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你需要知道的健康信息
01 胃息肉是什么?
有時候,人們在做胃鏡檢查時,會發現胃壁表面出現一些突起的小組織,看上去像是胃粘膜上的“微型小丘陵”。這些小丘陵,就是大家常說的胃息肉。簡單來講,胃息肉是指胃內壁上長出來的異常組織團塊,它們大多是良性的,但個別類型需多加關注。
胃息肉其實分為好幾種類型——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以及胃底腺息肉等。不同類型息肉在外觀、成因、健康風險上都有區別。比如,最常見的增生性息肉多數比較安全,而腺瘤性息肉盡管較為少見,卻有較高的癌變風險。大多數人出現胃息肉并不會有特殊感覺,這也是為什么做胃鏡時才“無意中發現”息肉的主要原因。
?? 胃息肉不是罕見現象,尤其是中年以后或有慢性胃部疾病人群,更容易遇到。知曉其基本特征,有助于大家更從容應對體檢結果。
02 胃息肉的癥狀有哪些?
- 輕微、偶發的不適:大多數早期胃息肉幾乎沒什么感覺,有時候可能偶爾有點上腹脹,或飯后消化不太好。這些信號往往容易被忽略,生活中也和壓力大、飲食不規律等常見問題很像。
- 警示信號:如果息肉較大或合并其他胃部疾病,部分人可能會出現持續性上腹疼痛、惡心、嘔吐,甚至消化道出血(如大便變黑、貧血)。當然,這些表現并不常見,卻值得重視。
- 典型病例小結:23歲的女性,小體型,因胃息肉切除后半小時出現手術相關不適,復查中無痛胃鏡發現多發息肉和慢性胃炎。她述有手術引發的人工潰瘍,這種情況提醒我們,哪怕年輕、無癥狀,也有可能在體檢時被發現息肉和炎癥,需要根據醫生建議處理。
?? 如果出現“莫名其妙”的反復胃部難受、或者肉眼可見的消化道出血,應及時請消化內科醫生評估。
03 胃息肉是如何形成的?
說起來,為什么有人會得胃息肉?其實背后有不少復雜原因——生活中一些看似普通的小習慣、體內特殊變化,都可能給胃“添堵”。下面分幾點講講常見的形成機制:
- 長期炎癥的“溫床”:胃息肉出現最常見的一個原因,就是長期反復的胃部炎癥(慢性胃炎)。比如慢性感染幽門螺桿菌(一種胃部細菌)會刺激胃粘膜增生、發生改變,就像一塊反復被摩擦的土地,慢慢長出了新的“小山丘”。參考研究:Mahachai V, et al. Gastric polyps, UpToDate, 2020.
- 遺傳因素的影響:少部分人因遺傳疾?。ㄈ缂易逍韵倭鲂韵⑷獠。?,會在較年輕時便陸續出現多處胃息肉。這種家族綜合征下,息肉的惡變風險更高。
- 藥物相關:常年服用某些抑酸藥(如質子泵抑制劑),胃分泌功能會被調節,導致胃底腺息肉增多。這類息肉一般不大,但偶爾也會出現體積較大者。
- 年齡增加:調查顯示,隨著年紀增長,胃黏膜老化、修復力減弱,息肉發生率也明顯升高,40歲以后檢出率尤為高發。
- 不健康的飲食結構:高脂肪、精加工食品攝入過多,常年抽煙喝酒,都可能間接刺激胃黏膜,增加息肉發生概率。
?? 每個人的具體風險因人而異,但胃部慢性損傷和遺傳體質,是絕大多數胃息肉的核心原因。
04 胃息肉的診斷方式
胃息肉多數需要在胃鏡下才能被準確發現。一些朋友初做胃鏡時難免會緊張,其實現在醫療手段已經很成熟,大部分可選擇無痛胃鏡,不會有太大不適。
- 內鏡直視檢查:胃鏡檢查能直接觀察到胃部所有細節,醫生會根據息肉外觀、大小、位置、數量等情況做初步判斷。
- 組織學病理分析:檢查時切下一小塊組織,做進一步顯微鏡下分析,可以分辨息肉類型(比如是增生性還是腺瘤性),也能判斷是否存在早期惡變。
- 隨訪監測:部分很小、低風險息肉,醫生通常不會立刻處理,而是建議定期復查,看其是否發生變化。
有研究表明,胃鏡聯合病理分析,是發現和管理胃息肉的“金標準”。(Chandrasekhara V, et al., Clinical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2019)
????? 做胃鏡前后建議與醫生詳細溝通,讓檢查過程更安心、更有針對性。
05 胃息肉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發現胃息肉之后,到底要不要治療?其實要根據息肉的類型、大小、數量和病理性質來決定,處理方式主要有三種:
- 內鏡切除:大部分單發、有癌變風險或大于1厘米的息肉,醫生會建議直接通過胃鏡“鉗除”,操作安全便捷,術后恢復也很快。比如前述23歲女性,通過內鏡將多發息肉完整切除,同時做了病理送檢,屬于標準處理流程。
- 藥物輔助治療:某些伴有慢性胃炎或潰瘍、術后人工創面的患者,可口服抑酸藥(如泮托拉唑)、胃黏膜保護劑等,幫助腸胃恢復,降低繼發感染和出血風險。例如配合鋁鎂加混懸液、蓽鈴胃痛顆粒等,連用一周。
- 定期隨訪觀察:極小、低風險的息肉,如果醫生判斷短期內不易惡變,往往建議定期復查即可,不必過度緊張。
治療后,如有便血或持續腹部不適,應及時回醫院復診,避免漏掉潛在的變化。
?? 息肉切除或者藥物助力恢復,都是常見且安全的方案。關注術后感覺變化,有不適隨時和醫生聯系。
06 如何管理和預防胃息肉?
- 健康飲食調養:新鮮蔬菜(如西蘭花、胡蘿卜)、富含膳食纖維的雜糧,能給腸胃“加個防護罩”;多喝溫水增加胃部黏膜屏障;適量攝取優質蛋白(像雞蛋、豆腐),對胃有滋養作用。新鮮水果+促進胃腸蠕動+每日2-3份。
- 規律作息:避免長期熬夜或壓力過大,穩定的作息有助于免疫系統,對慢性炎癥敲“警鐘”,降低息肉復發率。
- 主動檢查,早發現早行動:40歲以后,建議每兩年做一次胃鏡體檢,有消化不適或家族相關病史的人群應更積極監控。如果出現持續性消化道癥狀(比如腹痛、惡心、隱約出血),別拖,盡快就醫。
- 按醫囑用藥/治療:已確診胃息肉或慢性胃炎、潰瘍患者,務必嚴守醫生給予的藥物方案(如泮托拉唑腸溶膠囊等),如期回醫院復查。
?? 真正有效的防護,來自堅持日常養護,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和專業醫生攜手,讓胃更健康。
主要文獻與參考資料
- Mahachai V, et al. Gastric polyps. UpToDate, 2020. Link
- Chandrasekhara V, et al. Gastric polyps and thickened gastric folds. In: Clinical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3rd ed. Elsevier, 2019.
- Doherty GM. Stomach & duodenum. In: Current Diagnosis & Treatment: Surgery. 15th ed. McGraw Hill, 2020.
- Nam SY, et al. 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on the regression of gastric polyps in National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 Korean J Intern Med, 2018;33(3):590-598. doi:10.3904/kjim.2016.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