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你需要知道的關鍵信息
假如在家人團聚時,偶爾發現自己脖子上一顆鼓起的小包,卻沒有疼痛感,或是持續幾周總覺得沒來由的乏力,不由會讓人擔心是不是哪里出了問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信號可能在不經意間就出現了,尤其是像淋巴瘤這樣“不速之客”,并不總是張揚地宣告到來。多了解一些相關知識,能幫我們心里有底。
01 什么是淋巴瘤?
簡單來說,淋巴瘤是一類起源于淋巴系統的癌癥,主要是淋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殖。淋巴系統就像身體的大型"交通網絡",從免疫反應到廢物清理都離不開它。正常情況下,淋巴細胞是幫忙抵抗感染的"小衛士",但一旦這些細胞的生長失控,就可能演變為淋巴瘤。
淋巴瘤分為很多種,比較常見的類型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如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簡稱DLBCL)在中老年人中更常見。根據美國Dana-Farber癌癥研究機構的數據,每年有超過18,000個新發病例(參見Armand, P. et al., 2024)。
02 警示癥狀出現時要小心什么?
- 無痛性腫塊:不少人在洗臉或照鏡子時突然能摸到脖子、腋下或腹股溝處有個腫塊,但并沒有疼痛。大多數情況下,這類腫塊初期偶爾會出現,并不持續。
- 體重迅速減少:短時間內體重下降,尤其是幾個月內減了五公斤以上卻沒刻意節食鍛煉,此時最好查明原因。
- 反復發熱:有些人在沒有感冒的情況下頻繁發燒或夜間出汗,衣服被汗水濕透也是一個信號。
- 持久乏力:如果總感覺像沒睡醒一樣容易累,不論怎么休息也緩不過來,這也該關注下自身狀態。
案例中,一位68歲的男性患者,起初也是感覺脖子略有腫脹,無明顯疼痛,后來檢查發現是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這個例子提醒我們,類似癥狀不要輕視,特別是癥狀持續超過兩周時,應及時去醫院評估。
03 淋巴瘤為什么會找上門?
淋巴瘤的出現,背后因素不少。
1.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50歲以上,淋巴瘤的風險上升。
2. 遺傳與免疫系統狀況:部分人天生免疫系統調控能力稍弱,有些罕見家族遺傳病的家族易感性也高一些。
3. 病毒感染:比如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能在某些情況下誘發異常的淋巴細胞增生。部分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風險也有提高。
4. 既往疾病和治療影響:如長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器官移植患者、本身有自身免疫病,患病幾率總體較高。
5. 環境與生活因素:有吸煙(如上文患者吸煙20年),暴露于某些化學物質(例如農藥、溶劑)的人群,可能也多見一些病例。
需要指出,雖然有這些相關因素,但絕大多數患者發病前生活并無明顯異常,說明機體內部復雜機制也在影響患病。最新研究認為,基因和外部環境共同參與了淋巴瘤的發生過程(參考:Shipp, M. A. et al., 2018,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04 怎么判斷是不是淋巴瘤?
淋巴瘤的診斷需要幾個步驟,每一步都能幫醫生鎖定問題。
1. 體格檢查:醫生會細致觸診身體各部的淋巴結,觀察腫塊分布和大小。
2. 影像學檢查:常用的有CT或PET-CT掃描(類似全身掃描),能直觀看到腫塊的位置和范圍。有患者經過PET-CT發現頸部、縱隔、腹膜后等多部位結節累及,醫生據此推測腫瘤負荷較大。
3. 淋巴結活檢:這是診斷的“金標準”,醫生通過手術或針吸取一小塊淋巴結組織,顯微鏡下能精確分型。
4. 血液和遺傳檢測:有時要查白細胞、肝腎功能,甚至檢測腫瘤的遺傳信息,如Ki-67(反映細胞增殖活躍程度)等指標。
比如文獻中提及:用于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分期和管理,PET-CT檢測異常部位的葡萄糖代謝活性,再結合組織病理學分析,為后續治療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據(見Armand, P. et al., 2024)。
05 治療淋巴瘤的方法有哪些?
針對不同類型和分期的淋巴瘤,治療有多種選擇。
1. 化療:主力軍之一,比如R-CHOP方案(利妥昔單抗、環磷酰胺、阿霉素、長春新堿和潑尼松聯用),廣泛應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案例患者也接受了這一方案。治療期間可能出現輕度白細胞減少,通常用支持性藥物加以調整。
2. 免疫治療:通過新型藥物激活機體免疫系統“識別”并攻克腫瘤細胞,新近的CAR-T細胞療法和雙特異性抗體都顯現了更大的希望(據Shipp, M.等,2018)。
3. 放療:部分早期或局限型淋巴瘤使用,可減少局部腫塊。
4. 干細胞移植:主要針對難治或復發病例,類似于用新“種子”帶動造血系統重建。
5. 生活支持治療:包括抗感染措施、營養支持以及心理疏導,有助于患者順利度過治療期。
醫生往往會根據病人自身狀況選擇最適合的組合方式。過程中,定期復查血象、心臟和肝腎功能很關鍵。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像病例中的患者一樣出現嚴重副反應,大部分副作用都能被控制。
06 日常如何做好管理和支持?
-
均衡飲食: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如西蘭花、菠菜、藍莓),有助于補充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
西蘭花 + 富含類黃酮 + 每天炒菜1-2次
胡蘿卜 + 維生素A豐富 + 清蒸或燉湯 - 適當鍛煉: 每天散步30分鐘、慢騎單車等中低強度運動,長期下來能提升精神狀態與免疫防御力。
- 保持規律作息: 早睡早起,不熬夜,幫助身體恢復。
- 獲得心理支持: 如果有情緒困擾,可和家人朋友交流。必要時求助專業心理咨詢,有助于更平和地應對疾病。
- 定期體檢: 建議年齡超過40歲或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每1-2年做一次全面體檢,早期發現更有余地選擇治療。
- 有癥狀時及時就醫: 比如無痛性腫塊或持續發熱、明顯體重下降等。
假如正面臨相關診斷或家中有人被確診,不妨多關注飲食、運動和情緒管理。不是每種嘗試都能立竿見影,但長期堅持對身體只有好處而無害。
07 資料來源與關鍵文獻
- Armand, P., Shipp, M., et al. (2024). “Key Facts Abou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 Shipp, M. A., et al. (2018).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8(14): 1396–1407.
- Mayo Clinic Staff. “Lymphoma –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
- Tilly, H., & Dreyling, M. (2012).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nals of Oncology, 23(suppl_7), vii78–vii82.
本科普文綜合權威英文資料,僅供健康指導,不構成具體醫療建議。參考文獻可在PubMed或Google Scholar上查閱更多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