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識別癥狀、了解風險、科學應對
有時候,胃里那點不舒服會被當作普通消化不良對待,尤其是天氣熱、工作忙的時候。但是,如果消化道小毛病總是縈繞不去,或許值得靜下心來了解一下胃癌這個話題。其實,胃癌和我們身邊不少人的生活習慣有關,但如果做到及時識別、科學干預,一樣可以有很大的主動權。
01 什么是胃癌???
簡單來講,胃癌是發生在胃黏膜(胃壁最內層)細胞里的異常增生現象。這些異常細胞不像腸胃的"守衛",反而變成"不速之客"(比喻1),逐漸擴散、影響正常消化。有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一百多萬新發病例[1](Smyth et al., 2020)。國內發病率也不低,在消化道腫瘤中排在前列。不分男女老少都可能患上,不過大多數出現在50歲以后的人群。
胃癌初期沒有太突出表現,有些人甚至幾年才被察覺。而一旦癌細胞從胃層穿透,擴散到肝臟、淋巴結這類鄰近區域,治療難度就會大大提升。因此,知道胃癌基本面貌,是后續做出判斷和動作的基礎。
02 胃癌的癥狀都有哪些???
胃癌的癥狀一開始可能很不起眼,也容易跟日常小毛病混淆。但如果出現持續、明顯的異常,就不該輕易忽略。
- 1. 持續的胃部不適:比如胃部隱約刺痛、鈍脹,尤其在進食后長時間不緩解。不少朋友覺得是老胃病,但如果三周以上沒改善,最好到醫院看看。
- 2. 食欲減退:又餓又不想吃飯,哪怕喜歡的菜擺在面前也提不起興趣。工作壓力也可能造成這種情況,但如果持續一兩個月,值得留心。
- 3.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沒有特意節食或鍛煉,體重卻在持續減輕,尤其是腹圍變小但腹部脹感不減。
- 4. 嘔吐和吞咽困難:有時候吃到一半就覺得卡住了,甚至有反胃、惡心,嚴重的還會嘔吐。
- 5. 糞便顏色異常:大便出現黑色或有血絲,可能是消化道出血引起的信號。
以一位61歲的男患者為例,他長期食欲下降、體重莫名下降,后來在胃腸外科確診后接受了手術和化療。從中可以看出,癥狀被忽略往往會拖長確診時間,增加后續治療的復雜程度。這類案例提醒我們,持續、異常的信號不應輕易當作小毛病拖著。
03 為什么會得胃癌?原因分析 ??
說起來,胃癌的出現往往不是偶然的"天降噩耗",而是長期積累的多重因素結果。醫學研究不斷揭示,以下幾個原因與胃癌息息相關:
- 幽門螺桿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這是一種生活在胃里的細菌,一旦長期存在,會讓胃壁一直處于慢性炎癥狀態,為異常細胞的變異創造條件[2]。
- 長期胃炎和胃潰瘍:如果本身有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經年累月容易讓細胞不斷修復、增生,增加異常變異風險。
- 家族遺傳因素:直系親屬(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曾罹患胃癌,患病風險會比普通人高出一截。
- 年齡因素:40歲以后胃癌發病風險明顯升高。細胞修復能力下降,積累的損害難以完全逆轉,這也是為什么提倡中老年人群定期體檢。
- 長期高鹽、高溫、煙熏飲食:經常吃腌制食品、燒烤和高鹽食物,會進一步刺激胃黏膜,讓致癌物更容易進入體內。不過這些風險飲食只在這一部分出現,后面預防時不會重復。
一項分析顯示,全球胃癌患者中有60%以上帶有這些高危因素(Karimi et al., 2014)。即便沒有任何癥狀,攜帶重要風險因素的人也應該保持一定關注度。
04 胃癌怎么檢查???
