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麻醉:高危患者的評估與管理指南
01 什么是高?;颊撸?/h2>
手術室里,總會遇見一些讓醫護格外小心的病人。他們不是任性的“麻煩制造者”,而是健康狀況比常人更復雜的人群:比如心臟不太爭氣、呼吸系統偶爾“喘不過氣”,或者血糖控制不理想。像這樣需要格外關注、麻醉風險較高的病人,就是我們說的高?;颊?。
這些患者有的外表看不出特殊,有的手術前低頭時就喘氣。實際上,高危患者并不等于不能手術,只是每一步都要更加用心。有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大約20%的重大手術患者屬于高危人群(Pearse et al., 2012)。
高危患者類別 | 主要風險特點 |
---|---|
心臟病患者 |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梗史 |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 | 慢阻肺、哮喘、慢性支氣管炎 |
糖尿病患者 | 血糖波動大、易感染 |
慢性腎臟病患者 | 水電解質紊亂、藥物代謝異常 |
高齡或體弱患者 | 多器官儲備低、恢復慢 |
特殊體質(例如惡性高熱傾向等) | 對麻醉藥物反應異常 |
02 術前評估到底有多重要?
有不少人以為,麻醉就是“打一針睡一覺”,其實對于高危患者來說,術前每一項評估都關乎安全。評估過程有點像汽車年檢——不是挑刺,而是提前發現可能出問題的小零件。
以58歲的李阿姨為例,術前問診時只說偶爾心慌。進一步檢查發現她的心臟功能較弱,后來通過調整用藥和監測,手術順利度過。這個案例表明,詳細的麻醉前評估可以有效規避隱患,減少意外發生機會。
03 常用評估工具與標準流程
評估步驟 | 簡介 |
---|---|
ASA分級 (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 | 把患者根據基礎健康狀況分1~6級,為手術風險做初步分層(Owens et al., 1978)。 |
詳細問診 | 包括過往疾病、所有藥物、過敏史、生活方式。 |
體格檢查 | 評估心肺功能、氣道解剖結構等,發現肉眼能察覺的異常。 |
實驗室檢查 | 包括常規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心電圖及胸片等,必要時補充超聲檢查。 |
特殊功能評估 | 針對有基礎病的患者加做相關檢查,如肺功能、心臟彩超。 |
04 "多學科合作"能解決哪些“麻煩”?
手術風險評估,并不是麻醉醫生一個人的“戰斗”。臨床經驗顯示,麻醉醫師與外科、內科、心臟科等多學科、甚至心理科協作,能夠有效控制并發癥的發生(Schildmann et al., 2020)。
- 麻醉醫師:制定麻醉方案、監測生命體征。
- 外科醫生:規劃手術方式和時長,應對術中突發。
- 心內/呼吸??漆t生:優化慢性病用藥,協助管理特殊病例。
- 護士、康復師:做好圍手術期全程護理。
例如,67歲的王叔叔有慢阻肺,術前心肺專家會診后,調整了吸入藥物。協作管理讓他順利渡過了手術。這個例子啟發我們,有經驗的“團隊作戰”,常常比單兵作戰更安全。
05 高危患者的個性化麻醉怎么做?
真正的安全,靠的是細致“定做”。說起來,制定麻醉方案有點像給病人量身打造一件衣服——每個人都不一樣。
- 心臟病人:采用血流動力學穩定的麻醉藥物,實時監測心電,部分患者使用有創血壓監測。
- 呼吸系統疾病:選擇對肺功能影響小的麻醉方式,術中加強氧氣供應,減少插管時間。
- 糖尿病:盡量保持血糖平穩,麻醉前后動態監測,有時使用胰島素泵控制。
- 腎臟功能差:優先選擇肝臟代謝為主的麻藥,避免腎臟負擔。
- 高齡體弱:麻醉藥物劑量需格外小心調整,避免過量。
06 實際案例分析
啟示:動態管理血糖,能明顯減少術中并發癥。
說明:氣道風險評估和正確用藥,是預防呼吸系統并發癥的關鍵。
從中可以看出:關注基礎疾病特點,合理選擇藥物,可最大程度防范并發癥。
07 預防與自我管理建議
- 健康均衡飲食 ??
新鮮水果蔬菜有助于維持代謝平穩,和紅肉、深色蔬菜搭配,推薦每日攝入5類以上不同顏色的食物。 - 規律運動 ???
適度運動有助于提高心肺儲備,40歲以上建議每周快步走3-5次,每次30分鐘。 - 保持血壓血糖穩定??
合適的用藥、定期自測,能幫助身體始終在“舒適區”,有助于降低突發風險。 - 主動溝通病情 ?????
每次看診前,記錄下近期身體變化,方便醫生結合病史作出判斷。 - 定期體檢 ??
基礎病患者或65歲以上人群建議定期做心電圖、胸片和生化三項檢查,頻率視醫生建議調整。 - 選擇正規醫療機構 ??
大中型醫院通常配備經驗豐富的麻醉團隊和多學科咨詢條件。
文獻與參考資料
- Pearse, R. M., Harrison, D. A., James, P., et al. (2012).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high-risk surgical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Crit Care, 16(3):R76.
- Owens, W. D., Felts, J. A., & Spitznagel, E. L. (1978). ASA physical status classifications: a study of consistency of ratings. Anesthesiology, 49(4), 239-243.
- Schildmann, J., Tan, J., Salloch, S. (2020).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and patient safety in anesthesia: the role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s. Curr Opin Anaesthesiol, 33(6), 74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