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例子其實說明,早期識別和正規評估,往往能幫患者少走很多“彎路”。
治療理論 | 基本原理 | 適用人群 |
---|---|---|
認知行為療法(CBT) | 通過改變負性想法,調整不適行為 | 多種人格障礙,尤其是回避、依賴型 |
辯證行為療法(DBT) | 加強情緒調節和壓力承受力 | 效果突出于邊緣型人格障礙 |
心理動力學療法 | 探究童年經歷,修復內心沖突 | 適合多類型但需較強自省能力者 |
國際多項研究明確,CBT和DBT都能顯著緩解患者的癥狀負擔。
?? 研究小貼士: Linehan等(2006)在《Arch Gen Psychiatry》中指出,經過一年辯證行為療法干預,患者自殺行為風險明顯降低。(Linehan MM, et al.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6)
大部分患者,通過持續接受這些方面的支持,能明顯改善生活質量。即便完全"治好"有難度,情緒與關系也會變得順暢許多。
但也有不小挑戰。一是部分人誤以為“這就是性格”,遲遲不愿就診;二是專業心理干預機構有限,資源分布不均。
不過,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主動求助、積極治療,長期生活質量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