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淋巴瘤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你或許聽過“淋巴結腫大”這樣的說法,但對“淋巴瘤”仍有些陌生。其實,淋巴瘤是一種源自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它有點像身體防線中的“哨兵”突然變得不受控制,開始在身體里異常繁殖。
簡單來說,淋巴系統是人體重要的免疫防線,負責抵御各種外來的細菌和病毒。它包括淋巴結、脾臟、扁桃體等結構。淋巴瘤分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兩大類,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又有多種亞型,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
淋巴瘤常常在悄無聲息中發生,早期沒有特別典型的表現,只有在異常細胞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帶來比較明顯的癥狀。
02 淋巴瘤的癥狀有哪些?
淋巴瘤的信號可以從輕微變化到明顯警示,下面分開來聊一聊:
- 偶爾能摸到身體某處有小包塊,比如脖子、腋下、腹股溝,但自己無疼痛感。
- 偶爾感到不明原因的乏力,但大多數人還是能正常生活。
- 身體有時微微發熱,但常被當作“最近太累了”。
- 淋巴結持續腫大,摸起來明顯,比黃豆還大且繼續長,“安營扎寨”一樣。
- 持續的發熱、夜間大量出汗(有時需要換衣服),體重一兩個月內明顯下降。這些癥狀和感冒不同,可能持續數周或更久。
- 部分人還會出現聲音嘶啞、明顯疲憊感,甚至影響日?;顒?。
??以一位50多歲的男性患者為例:他最開始只是無意摸到脖子有腫塊,后來腫塊數量增多。起初并未在意,直到幾個月后出現聲音嘶啞和體重下降,才引起重視。實際上,這類例子提醒我們,一旦身體出現持續或“說不清原因”的異常,最好及時向專業醫生咨詢,別一味“拖一拖,等等看”。
有些癥狀雖然不典型,但如果合并出現、持續加重,就不應忽視。
03 為什么會得淋巴瘤?
說起來,淋巴瘤的出現沒有單一“元兇”,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下面幾個因素,是目前研究較為認可的致病原因(Armitage, J.O., 2017):
- 免疫系統異常:長期免疫力低下,比如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患有自身免疫病,都可能導致淋巴細胞出現增生和分化異常。
-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如EB病毒、HIV)會影響淋巴細胞,使其產生變化。
- 遺傳傾向:淋巴瘤并不會像某些家族腫瘤那樣“傳子傳孫”,但部分患者確實存在家族成員罹患類似疾病的情況。
-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加,細胞自我修復和控制能力下降,罹患淋巴瘤的概率隨之增高。
研究提到,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一半以上出現在60歲以上人群(Armitage, J.O., 2017),不過年輕人罹患的病例也有,只是比例相對較低。偶爾聽說某些化學或輻射暴露也會增加風險,但生活中常見的接觸量其實遠低于致病水平,所以不用過度擔心。
關于飲食和生活習慣,目前尚無直接證據顯示某種飲食直接誘發淋巴瘤(Swerdlow et al., 2016)。不過持久的壓力或作息紊亂,確實可能削弱免疫力,進而為異常細胞“打開大門”。
?? 值得一說的是,某些遺傳或分子上的異常(如BCL2等基因突變)會讓細胞逃避自然死亡過程,這也是腫瘤“生根發芽”的一大利器。
04 淋巴瘤如何診斷?
如果你或家人懷疑患有淋巴瘤,清晰的診斷流程很重要。下面簡單講講主要步驟(Freedman & Jacobsen, 2021):
- 體格檢查:醫生會仔細檢查淋巴結、肝脾等部位,尋找異常腫塊或腫大。
- 影像學檢查:如超聲、CT或PET-CT,協助發現深部或隱藏的病變。
- 淋巴結活檢:核心環節。通過穿刺或切取腫大的淋巴結組織,送病理分析。這一步能明確細胞類型,決定后續治療方向。
- 血液化驗及分子檢查:分析血象、肝腎功能,有時還會檢測腫瘤相關基因。
?? 醫生根據上述檢查結果,確定病情分型和分期。例如,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還要細分為GCB和non-GCB亞型,不同亞型的治療選擇和預后可能略有不同。
需要補充的是,很多患者都擔心檢查過程是否痛苦。其實,絕大部分操作都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疼痛感很輕微;而影像學檢查過程也較為舒適,不用有太多顧慮。
診斷明確后,建議在正規腫瘤??浦委煟灰恕熬徒S便看看”。遇到疑難情況,尋求多學科會診或者第二診療意見也是明智選擇。
05 治療方式與效果如何?
