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何發現急性尿潴留:從細微變化說起
有些健康問題來得悄無聲息,比如起初你只是覺得排尿沒以前那么暢快,偶爾解小便有點費勁,間或伴有輕微的下腹漲滿,很容易被當做普通的“憋尿”。有一位50歲的辦公室男士,最近總感覺下班后小便不如以前順利,偶爾還要多等一會兒,但并沒有特別明顯的疼痛或血尿。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變化,其實是身體在悄悄發出信號。
雖然這些情況不一定意味著疾病,但當這些癥狀突然持續并變得嚴重時,就有可能發展為急性尿潴留。別忽視身體說出的“小秘密”,哪怕只是偶爾的不適。
02 急性尿潴留的典型表現:哪些信號要高度警惕?
急性尿潴留最讓人難以忽略的,是突然一刻——本來還覺得尿意不大,結果一夜之間,下腹越來越脹,想排尿卻半點排不出,甚至出現劇烈腹痛。有位72歲女性,手術后一天突然感覺腹部嚴重脹痛、無法排尿,被送到急診。醫生檢查后才發現膀胱內已經儲存了大量尿液,必須緊急導尿才能緩解。
現象 | 出現頻率 | 需要注意的信號 |
---|---|---|
排尿困難(持續) | 多次/日 | 早上、夜間明顯 |
下腹劇烈脹痛 | 突然發生 | 伴有尿意但無法排尿 |
尿流中斷或完全中止 | 偶發轉為持續 | 強烈尿意不見排出 |
03 尿液如何生成和排出?一窺身體的“排水管”協作
要弄清楚急性尿潴留為何發生,先得了解身體內部的“排水管系統”是如何工作的。簡單來說,腎臟像過濾器,不停制造尿液。新生成的尿液順著輸尿管流到膀胱里,膀胱類似一個儲水罐,當它慢慢裝滿時,神經會把“該排尿”的信號傳給大腦。排尿時,膀胱肌肉收縮、尿道括約肌放松,尿液才順利排出體外。
但這個流程得神經、肌肉、尿道三方協調,一環卡殼都會出現麻煩。比如,膀胱的“排水口”堵住了,或者信號傳遞受干擾,都會導致尿液排不出來。神經損傷也有影響,像脊柱損傷患者,可能出現排尿無感或者排不盡的情況。
04 急性尿潴留高發的原因有哪些?
急性尿潴留往往不是“一種病”,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 前列腺問題:多數中老年男性都得面對。前列腺肥大讓尿道變窄,排尿變得越來越困難,容易憋出麻煩。
- 尿道阻塞:腎結石、膀胱結石堵住出路,尿液自然無法排出去。
- 感染或炎癥:突然的泌尿道感染,生殖系統炎癥,有可能引起尿道水腫,一時間如同門被鎖住。
- 神經系統異常:腦卒中、脊髓損傷會讓“排尿命令”下達不了,也是一類高風險因素。
- 藥物影響:部分藥物(如感冒藥、某些精神類藥物)抑制膀胱收縮,也容易讓人排不出尿。
- 術后并發癥:麻醉、盆腔手術后部分患者因暫時性神經受阻短時間排尿不暢,極個別人發展成急性尿潴留。
有慢性泌尿系統疾病史的朋友,需要格外當心這些高風險環節。
05 哪些人是高危?警惕這些情景
- 老年人:隨年齡增長,膀胱收縮力和尿道通暢都會變差。70歲以上男性最為多見。
- 有前列腺增生史的人:排尿本就困難,更容易因發燒、喝水過少等“小事”引發“大堵車”。
- 糖尿病和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神經損傷影響排尿信號,不容易及時察覺。
- 術后及長期臥床者:盆腔或脊柱手術后,神經反應變慢,尿潴留風險上升。
比如,有位38歲男性,因腰椎間盤突出手術康復期臥床,術后一周發現腹部明顯脹滿,排尿徹底停滯。這個例子說明,即使年輕,只要遇到特殊危險因素也同樣可致急性尿潴留。
06 急性尿潴留發現后做什么?檢查手段有哪些
- 膀胱超聲檢查:最常用,短時間內能直接看到膀胱內存尿量,判斷是否存在大量未排出的尿液。
- 尿流率測定:通過檢測排尿速度和曲線,了解下尿路有沒有阻塞。
- 膀胱鏡檢查:如果懷疑有結石或腫瘤,醫生可能建議膀胱鏡進一步查明原因。
- 血液及尿液分析:有助于排除感染或腎臟問題引發的繼發癥。
07 生活中如何預防?醫生的實用方法清單
- 充足飲水:每天維持足夠飲水有助膀胱排空。建議分時段飲水,不用憋尿到極限才去廁所。
- 合理運動:適當散步、簡單下蹲運動對盆底肌肉是一種鍛煉,可幫助減少“僵住”現象。
- 飲食結構優化:全谷類和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整體代謝平衡,如燕麥、蘋果、胡蘿卜等。
- 規律作息:晚飯后兩小時適當放松活動,避免長時間久坐。
推薦食物 | 主要益處 | 食用建議 |
---|---|---|
蘋果 | 助膀胱健康、含豐富膳食纖維 | 每日1~2個,可切塊拌沙拉 |
燕麥 | 幫助腸道蠕動、改善整體代謝狀態 | 早餐沖泡或煮粥食用 |
胡蘿卜 | 富含維生素,對尿路健康有益 | 生食、沙拉或燉煮皆可 |
結語:信號早發現,主動管理更安心
說到底,急性尿潴留看似突然,其實身體往往早有小小暗示。每個人的健康習慣都是預防的關鍵。用心留意細微變化,主動理智應對,比事后焦慮更實在。如果近期發現排尿不暢、下腹偶爾脹滿,不妨多和醫生聊聊。有了健康習慣,即便遇到問題也能早發現、早應對,讓生活更自在。
- Dorey, G., Speakman, M., Feneley, R., & Kirby, R. S. (2003). The Natural History and Prevalence of Acute Urinary Retention. BJU International, 91(7), 627-630.
- Groutz, A., Blaivas, J. G., & Chaikin, D. C. (2000). 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acute urinary retention.Journal of Urology, 163(5), 1557–1560.
- Abrams, P., Cardozo, L., Fall, M., Griffiths, D., Rosier, P., Ulmsten, U., ... & Wein, A. (2002). The standardisation of terminology of lower urinary tract function: report from the Standardis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Neurourology and Urodynamics, 21(2), 16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