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動障礙:了解癥狀與多樣化治療法
01. 抽動障礙是什么?
很多家長第一次聽說抽動障礙,往往是在孩子突然頻繁眨眼、清嗓或者聳肩時。其實,這是一種相對常見的兒童神經系統疾病,屬于多發性抽動癥中的一種。相比普通的小動作,抽動障礙表現出周期性、無意識的重復性動作和聲音,很容易被誤會成習慣或者注意力不集中。通常發病年齡集中在5~12歲左右。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確,但主要跟大腦內的神經遞質平衡失調有關。
Tips:抽動障礙包括運動性抽動(如眨眼、做鬼臉)和聲音性抽動(如哼聲、咳嗽聲),有時兩個類型會同時發生。
02. 如何發現抽動障礙的癥狀?
癥狀類型 | 常見表現 | 示例情景 |
---|---|---|
輕微、偶爾 | 眨眼、皺鼻、清嗓、聳肩,通常持續時間短 | 7歲男孩有時在寫作業時不自覺快速眨眼,但過一陣子又正常 |
持續、嚴重 | 持續性面部、肩頸及四肢抽動,配合重復發聲(如突然大叫或連續咳嗽) | 10歲女孩每天頻繁扭頭伴有怪聲,即使在安靜的教室也無法停止,影響課堂 |
注意:偶爾的小動作不等于抽動障礙,持續發作且難以自控時才需要考慮是否為疾病。
03. 什么會影響抽動障礙的發生?
- 遺傳因素
部分研究已證實,家族中有抽動障礙或相關精神疾病病史的兒童,發病風險明顯高于普通兒童(Robertson, 2015)。
- 環境因素
孕期劇烈感染、早產以及分娩困難等環境因素也可能增加風險。此外,不規律作息、壓力、家庭矛盾等,也有一定誘發作用。
- 心理狀態
焦慮緊張、學習壓力大、父母過度關注抽動表現,往往會加重病情。有時候,本來快好的癥狀,因為大人反復提醒反而更嚴重。
小結:抽動障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單一習慣或“小毛病”。
04. 醫學治療選擇大揭秘
藥物類型 | 主要作用 | 適用人群 | 常見副作用 |
---|---|---|---|
多巴胺拮抗劑 | 調節大腦神經遞質,減少抽動頻率 | 中重度或影響學習、生活的兒童和青少年 | 疲勞、體重增加、輕度遲鈍 |
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 | 改善注意力與沖動,尤其合并多動癥時使用 | 合并注意力障礙的患者 | 嗜睡、口干等 |
其他輔助藥物 | 調節情緒,緩解焦慮或抑郁癥狀 | 伴有明顯心理癥狀的患者 | 依賴藥物種類不同而異 |
醫學治療需要專業醫生評估,不能自行停藥或隨意更換藥物。
05. 非藥物治療同樣重要
- 行為療法 比如認知行為療法(CBIT),由專業心理師帶領,幫助孩子通過訓練識別并調整抽動前的感受和動作。
- 心理咨詢 針對焦慮、自卑或者家庭關系緊張,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支持都可幫助孩子改善精神狀態。
- 家庭支持 家長的包容與理解很重要。比如一位8歲孩子因為抽動遭同學嘲笑,經過家長鼓勵和老師協作,情況逐漸好轉。
這說明,綜合措施能有效改善大部分患兒的生活狀態。
06. 生活方式和日常管理建議
建議 | 操作方法 | 趣味符號 |
---|---|---|
規律作息 | 保證每天充足睡眠,讓孩子勞逸結合 | ?? |
均衡飲食 | 多吃水果蔬菜、奶制品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 ???? |
興趣轉移 | 鼓勵孩子發展興趣愛好,減少對抽動本身的注意 | ???? |
分散注意力 | 做有趣的游戲、運動或手工制品,幫助孩子自然減輕抽動 | ??? |
如果日常管理后癥狀仍明顯,或者影響到學習、社交,最好及時前往??漆t院咨詢專業意見。
07. 總結與行動建議
抽動障礙對孩子成長來說確實是一道小坎,但它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家長和老師給予合理的關注和關懷,是幫助孩子走出困擾的重要力量。醫學治療與非藥物療法結合,以及科學的生活管理,都能有效改善孩子的癥狀。最重要的是,抽動障礙并不會影響智力,大部分孩子隨著年齡增長,癥狀都能明顯緩解。遇到問題別自責,及時求助專業機構,讓孩子安心成長,比糾結原因更重要。
文獻參考
- Robertson, M. M. (2015). A personal 35 year perspective on Gilles de la Tourette syndrome: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the nature of the disorder. Brain Sciences, 5(2), 235-271. https://doi.org/10.3390/brainsci5020235
- Leckman, J.F., Bloch, M.H., Scahill, L., & King, R.A. (2006). Tourette syndrome: the self under siege. Journal of Child Neurology, 21(8), 642-649. https://doi.org/10.1177/08830738060210080101
- Hirschtritt, M.E., Lee, P.C., Pauls, D.L., et al. (2015). Lifetime prevalence, age of risk,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comorbi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ourette syndrome. JAMA Psychiatry, 72(4), 325-333. https://doi.org/10.1001/jamapsychiatry.2014.2650
- Pringsheim, T., Okun, M.S., Muller-Vahl, K., Jankovic, J., & Martino, D. (2019). Practice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summary: Treatment of tics in people with Tourette syndrome and chronic tic disorders. Neurology, 92(19), 896-906. https://n.neurology.org/content/92/1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