對淋巴瘤患者來說,面前并非只有化療這一條路?,F代醫學已經形成多種有效的治療手段(Flowers et al., 2023):
- 化療聯合靶向:如R-CHOP方案,是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標準首選。里面的“R”指的是抗CD20單抗,有助于精準殺死異常B細胞。
- 放療:適用于某些局限期病例,能局部控制病變。
- 新型免疫療法:部分復發或難治患者,醫生會考慮CAR-T細胞治療、雙特異性抗體,或者干細胞移植等更前沿方法。
治療效果表現:
- 以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為例,多數患者經過正規組合治療后可獲得長期緩解甚至治愈。治愈率可達60%以上,不少人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 當然,有人會遇到像50多歲案例這種化療后復發的局面。即便如此,仍有多種二線或三線治療選擇,醫學不斷進步,每年都有新成果問世。
??小結:如果發現病情反復或不理想,“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往往比“將就原療法”更明智。
06 日常生活如何科學管理?
規范治療外,健康的日常管理同樣關鍵。很多患者很關心“飲食能不能幫忙”,這部分咱們聊聊具體做法和實用建議。
-
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果:如西蘭花、胡蘿卜等,含有各種抗氧化成分,有助于抵御氧化損傷,維護細胞正常代謝。
推薦每日吃4-5種顏色的蔬菜水果,搭配更好。 -
高蛋白優質食品:如雞蛋、魚、豆腐等,有助于恢復體力和組織修復。
建議每頓飯適當補充蛋白,一周多變換口味不單調。 -
粗糧與堅果:燕麥、糙米、核桃等,有助于腸道健康,為身體提供慢釋放的能量。
每日一小把堅果足夠,不建議“吃太多”。 - 充足飲水:適量多喝水,幫助身體排出代謝廢物。
- 適度鍛煉:根據自身狀況,可以嘗試散步、慢跑等輕量運動。運動對免疫調節有益,不過不勉強、不強求,“量力而行”最重要。
??飲食和生活方式無法代替治療,但能讓身體狀態更佳,減輕副作用、提升生活質量。遇到新癥狀或特殊不適,及時報告主診醫生。
對于家人來說,陪伴和理解同樣支持康復。遇到心理壓力時,適當尋求專業疏導,有助于情緒調適。
預防方面,建議關注自身健康信號,出現持續淋巴結腫大、無原因體重減輕或反復發熱等表現,優先到正規醫院血液腫瘤??凭驮\。平時注重飲食營養和規律作息,對身體大有好處。
07 結語與提醒
淋巴瘤雖說是惡性腫瘤,但現代治療手段多樣,治療效果逐年提升。關鍵是關注身體變化,異常情況主動求醫,別讓“小麻煩”演變成大問題。飲食、運動、情緒調節多管齊下,才能讓身體“修養生息”。越是了解,越能減少恐慌,把握主動權。
科學生活,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健康的守護者。?
- Armitage, J. O. (2017). The aggressive mature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6(17), 1675–1686.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313984
- Swerdlow, S. H., Campo, E., Harris, N. L., et al. (2016). The 2016 revis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lymphoid neoplasms. Blood, 127(20), 2375–2390.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6-01-643569
- Freedman, A., & Jacobsen, E. (2021).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lymphoma. In Goldman-Cecil Medicine (26th ed.). Elsevier.
- Flowers, C. R., Sinha, R., & Vose, J. M. (2023).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aggressive non-Hodgkin lymphomas. Hematology/Onc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37(5), 845–862. https://doi.org/10.1016/j.hoc.2023.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