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食管癌:了解、識別與有效應對
有時候,飯吃到一半突然覺得咽下去有點不順,這種小困擾也許沒人在意。身邊的一位親戚也曾提到,最近吃飯總覺得卡卡的,以為是年紀大了牙口不好。其實,很多疾病來臨的方式都很低調,像是生活里偶爾冒出的“插曲”,但正因為不引人注意,所以更容易被忽略。今天聊聊食管癌——一個普通人可能聽得不少,但真正了解細節并不多的健康話題,希望讓你更踏實、更有準備地面對相關問題。
01 認識食管癌:什么是它?
食管癌,顧名思義,是發生在食管(連接咽喉和胃的“進食通道”)的惡性腫瘤。這種腫瘤大多源自食管黏膜的異常細胞增生,主要分為鱗狀細胞癌和腺癌兩大類。全球范圍內,亞洲部分地區的發病率較高。多數人在早期往往沒有什么特別的不適,或者輕微得像一陣微風,沒引起注意。等到腫瘤慢慢生長、阻礙食物流動時,才會明顯“冒頭”。
簡單來說,食管癌是一種悄悄到來的健康挑戰,日常身體的細小變化不容忽視。
關于患病風險,據GLOBOCAN 2020數據庫,全球每年有超過60萬食管癌新發病例,其中中國患者占大半(Sung, H. et al., 2021)。這說明我們身邊遇見食管癌的可能性并不低。
02 醒目的信號:這些癥狀需要重視 ??
-
吞咽困難:開始時可能只是偶爾覺得飯菜“噎”著,尤其是粗糙或干硬的食物。這種情況多半出現在早期,容易和“上火”或“小感冒”混淆。
不過,隨著病情發展,癥狀會變得更持久——無論是喝水還是吃流質食物也會堵著,像堵車一樣不順暢。 - 持續性胸痛或不適:有部分人出現胸骨后悶痛、灼熱或壓迫感,哪怕休息也沒法緩解。癥狀不總是劇烈,卻總在心頭敲警鐘。
- 體重逐漸下降:吃飯難、吸收差,再加上病灶本身消耗,體重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滑落。這不是簡單的“節食減肥”,而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 反復嘔吐或食物反流:有些人會覺得剛吃進嘴的東西又吐了出來,甚至帶著酸水。多數患者還會覺得食物老卡在某個地方,久而久之影響生活質量。
比如,有位70多歲的女性患者,初期只是覺得飯總卡喉。后來,體重悄悄減少,還出現貧血,最后去醫院檢查,發現已經進展成了III期食管癌。這個例子說明,早期的輕微信號,千萬別放任不管。
03 為什么會得食管癌?風險和成因梳理
食管癌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講出來其實沒那么神秘。
- 長期食管刺激:如果習慣常喝燙水、吃極熱食物,食管黏膜反復受傷后修復的過程中容易出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下屬機構早有提示,過燙飲食與食管癌關系密切(IARC, 2018)。
- 吸煙和飲酒:醫學數據顯示,長期吸煙喝酒的人群更易中招。煙草中的有害物質和酒精對食管壁是雙重打擊。
-
營養結構單一:缺乏新鮮果蔬、維生素攝入不足,會使黏膜防護力減弱,影響修復能力。
資料顯示,亞洲部分“亞硝酸鹽高發”飲食習慣的地區食管癌發病率明顯偏高。 - 年齡相關風險:食管癌大多見于50歲以上人群,年紀增長、細胞老化,人體“自查自修”的本領會逐漸下降,這種現象躲不掉。
- 遺傳和疾病家族史:家族中如有類似患者,某些基因突變或異常有時也會讓風險增加一些。不能說百分百相關,但有這個背景需要多長一份心。
- 慢性疾病影響:比如糖尿病、慢性腎病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營養改善受限,相關慢病本身也容易帶來修復障礙。
說起來,不同人的具體原因各異,絕不是一個簡單壞習慣就能解釋清楚。這提醒我們,面對這些風險因素,誰都不能掉以輕心。
參考文獻:
-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2018). "Drinking Coffee, Mate, and Very Hot Beverages." IARC Monographs.
04 食管癌的診斷流程:要經歷哪些檢查???
