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了解乳腺癌:重要知識和健康管理
和朋友聊起健康話題時,乳腺癌不時被提起,尤其在體檢高發季,大家偶爾會感嘆一句:“身邊又多了誰查出乳腺結節或者腫塊。” 其實,女性一生中有很大概率會接觸到乳腺疾病,無論是自己、朋友還是家人。所以,了解乳腺癌,并不是杞人憂天,而是生活里最實際的一課。今天我們就用平實的語言,深入、系統地聊聊乳腺癌,讓你在關鍵時刻知道怎么看、怎么做,安心面對每一次體檢和生活中的小信號。
??什么是乳腺癌?
乳腺癌是一種在乳腺組織中,由不正常細胞過度生長形成腫塊的惡性腫瘤。簡單來說,這些異常細胞就像工廠里的“失控機器”,不僅不斷增殖,還可能穿過乳腺組織,進一步轉移到全身其他地方。常見類型包括浸潤性導管癌、浸潤性小葉癌等。
在全球范圍,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世衛組織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有約230萬女性被診斷,相當于每12位女性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面臨這個風險(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而在中國,近十年來乳腺癌發病數也呈明顯上升。
乳腺癌的威脅不止于數量。2022年,全球有67萬人死于乳腺癌,晚發現、晚就醫是主要原因之一。不過,乳腺癌在早期通過合適的篩查是可以有效發現的,治療效果也較好。所以認識乳腺癌的本質,就是主動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reast cancer", 2024)
??乳腺癌常見的癥狀都有哪些?
- 乳房腫塊: 很多女性是在洗澡、涂身體乳時,偶然摸到乳房有個結節,通常早期腫塊較小、無痛感,很容易被忽略。
- 乳房或乳頭變化: 包括乳頭縮陷、乳頭周圍皮膚變粗糙,出現“柑橘皮”樣改變,這都是身體發出的警報。
- 乳頭異常分泌物: 正常女性乳頭分泌物常見于哺乳或激素波動,但若出現無明顯原因的血性或漿液性溢液,就需要警惕。
- 乳房外觀改變: 突然發現乳房大小不對稱、形狀異常,或者腫塊引起皮膚局部凹陷、發紅,尤其應引起重視。
??乳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有哪些?
很多人問:“乳腺癌到底是怎么得的?”實際上,它既有遺傳的原因,也與激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下面這些情況,都是比較明確的乳腺癌風險源:
- 遺傳基因缺陷: 部分乳腺癌和家族遺傳密切相關。比如BRCA1、BRCA2等基因變異,這類女性患癌風險可大幅上升。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研究發現,具有這類基因突變的家庭成員,發生乳腺癌的概率比常人高5-10倍。(King, M.C., et al., Science, 2003)
- 年齡和性別: 乳腺癌90%以上發生在女性,發病高峰一般在50歲以后。年齡越大,風險逐漸增加。
- 激素暴露: 雌激素對乳腺細胞有刺激作用。初潮早、絕經晚、未曾生育或40歲后初產、長期使用某些激素替代療法,都可能增加乳腺癌風險。
- 生活方式因素: 肥胖、高熱量飲食、經常飲酒,缺乏運動等習慣,與乳腺癌發生相關度較高。尤其是絕經后肥胖,容易導致體內雌激素增加。
- 既往乳腺疾病史: 曾經有乳腺良性腫瘤、非典型增生等病變的女性,未來發生乳腺癌概率也會相應提升。
- 環境與輻射暴露: 年輕時接受過胸部放療、長期接觸有害環境因素,也會帶來一定風險。
??乳腺癌常用的檢查和診斷方式
- 影像檢查: 包括乳腺超聲、X線鉬靶(乳腺X光)和MRI。超聲適合乳房較致密(偏年輕)女性,X光正適合中年及老年女性,MRI多用于高危、疑難病例的精確評估。
- 病理穿刺活檢: 醫生會在局部麻醉下,用細針抽取結節細胞,通過顯微鏡觀察細胞有無惡變,這是確診乳腺癌的“金標準”。
- 免疫組化檢測: 如ER、PR、HER2等,是判斷乳腺腫瘤性質及后續治療方向的重要依據。比如ER、PR陽性,說明腫瘤對激素治療更敏感。
??乳腺癌的治療方法,都有哪些效果?
- 手術切除: 包括只去除腫瘤的“乳腺腫瘤切除術”及“乳房全切除術”,醫生會根據腫瘤大小、位置,以及是否涉及淋巴結決定具體方式。
- 化學治療: 主要適用于腫瘤有轉移風險,或分子分型提示高侵襲性的患者。化療常聯合使用2-3種藥物?;熎陂g常見疲勞、惡心、暫時性脫發等副作用,出院后需加強營養、關注白細胞。
- 放射治療: 局部照射,有助減少癌細胞殘留降低復發。常用于保乳手術后,或部分分期較高、淋巴結陽性的情況。
- 內分泌治療: 適用于雌激素或孕激素受體陽性(ER/PR陽性)的乳腺癌,可以服用相關藥物抑制激素對腫瘤生長的刺激。部分患者服藥5年以上。
- 靶向治療: 針對HER2陽性的乳腺癌,有專用藥物阻斷腫瘤信號“通路”,提升效果。
- 綜合治療與隨訪: 很多患者需要多種方法聯合,治療期間還會有抗惡心、護胃等支持治療,幫助患者更好地恢復體力,提高生活質量。
??如何科學管理乳腺健康?
- 堅果(如核桃、杏仁): 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與抗氧化成分,有助于維持激素平衡。建議每日適量(約一小把)替代高熱量零食。
- 綠葉蔬菜(如西蘭花、菠菜): 含膳食纖維、維生素K和天然多酚,幫助腸道健康,也對乳腺細胞修復有積極效果。建議每頓菜盤占1/3。
- 新鮮水果(如藍莓、橙子): 豐富的維生素C和天然抗氧化物,可以保護乳腺組織免受自由基損傷。每天選擇2種不同的新鮮水果最合適。
- 優質蛋白(如魚類、豆制品): 提供身體修復乳腺“材料”。三餐適量搭配,魚最好選擇清蒸或燉煮。
- 規律鍛煉: 一周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車等)有助降低體脂率,對乳腺健康極有益處。(Kabat, G. C. et al.,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2)
- 乳腺自我檢查: 每月經期結束后3-5天做一次自查,有助于發現新變化。具體步驟可以咨詢醫生或參加醫院講座學習。
- 定期到院隨訪: 40歲以后建議2年1次乳腺篩查,有家族史的人應當更早、更頻繁。篩查不是負擔,而是長期自我守護的“年檢”。
說到乳腺癌,其實沒有必要過度焦慮。更好的做法是,像日常理財、添置保險一樣,給健康打好“底子”:每年查體,飲食均衡,適量鍛煉,把本該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日子會安心許多。有時候,一個不起眼的小變化,就是身體在發信號,早點知道和應對,小麻煩也能變成小插曲。分享這些知識給身邊親友,把健康話題變得自然而然,也許更能幫助到彼此 ??
參考資料(APA格式)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Key fac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 King, M.C., Marks, J.H., Mandell, J.B., & New York Breast Cancer Study Group. (2003).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risks due to inherited mutations in BRCA1 and BRCA2. Science, 302(5645), 643-646.
- Kabat, G. C., Kim, M., Glauber, A. J., & Rohan, T. E. (201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ammographic den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1(9), 1479-1488.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22).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PDQ?)–Patient Vers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ncer.gov/types/breast/patient/breast-treatment-p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