一旦有了前述癥狀或處于高危人群,及時進行科學的檢查很重要。做診斷時,醫院通常會用到以下幾種方法,幫助醫生給出最準確的判斷(每項只在這里詳細寫一次):
- 胃鏡檢查(即內鏡):通過一根很細的軟管帶微型攝像頭,醫生能實時觀察胃壁的狀況,如果發現可疑的地方,會馬上取下一點組織做活檢。
- 組織活檢:取出可疑組織,進一步在實驗室用顯微鏡看清楚,確認是不是惡性細胞。這一步科學性極強,基本決定了后續治療方式。
- 影像學檢查:比如CT或MRI掃描,主要用于了解腫瘤有沒有擴散到肝臟、淋巴結等鄰近器官,也能幫忙判斷病期。
如果最終確診為早期胃癌,治療和恢復的機會會比晚期大很多。因此別把胃鏡當作"大動作",其實操作過程比想象的輕松很多,尤其現在麻醉技術進步明顯,絕大多數人都能耐受。
05 治療方案有哪些???
胃癌一旦確診,接下來就是如何治療的問題。專業的胃腸外科團隊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病理類型、分期、身體狀態等),量身定制方案:
- 手術切除:如果屬于早期或可切除型胃癌,醫生會采用部分或全部胃切除手術,目的是徹底清除異常組織。"修復"身體"交通要道"(比喻2),幫助消化功能恢復正常。
- 放射治療(放療):用精準的高能X射線,定點殺滅局部的腫瘤細胞,適用于某些局部晚期或術后鞏固治療。
- 化療:全身用藥,殺滅全身范圍內可能殘留或擴散的異常細胞。尤其適合中晚期或已經轉移的患者。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早發現+個體化治療,能讓胃癌的五年存活率大幅提高(比起發現晚期再治療)。因此有癥狀請盡快就醫,每個患者的治療方式、用藥方案都不盡相同,過程管理上要聽從專業醫生的建議。
06 如何科學預防胃癌???
其實,日常做到一些簡單的積極措施,有助于降低胃癌的風險。這些方法簡單可行,而且大多沒有副作用,對于全家人的長期健康都很友好。
- 多吃蔬果 + 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抗氧化成分,幫助修復胃黏膜、提高免疫力。 + 建議日常每餐配菜,顏色越搭越好,無需拘泥種類,每天五種蔬菜水果最好。
- 優選全谷物和豆類 + 保護腸胃環境,穩定血糖。 + 主食中多加入糙米、燕麥,每周換著花樣吃,能減少胃腸負擔。
- 適量動物蛋白 + 增強機體修復能力。 + 選擇雞肉、魚類等優質蛋白,油膩烹飪方式換成清蒸水煮更合適。
- 保持規律作息 + 避免胃功能紊亂。 + 盡量按點吃飯,每天保證7小時以上睡眠,減少夜宵。
- 定期進行胃部檢查 + 早發現、早干預。 + 一般建議40歲以上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每2年主動做一次胃鏡檢查。
- 積極治療已有胃腸疾病 + 防止小病拖成大病。 + 胃炎等癥狀別硬扛,及早就醫更有保障。
如果發現胃部持續不適,或者家里有直系親屬得過胃癌,建議早點聯系正規醫院,就診消化內科或者胃腸外科,選用有資質的機構比盲目相信偏方靠譜得多。
總的來說,胃癌并 非洪水猛獸,真正的主動權,來源于你能不能及時留意身體的小變化、了解風險、勇于采取積極干預。如果能做到這些,健康生活其實并不復雜。分享這個知識給身邊的人,有時候,一句話就能幫助另一個家庭少走許多彎路。
參考資料
- Smyth, E. C., Nilsson, M., Grabsch, H. I., van Grieken, N. C., & Lordick, F. (2020). Gastric cancer. The Lancet, 396(10251), 635-648. 鏈接
- Karimi, P., Islami, F., Anandasabapathy, S., Freedman, N. D., & Kamangar, F. (2014). Gastric cancer: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3(5), 700-713. 鏈接
-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2018, updated 2023). What are the symptoms of stomach cancer? 鏈接
- Mayo Clinic. (n.d.). Stomach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