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20歲的王女士,一直健康,最近出現下肢水腫,尿檢發現大量蛋白,這時候僅靠常規指標很難判斷是哪種腎病,醫生會建議做活檢,尋找病因。
雖然絕大多數患者順利完成活檢,但這種操作畢竟涉及取樣,還是有一定風險。主要風險類型如下表:
風險類型 | 具體表現 |
---|---|
出血 | 較為常見,小部分人針眼部位有輕度血尿,極少數需止血處理 |
感染 | 穿刺部位局部紅腫或疼痛,很少引發腎臟嚴重感染 |
其他 | 極低概率下可能出現腎周血腫或鄰近器官的損傷 |
根據統計,住院活檢引起嚴重出血需輸血者千分之一左右,絕大部分人只會有短暫肉眼血尿。年長、慢性腎功能差、合并高血壓的患者風險略高一點。
腎穿刺活檢得到的組織標本,會被送到病理實驗室。經過專業的染色和高倍顯微鏡分析,病理科醫師會出具詳細報告。這個報告通常包括:
醫生結合臨床表現,可以判斷疾病的分型及嚴重程度。比如,有的人只是偶爾發現尿蛋白,而結果顯示只有輕微炎癥,便不用過度擔心。也有人雖無癥狀,但活檢發現大量異常沉積,需盡早干預。
檢測項目 | 結果意義 |
---|---|
腎小球炎癥 | 提示腎炎,需要針對性治療 |
纖維化變性 | 較嚴重損傷,可能提示疾病較晚期 |
免疫復合物沉積 | 多見于部分免疫性腎病,干預及時效果佳 |
腎臟疾病類型繁雜,表現千差萬別。以前醫生依據經驗用藥,如今有了活檢,可以明確分型、分級,為大家量身定制診療計劃——有點像為每個人定制“專屬健康導航”。
以27歲的林先生為例,起病初期反復輕度蛋白尿,化驗多次后做了活檢,確診為輕型系膜增生性腎炎。按照具體分型調整用藥后,身體很快恢復,不僅避免了過度治療,還減少了用藥副作用。
回過頭來看,腎穿刺活檢其實就是醫學上一個“小窗口”,幫我們看清腎臟內部的真實情況。有些人一度害怕“穿刺”二字,其實整個流程安全可控,絕大部分人可以順利恢復。如果你或家人有相關疑問,不妨和醫生詳細溝通,讓檢查成為提升健康的“工具”,而不是單一的心理負擔。最終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身體,科學應對腎臟小麻煩,讓健康生活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