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警惕:識別癥狀,防患未然
晚上一家人圍坐吃飯,爸媽談起鄰居抱怨胃口差、體重縮水,還以為是年紀大了。其實,身體發出的這些細微信號,有時藏著大問題。胃癌并不只是老年人才會得,平時的小變化假如一再忽略,可能就會錯過早期發現的機會。
01 什么是胃癌?
胃癌是一種發生在胃部的不正常細胞增生和擴散。它屬于消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2020年發布的權威流行病學統計,全球每年約有一百萬人被新診斷為胃癌。早期胃癌大多沒有明顯癥狀,等發現時往往已發展到較晚階段,這也是胃癌治療難度相對大的原因[1]。
從醫學角度來看,胃癌包括多種類型,大多數是腺癌(起源于胃黏膜腺體的異常細胞),有些則是罕見的鱗癌或其他亞型。不管是哪一種,盡早發現、及時治療,總體效果都會更好。
說到底,胃癌像個潛伏的“隱形客人”,躲藏在胃的深處,不聲不響,但一旦暴露出來,往往已經造成不少麻煩。所以,了解它的特點,對日常健康管理很有幫助。
02 身體有哪些早期信號需要警覺?
- ?? 輕微食欲減退:飯量突然變小,不喜歡吃平常愛吃的食物,但沒有腸胃炎那般明顯的劇烈反應。多數人會把這種現象當成年紀大、脾胃虛。
- ?? 偶爾消化不良:吃完飯覺得脹,不容易下咽,口中有異味,或間斷性胃部不適。這些不是天天發生,容易和普通胃炎混淆。
- ?? 輕微體重減輕:沒有刻意節食或者運動,體重卻悄悄下滑。一般是在幾個月、半年內逐漸減少,而非短時間驟降。
- ?? 隱約腹部脹悶:感覺胃變得緊繃或有點沉重,不一定有疼痛,只是莫名地覺得不舒服。
簡單來說,這些信號大多不疼不癢,也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一些人持續感到“飯吃不下、總覺得脹”,還有人一開始覺得胃口變差,后來才逐漸加重。如果發現自己有類似表現,并且持續1個月以上,就別光靠自我調理,可以考慮去醫院做個詳細檢查。
03 明顯癥狀與真實案例
- ?? 持續性腹痛:疼痛感不再只是偶爾,每天出現或者夜里加重,用常規藥物也不能緩解。
- ??? 進食后惡心、嘔吐:飯后很快就想吐,甚至無法正常進食。
- ?? 大便性狀改變:排便時有黑色黏稠狀便液,提示有消化道出血風險。
- ?? 體重明顯減少:幾個月間體重大幅下降,而且沒有試圖減肥。
- ??? 漸進性乏力:哪怕睡得足,也總覺得沒精神。
實際上,胃癌癥狀發展到明顯階段時,往往才引起足夠重視。例如,有位70歲的男士,在經歷胃口變差、腹部難受數月后,家人勸說下就診,結果發現已經是晚期胃癌,還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幸運的是,他術后接受了積極的綜合治療,目前恢復平穩。這說明,早發現、早診斷,對改善預后特別關鍵,尤其是慢病人群更要提高敏感度。
04 胃癌高發的原因有哪些?
胃癌風險并不是來自單一因素。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會讓胃部細胞變得異常。這里簡單梳理幾個關鍵風險點:
- 幽門螺桿菌感染:這是一種喜歡“賴”在胃黏膜上的細菌,會引起慢性炎癥。長期感染可能讓胃內環境被慢性炎癥破壞,細胞反復修復過程中更容易發生突變。研究顯示,約有2/3的胃癌病例與這種細菌有關聯[2]。
- 長期飲食不均衡:高鹽、油炸、腌制類食品會讓胃部負擔加重。習慣性熱燙食物或者長期進食不規律、喜歡快餐,也可能刺激胃黏膜,增加患癌幾率。
- 吸煙與飲酒:尼古丁和酒精本身對胃黏膜就是有害物質,會提高炎癥反應,降低胃部修復本領。
- 年齡增長:胃癌更愛“纏上”中老年人(50歲以上)。隨年齡增加,機體修復反應變差,患癌風險隨之上升。
- 遺傳和家族史:如果家族里有過胃癌患者,自身風險可能比常人更高。說明遺傳傾向不可忽視,有些相關基因會影響細胞修復、增殖的能力。
- 慢性胃病與其他疾?。?/strong>比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貧血、長期胃息肉等疾病會提高癌變風險。
這些因素單獨存在時風險有限,但多個危險因素疊加時,可大大增加胃癌概率。所以,說起來,胃癌其實更偏愛那些胃部反復受損或者長期慢性病纏身的人。
05 如果懷疑自己有胃癌,應該怎么查?
