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瘢痕疙瘩,其實并不少見
生活中,有沒有人問你:“手臂上這塊凸起來的皮是不是一直這樣,摸著還硬得很?”其實不少人都經歷過類似的小困擾。瘢痕疙瘩看上去像皮膚表面多長了一層厚厚的“鎧甲”,有時顏色偏紅、偏深,上去摸一摸還能明顯感到一塊硬疙瘩。
簡單來講,瘢痕疙瘩是皮膚受到損傷(比如手術、外傷、打耳洞)后,傷口在愈合時出現了“過度修復”,導致瘢痕組織突起變厚。通常表現為局部皮膚變得隆起、堅硬,甚至大面積外擴,有點像補丁“補過頭”了。最常見的部位有耳垂、胸前、肩膀等。
02. 瘢痕疙瘩影響哪些方面?
- 外觀困擾:尤其是面部、手臂等暴露部位,顯眼的疙瘩讓人覺得被“盯著看”。有位21歲女生,在耳垂打耳洞后出現硬疤,每次綁頭發時總得用頭發故意擋住,有些自卑。
- 不適感:部分患者會有刺癢、緊繃,遇到天氣變化甚至微痛。
- 社交影響:溝通時會不自覺去遮掩,參加聚會、出游拍照時也會因為這塊疙瘩而分神,影響自信心。有研究在瘢痕疙瘩患者中調查發現,約四成患者有因外觀問題社交閃躲行為。
- 功能限制:如果瘢痕長在關節處,活動時會覺得局部僵硬不舒服,長遠來看甚至可能影響肢體動作。
03. 為什么會長瘢痕疙瘩?
很多人疑惑,同樣劃傷皮膚,為啥有的人啥事沒有,有的人卻長出硬硬的疤?其實這和體質、部位、傷口情況都有關系。我們可以像“失控的工地”一樣理解:傷口修復時,細胞本該適可而止,可部分人“修太多”,纖維細胞持續增生,瘢痕組織不受控地擴展了出來。
致病因素 | 表象或舉例 |
---|---|
遺傳易感 | 研究發現,家族有瘢痕疙瘩史者更容易發生(比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有同樣表現) |
皮膚張力部位 | 肩膀、胸口等張力大的區域,瘢痕出現幾率更高 |
傷口反復刺激 | 反復揉搓、經常拉扯或摩擦,易誘發纖維細胞過度活躍 |
年輕人群 | 年齡在10-30歲之間更高發,皮膚代謝旺盛與免疫活躍有關 |
04. 封閉治療究竟怎么回事?
說到瘢痕疙瘩的常用“對策”,很多皮膚科醫生都會推薦封閉治療。其實它說白了就是在瘢痕疙瘩內局部注射藥物,最常見的藥物是皮質類固醇(比如曲安奈德懸液)。這種藥物能讓異常活躍的瘢痕組織“冷靜”下來,減少細胞增生、緩解炎癥,讓硬疙瘩慢慢軟化、變平。
- 局部皮膚消毒,必要時涂抹外用麻膏
- 用細針將藥液少量多次注入瘢痕內部
- 有時需多次(每月1次,3-6次不等)方有明顯改善
05. 治療效果有多好?結果要怎么看待?
很多人會問:“注射后能完全恢復原樣嗎?”其實治療結果和個體差異、疤痕時間、位置都有關系。短期看,大部分患者可以感受到瘢痕變軟、平坦、變色淡一些,癢痛現象也明顯減輕。
時間段 | 可能變化 |
---|---|
1-2次注射 | 疙瘩變軟、癢感減輕 |
3-6次注射 | 體積縮小、顏色變淡、平整度提高 |
不過,老舊肥厚型的瘢痕可能需要更長療程,部分個體存在反復風險。以30歲男士老疤為例:他療程后疙瘩雖變薄,但并未百分百消失。
06. 哪些人適合封閉治療?有禁忌嗎?
簡單來說,封閉治療適合多數有明顯突起、變厚的瘢痕疙瘩(尤其早期半年到兩年內最佳)。適用人群包括:有美觀需求、出現癢痛或功能影響者。
- 優選人群
- 20多歲的女生胸前新發瘢痕增長快、癢感強,醫生建議封閉治療早介入,預防進一步惡化。
- 需要小心
-
- 皮膚有嚴重感染、潰破的人不適合進行封閉注射
- 對皮質類固醇過敏者禁用
- 孕婦及哺乳期女性需咨詢醫生
- 部分特殊瘢痕(如活動性自體免疫皮膚病患者)應謹慎使用
07. 治療后怎么護理?怎么預防再次長疙瘩?
護理措施 | 操作建議 |
---|---|
保持清潔 | 注射當天避免大力搓揉、泡澡或游泳,防止感染 |
飲食均衡 | 多攝入新鮮蔬果,如西蘭花、柑橘,富含維C有助皮膚修復 |
防曬 | 外出做好防曬,選擇SPF30以上防曬霜,淡色衣物遮蔽疤痕 |
避免刺激 | 不抓、不撓、不自行處理痂皮,減少新生刺激 |
08. 結語:關注小細節,遠離大困擾
瘢痕疙瘩雖然外表頑固,但只要科學認識、合理治療,后期護理細致,大多數人都能大幅度減少它帶來的影響。身體的小瑕疵偶爾難免,與其焦慮,不如早做打算——如果發現皮膚修復“長過頭”,不妨及時請專科醫生評估,主動管理,讓自己更自在一點,生活少點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