- 體格檢查和癥狀問診: 醫生會詢問吞咽是否困難,體重變化,以及是否有家族史等。雖說只能當“敲門磚”,但初步篩查必不可少。
- 內鏡檢查(胃鏡): 這是明確是否有病變的“直視”方法。通過細長軟管觀察食管內部,如果發現異常,會進一步鉗取可疑組織做病理檢查。多數學者認為,內鏡是食管癌診斷的金標準(Smyth, E. C. et al., 2017)。
- 超聲內鏡或CT掃描: 在已有腫塊時,醫生利用影像技術判斷腫瘤深度以及有無擴散。不同于普通B超,超聲內鏡更適合“看透”食管壁細節。
- 組織活檢與分期: 取下一點組織送實驗室化驗,判定腫瘤類型及分期,有助于制定后續治療方案。有時,還需聯合PET-CT等方式進一步判讀是否有遠處轉移。
一般建議,40歲以后出現持續吞咽不適,最好主動和消化科、腫瘤科醫生做一次咨詢和評估,別因拖延錯過最佳時機。
文獻參考:
- Smyth, E. C., Lagergren, J., Fitzgerald, R. C., et al. (2017). "Oesophageal cancer."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3, 17048.
05 治療選擇:怎樣對抗食管癌?
食管癌的治療因病情分期、年齡和身體狀況不同而有多種方式。
- 手術切除: 早期可通過內鏡下微創切除病灶。中晚期若無遠處轉移,通常會考慮外科手術,將腫瘤部分及周圍組織一并切除。
- 放療和化療: 部分患者單獨手術難以治愈,可配合放化療同步進行,也有單獨做為姑息性治療方案的情況。
-
免疫治療: 近年來,新一代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信迪利單抗為部分晚期患者帶來新選擇。
例如,前面提到那位70多歲女性患者,在完成免疫治療協同骨科支持后,緩解了部分癥狀,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 多學科團隊(MDT)管理: 復雜病例往往需要外科、腫瘤科、營養科、心臟等多專業協作,量身定制綜合治療計劃。這樣能提高安全性,也兼顧生活質量。
- 對癥護理: 包括營養補充、疼痛管理、改善吞咽障礙、心理疏導等措施,幫助患者過得更舒適、更安心。
參考文獻:
- Lagergren, J. et al. (2017). "Oesophageal cancer." The Lancet, 390(10110), 2383-2396.
06 日常管理:如何更好地面對和預防食管癌???
-
??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維生素C、E有助于黏膜修復):
推薦日常多樣化新鮮水果(如橙子、獼猴桃)、綠葉蔬菜(如菠菜、芥藍),有條件可包括十字花科蔬菜(西蘭花、花菜)。攝入建議:每天至少400g蔬菜水果為好(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
??
蛋白質補充(促進愈合、預防低蛋白癥):
牛奶、豆漿、雞蛋、瘦肉、魚都屬于優質蛋白,部分患者可以根據自身消化吸收能力適量選擇。
建議分多頓少量攝入,能幫助更好消化。 -
??
飲食溫度適宜:
飲用溫水,避免食物過于燙口,習慣培養比一時節制更重要。 -
???♀?
心理和體力鍛煉結合:
慢性疾病與心理壓力常常相伴。適量散步、呼吸放松訓練有助穩定情緒和改善慢病。 -
??
定期體檢和隨訪:
建議40歲以后,如有長期消化不適,最好間隔2年檢查一次胃食管內鏡。尤其是家族有類似病史或有上述風險因素人群,應加強關注。 -
??
與醫生建立信任合作:
一旦確診或進入高風險行列,積極與專科團隊溝通,按醫囑完成檢查及復查,有時能發現潛在并發癥,減少誤判。
總結一下:對食管癌,日常管理和正規檢查比一時緊張管用多了。合理吃、適度動、注意休息,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版本。
引用資料:
-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esophageal cancer."
身體的小變化有時最能說明問題。或許一時沒覺得大不了,但及早重視,遠比事后焦慮管用得多。希望這些信息讓你在需要的時候知道怎么判斷、怎么應對、怎么照護自己和親人。不需要過度擔憂,只要記得,健康是可以用行動守護的。
本文主要參考: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et al.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2018). "Drinking Coffee, Mate, and Very Hot Beverages." IARC Monographs.
- Smyth, E. C., Lagergren, J., Fitzgerald, R. C., et al. (2017). "Oesophageal cancer."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3, 17048.
- Lagergren, J., Smyth, E., Cunningham, D., & Lagergren, P. (2017). "Oesophageal cancer." The Lancet, 390(10110), 2383-2396.
-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esophageal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