量。
比如前面那位69歲的患者,接受了手術、同步放化療,還配合了多周期的免疫治療。雖然有骨髓抑制等副作用,但整體狀況保持得不錯。這告訴我們,治療手段在不斷優化,副作用也有辦法處理,最重要的是早發現、早處理。
參考:Gupta, B., et al., 2021,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06 日常管理怎么做更有利恢復?
日常管理其實也是康復路上的重中之重。這里并不是指嚴格忌口,而是科學調整膳食與生活環境,為身體恢復和抗癌儲備更多的能量。
- ?? 蔬菜瓜果:富含膳食纖維和多種維生素 (推薦每天至少三種顏色,多樣攝入、有利腸胃和細胞修復)。
- ?? 深海魚類與豆制品:富含優質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 (簡單燉煮、蒸煮為主,有助恢復體能和組織再生)。
- ?? 全谷雜糧:提供持久能量并改善胃腸道功能 (適當選擇燕麥、糙米,細嚼慢咽減輕消化負擔)。
- ???♂? 適量運動與規律作息:如散步、輕體力活動 (幫助保持心肺健康,增強抵抗力)。
專家建議,食管癌患者并不需要極端忌口,而應以均衡膳食和適度增強營養為主,根據自身耐受程度靈活調整——感到饑餓、吃得香,才有助于身體修復。遇到明顯不適或消化困難,應和專業營養師溝通,及時優化飲食結構。
文獻:Freedman, N.D., et al., 2017,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07 預防建議與生活提醒
如果你家里有年紀大的親友、或者自己有食管慢性病、愛吃熱燙食物的習慣,這些日常小策略可以派上用場:
- 食用溫熱不燙的食物:給口腔和食管多一點保護,不僅“舒服”,還能減輕傷害。
- 豐富日常膳食種類:交替選用多樣蔬果、動物蛋白與粗細搭配,有助于維持黏膜健康。
- 保持健康體重:規律作息、避免暴飲暴食,對身體的新陳代謝和免疫力都有益處。
- 定期健康檢查:尤其是有家族史、50歲以上人群,每兩年做一次胃部和食管相關的體檢,會讓你更安心。
- 遇到長期不適,及時就醫:別因擔心檢查而拖延,現代醫療手段已經非常先進,越早處理越省心。
這些簡單的生活調整,長期堅持下來,正能量其實比你想象的大。疾病總有風險,但也有辦法讓風險變小。有時候,一頓飯的溫度、一點細節的變化,都會在健康路上產生很大不同。
主要參考文獻
- Bray, F., et al.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 Abnet, C.C., et al. (2017). Diet and risk of esophageal cancer. The Lancet, 390(10110), 1010-1020.
- Matsuda, S., et al. (2018). Diagnosis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Annals of Gastroenterological Surgery, 2(5), 306–314.
- Yamashita, K., et al. (2020). Endoscopic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canc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6(14), 1705–1718.
- Gupta, B., et al. (2021). Esophageal cancer.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7, 1-20.
- Freedman, N.D., et al. (2017). Nutrition and esophageal cancer.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6(3), 375–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