如果身體出現上面提到的持續性胃部不適或加重癥狀,最準確的查驗方法主要有這幾步:
- 胃鏡檢查:通過軟管鏡子直接看到胃內壁,可以發現黏膜潰爛、腫塊或息肉。醫生會直接采樣活檢,以檢測是否存在不正常細胞。
- 活檢病理:取一小塊可疑部位仔細分析細胞結構,這是確診胃癌最關鍵的一步。
- 影像學檢查:比如CT、MRI等,可協助判斷腫瘤大小、有無擴散或轉移。
- 血液檢測:輔助判斷身體狀況,比如有些腫瘤標志物會上升。
一般來講,胃鏡和病理活檢的結果最為可靠,只有真正發現惡性細胞,醫生才會下胃癌的診斷。部分患者如果合并其他疾病,可能還需要進一步查心肺等器官,以保證后續治療的全面性。
06 治療有哪些選擇?
- 手術治療:對于早期或者局限在胃部的腫瘤,外科切除腫塊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部分患者需要切除一部分甚至全部胃,再通過重建讓消化功能盡量恢復正常。
- 化療:通過藥物殺死殘余異常細胞,減少復發轉移風險。一般作為手術后輔助,也可作為晚期或無法手術病例的主要手段。
- 放療:主要針對腫瘤周圍區域,必要時和化療配合使用,提高治療效果。
- 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新型藥物針對癌細胞的特殊通路或增強免疫反應,為那些晚期、傳統方案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治療方案通常要根據個人病情、體質、腫瘤分型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來制定。譬如上文的70歲患者,除了手術,還接受化療、免疫等綜合手段維持狀態。舉個簡單例子: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會影響術后恢復,選擇方案時醫生還要兼顧各種疾病之間的相互影響。
總之,胃癌治療過程較復雜,需要醫生和患者共同溝通,制定個性化、循序漸進的治療目標。
07 如何有效預防胃癌?
預防胃癌其實和“管住嘴、邁開腿”有關系,不過細看起來,應該怎么吃、怎么做還是有講究的。單講生活飲食的積極建議,不再重復風險食物問題。
- 蔬菜水果(膳食纖維+抗氧化):每天保證一定量的新鮮蔬菜水果,有助于減少體內炎癥反應和細胞損傷。建議多選擇深色葉菜、多色水果,比如西藍花、菠菜、胡蘿卜等搭配。
- 粗糧雜糧(平穩血糖、強化腸道):大米、玉米、燕麥、糙米、小米這些主食奏效于腸道和消化道健康。每餐可以適當加入粗糧,改善營養結構。
- 優質蛋白:魚肉、豆制品、雞蛋、奶類不但好消化,還有利于胃壁細胞修復。一日三餐合理安排,不必追求大肉大蛋,適量足夠。
- 健康烹飪:盡量選擇清蒸、燉煮、涼拌的做法,減少油炸、爆炒。烹飪溫度不過燙,細嚼慢咽更有助于減輕胃的壓力。
- 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適度有氧運動可以增強胃腸蠕動,讓腸胃代謝功能更好。可以選擇散步、慢跑、騎車等簡單方式,每周3-5次。
- 定期體檢:40歲以后,建議主動與醫生溝通,定期做胃部檢查(比如胃鏡),特別有胃病史或家族史的,更要重視。
在出現持續胃部不舒服、體重莫名下降等異常變化時,不要一味拖延,及時去醫院專業咨詢和檢查才是最佳策略。實際生活中,只要肯用心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即便有慢性胃病,也可以有效降低胃癌風險。
參考文獻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 Plummer, M., Franceschi, S., Vignat, J., Forman, D., de Martel, C. (2015). Global burden of gastric cancer attributable to Helicobacter pylo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36(2), 487-490.
- Thrift, A. P. (2022). The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Gastroenter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51(3), 35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