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h2>
打開體檢報告,偶爾會看到“脂肪肝”這幾個字。很多人覺得這只是一個常見小問題,直到身邊有人突然被告知肝功能異常,才意識到它其實并不簡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AFLD)已經成了城市人群中的熱點話題。打個比方,肝臟就像一座食物儲能倉庫,脂肪太多堆積,就可能出問題。
NAFLD并不是喝酒喝出來的肝病。它的背后,常常藏著“代謝綜合征”這個家族——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這三者像老友一樣總是“組團”損傷肝臟。根據國際醫學研究,全球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受到NAFLD影響(Younossi et al., 2016)。這說明脂肪肝并不是“少數人的煩惱”,越來越多年輕人甚至也開始卷入其中。
- 長期存在的脂肪肝會令肝臟細胞慢慢損傷,加重肝臟負擔
- 可能發展為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
- 和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密切相關
02 如何判斷脂肪肝來了?
剛開始的時候,脂肪肝幾乎不會讓人有特別明顯的不適感。其實,大多數人在早期只會有些輕微、偶爾的疲勞感,或者覺得肚子右上方有點不舒服。這種“細微的信號”很容易被忽視,但隨著病情的發展,部分人會出現持續的肝區脹痛、乏力、甚至消化不良。
如果身體有了持續的乏力、肝區不適,甚至出現惡心、腹脹這些癥狀,建議盡快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自我感受 | 體檢發現 | 就診建議 |
---|---|---|
偶爾乏力、右上腹隱痛 | B超顯示脂肪肝,轉氨酶輕度升高 | 咨詢醫生、必要時做肝功能和腹部彩超 |
03 為什么會得脂肪肝?
說起來,NAFLD其實是一種“代謝錯位”惹的禍。肝臟不斷接收來自腸胃的脂肪,如果攝入量遠超消耗,脂肪就會在肝細胞里慢慢堆積起來。糖分、脂肪的過量攝入,是推波助瀾的主要力量。同時,遺傳、激素變化、某些慢性炎癥和藥物影響也會讓肝臟“雪上加霜”。
- 肥胖與體重增加:腹部肥胖和脂肪肝緊密相關,研究顯示肥胖者NAFLD發生率顯著增加(Younossi et al., 2016)。
- 高血糖和胰島素抵抗:長期高血糖會增加肝臟脂肪的合成,胰島素抵抗讓脂肪難以利用,容易堆在肝里。
- 血脂異常: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脂肪更易滯留肝臟。
除了這些,年齡的增長和家族遺傳也會讓脂肪肝更容易纏上你。有調查顯示,45歲以后,NAFLD患病風險明顯上升(Younossi et al., 2016)。
04 靠日常能逆轉脂肪肝嗎?
生活習慣 | 健康益處 | 小貼士 |
---|---|---|
多吃蔬菜 | 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于降低肝臟脂肪堆積 | 每餐至少保證兩種葉菜搭配 |
選擇全谷類 | 穩定血糖,延緩脂肪吸收 | 用燕麥、糙米替代精米面 |
適當攝入豆制品 | 植物蛋白,減少動物脂肪影響 | 每周2-3次豆腐或豆漿 |
均衡搭配水果 | 補充維生素,抗氧化保護肝臟 | 每天選擇一至兩種時令水果 |
定期有氧運動 | 提升脂肪消耗,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 快走、游泳、騎車,每周150分鐘以上 |
05 藥物治療:是不是必須吃藥?
目前,對絕大多數NAFLD患者,生活方式干預是“第一方陣”。但對于肝功能持續異常、已出現肝纖維化的人,醫生可能會考慮加用藥物。這里,沒有所謂“神藥”——藥物主要目標是改善肝臟的代謝環境,并防止病情進一步進展。
- 胰島素增敏劑:如吡格列酮,適用于伴有糖尿病或胰島素抵抗者(Cusi et al., 2016)。
- 維生素E:抗氧化劑,有助于改善單純性脂肪肝的炎癥反應(Sanyal et al., 2010)。
- 他汀類藥物:用于合并血脂異常,能降低心血管風險。
06 多學科聯合:團隊配合效果更強
NAFLD的防治過程,很少靠單打獨斗。內科醫生主要負責監測肝點指標與糖脂代謝,營養師可為患者量身制定飲食計劃,運動康復師則幫助設計科學鍛煉計劃。對于一些進展明顯的患者,消化科、內分泌科、甚至外科團隊都會共同參與。
- 多科醫生協同,避免診斷盲區
- 個性化干預,更貼合實際生活
- 定期隨訪,防止問題“悄悄回頭”
07 展望未來:治療新思路、研究新突破
NAFLD的相關研究還在持續推進。最近,醫學界正在嘗試開發新型藥物,比如GLP-1受體激動劑、FXR激動劑等,這些藥物有望進一步改善脂肪肝炎癥和纖維化。同時,個體化診療和AI輔助肝臟疾病篩查也成了最新趨勢(Friedman et al., 2018)。
- GLP-1受體激動劑:原本用于糖尿病,現在正在測試能否用于改善脂肪肝。
- 腸道微生態調節:腸道菌群對肝臟健康的影響越來越被重視。
- AI+大數據監測:幫助醫生更早發現高風險人群。
其實,脂肪肝就像不速之客,早防早治很關鍵。飲食、運動和專業團隊的結合,不僅能讓肝臟重新“跳舞”,也能為你的健康生活加分。記住,小變化積累起來就是大不同。而對于那些檢查異常、癥狀明顯或存在遺傳風險的人,最好及時請醫生評估,別靜等問題發酵。
- Younossi, Z. M., Koenig, A. B., Abdelatif, D., Fazel, Y., Henry, L., & Wymer, M. (2016). Global epidemiolog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Meta‐analytic assessment of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outcomes. Hepatology, 64(1), 73-84. https://doi.org/10.1002/hep.28431
- Chalasani, N., Younossi, Z., Lavine, J. E., Diehl, A. M., Brunt, E. M., Cusi, K., ... & Sanyal, A. J. (2018).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Practice guidance from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Hepatology, 67(1), 328-357. https://doi.org/10.1002/hep.29367
- Cusi, K., Orsak, B., Bril, F., Lomonaco, R., Hecht, J., Ortiz-Lopez, C., ... & Sanyal, A. J. (2016). Long-Term Pioglitazo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and Prediabetes 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5(5), 305-315. https://doi.org/10.7326/M15-1774
- Sanyal, A. J., Chalasani, N., Kowdley, K. V., McCullough, A., Diehl, A. M., Bass, N. M., ... & Neuschwander-Tetri, B. A. (2010). Pioglitazone, vitamin E, or placebo for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2(18), 1675-1685. https://doi.org/10.1056/NEJMoa0907929
- Friedman, S. L., Neuschwander-Tetri, B. A., Rinella, M., & Sanyal, A. J. (2018). Mechanisms of NAFLD development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Nature Medicine, 24(7), 908-922.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18-0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