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意外改變了生活,但康復也可能改變結局
很多人或許沒有意識到,哪怕是在平常某次滑倒、車禍、或是劇烈運動中一次不經意的摔倒,都有可能對脊髓造成傷害。忽然間,像手機沒了信號,四肢的動作、感覺都變得遲鈍甚至消失——這是一種令人措手不及的難受體驗。不過,醫學發展如今已經讓越來越多脊髓損傷患者看到了新的希望。走入康復訓練的路,或許邁出的每一步都不易,但方向很重要。
01 脊髓損傷到底是怎么回事?
脊髓是連接大腦和身體各部位的主要“信號高速公路”,主要負責傳導運動和感覺。它被“脊柱骨”包裹著保護,但劇烈撞擊、墜落等外力有時還是會沖破保護,比如在交通事故、跌倒、體育運動中。損傷后,信息傳遞被阻斷,相關部位的動作失靈或感覺喪失。
- 輕度損傷:可能只是偶爾肌肉無力、感覺麻木
- 重度損傷:持續性失去對肢體的控制,大小便也受到影響
- 損傷區域不同,影響范圍也不同——頸部損傷影響更廣,下腰部損傷則主要影響下肢
一項數據指出,全球每年新增脊髓損傷患者在25-80萬之間,青壯年男性比例明顯偏高,原因是意外風險更多(Lee et al., 2014)。
這個例子說明,意外往往不分場合,損傷發生后,早期正確認識和應對很關鍵。
02 脊髓損傷對健康有哪些影響?
說起來,脊髓受傷帶來的不僅是日常行動的不便。它常常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一連串并發癥,比如:長期臥床導致的壓瘡(褥瘡)、容易因為缺乏運動出現便秘、肺部感染風險增加等。還有不容忽視的是,部分患者在遭受損傷后,情緒波動會很大,甚至出現抑郁或焦慮。
主要影響 | 具體表現 |
---|---|
運動障礙 | 四肢無力、癱瘓,難以自行翻身或下床 |
感覺障礙 | 對冷熱、疼痛感知下降或完全喪失 |
自主神經功能異常 | 大小便失控、性生活障礙、體溫波動 |
心理健康問題 | 抑郁、焦慮、失眠,社交自信心減退 |
03 訓練為什么這么重要?
功能訓練,是指通過一系列科學方法,幫助患者恢復肢體的活動能力以及生活的自理能力。脊髓損傷后,肌肉萎縮會很快發生,如果只是長期臥床,康復希望會快速縮小。不過,與其說訓練是治療的一部分,不如說是通向正常生活的橋梁。
- 維持肌肉力量,防止廢用性萎縮
- 預防關節僵硬,保留基本活動能力
- 逐步訓練神經和肌肉的協作,恢復部分功能
- 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栓與褥瘡發生
有研究表明,按科學訓練方案進行康復,能讓超過40%的患者在半年內實現自理能力明顯提升(Kirshblum et al., 2021)。
04 怎么制定合適的訓練方案?
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制定訓練方案時最先考慮的是損傷的部位和程度。比如,頸部損傷可能影響全身,腰段損傷更多只影響下肢。其次,患者的年齡、體重、既往健康狀況也很重要。
患者 | 損傷狀況 | 個體化訓練重點 |
---|---|---|
劉女士,45歲 | 腰段部分損傷,雙腿酸軟 | 重點訓練下肢肌肉力量,結合步態輔助器械 |
肖先生,27歲 | 頸段完全損傷,四肢癱瘓 | 重心放在上肢和軀干穩定性訓練 |
- 醫生會先評估損傷,再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具體訓練內容
- 訓練目標一般包括:日常自理、最大限度恢復運動功能、預防并發癥
- 康復團隊包括康復醫師、物理治療師、護理師等多方協作
05 常見的功能訓練方法有哪些?
簡單說,主要分為主動訓練和被動訓練。主動訓練指患者主動配合、努力完成動作,比如定時收縮肌肉、嘗試坐起、抬手、踢腿等。被動訓練則是康復師或家屬幫助患者活動關節、拉伸肌肉,即使沒有自主動作能力也能防止關節僵硬和萎縮。
訓練方法 | 適用場景 |
---|---|
被動關節活動 | 失去主動功能時的早期康復,防止關節攣縮 |
主動抗阻訓練 | 功能部分保留時,用彈力帶等工具訓練肌肉 |
平衡協調訓練 | 恢復坐起、站立、維持身體平衡 |
步態訓練 | 下肢功能恢復到一定階段后,結合助行器練習行走 |
06 輔助設備如何提升康復效率?
隨著科技進步,各種康復輔助裝備越來越多。例如步態訓練器、懸吊行走系統,能夠讓患者在安全的保護下嘗試聽從下肢發力。日常生活中,合適的輪椅、高低可調的床、專用移乘板也能極大便利生活。
- 步態訓練器:幫助初學者熟悉正常步態模式,防止摔倒
- 智能輪椅:有些不僅能調節姿勢,還能遠程操作,減輕照護壓力
- 移乘板:方便轉移,減少二次損傷
07 心理支持和家人陪伴不能少
很多人剛得知自己脊髓損傷時,難免會感到灰心,甚至出現消極的情緒,這其實很常見。研究者普遍發現,良好的心理支持可以大大提高康復的積極性。家人、朋友、社區支持都很重要,常有人在重拾生活信心時,態度發生了正向轉變,更多愿意自己參與訓練和護理。
- 鼓勵患者表達情緒,與康復團隊溝通實際困難
- 參加患者支持小組,交流經驗
- 適當轉移注意力,進行力所能及的興趣活動
參考文獻(APA格式)
- Lee, B. B., Cripps, R. A., Fitzharris, M., & Wing, P. (2014). The global map for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epidemiology: update 2011, global incidence rate. Spinal Cord, 52(2), 110–116. https://doi.org/10.1038/sc.2012.158
- Kirshblum, S.C., Burns, S.P., Biering-S?rensen, F., et al. (2021).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eur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ISNCSCI): revised 2021. Journal of Spinal Cord Medicine, 44(5), 693-703. https://doi.org/10.1080/10790268.2021.1916109
- Anderson, K.J. (2004). Targeting recovery: priorities of the spinal cord-injured population. Journal of Neurotrauma, 21(10), 1371-1383. https://doi.org/10.1089/neu.2004.21.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