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45歲的教師,每到年末就特別警惕流感季。有一年學校爆發流感,他雖然身體結實,也被病毒“偷襲”,用了一周才徹底緩過來。這說明,健康人也不是絕對的“安全區”。
03 流感的癥狀:身體的警報信號
流感來的時候,身體會發出比一般感冒更“響亮”的信號。不是偶爾咳嗽幾聲那么輕描淡寫,而是全身性的打擊。
主要癥狀表現為:
癥狀 | 描述 |
高燒(>38℃) | 持續時間長,普通感冒很少發高燒 |
干咳 | 較為劇烈,喉嚨有刺激感 |
全身酸痛 | 不只是嗓子疼,甚至覺得骨頭在“鬧情緒” |
極度疲憊 | 哪怕休息足夠,也感覺沒勁兒 |
喉嚨和眼睛不適 | 部分患者還會有畏光、流淚等表現 |
例如,32歲的男性張先生,近兩天持續高燒到39℃,渾身沒有力氣。去醫院檢查后確認感染了流感,這樣的典型癥狀其實很有代表性。要留心,癥狀明顯時不宜自行硬撐,應及時就診。
04 病毒的"快跑之路":流感如何傳播?
流感之所以每年都能興風作浪,很大程度上和它高效的傳播方式有關。簡單來說,病毒喜歡在人和人之間“搭順風車”。
- 空氣飛沫傳播: 咳嗽、打噴嚏時,病毒會隨飛沫噴出,2米內的人就處于“危險區”。
- 接觸污染物傳播: 握手、觸摸門把手、電梯按鈕等都有可能把病毒帶到自己身上,再不小心碰口鼻,病毒就順利進入體內。
- 密閉空間高風險: 通風不好的房間,比如會議室、教室,病毒可以在空氣中短暫停留,增加感染機會。
2019年一項社區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公共交通、辦公樓、電梯等人流密集場所,流感傳播速度更快。這提醒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有可能“偶遇”流感病毒。
05 隱藏的風險:流感并非只是感冒那么簡單
流感對于有些人來說,絕不是“一覺醒來就沒事的小病”。如果遇到免疫力較弱的群體,可能發展為嚴重健康問題。
四類高風險人群值得特別關注: - 老年人——免疫功能下滑,恢復能力減弱
- 兒童——身體各項防護機制還不完善
- 孕婦——生理負擔加重,抵抗力變化
- 慢性病患者——如哮喘、心臟病、糖尿病等基礎病加重
風險提醒
流感可誘發肺炎、心肌炎、呼吸衰竭等并發癥。國內外數據顯示,高危人群流感相關死亡率可較普通成年人高出10倍。對此不能掉以輕心。
曾有一位63歲的女性慢性心衰患者,流感感染后發展為重癥肺炎,被送入重癥監護室。這個例子說明,基礎疾病患者遇到流感,后果有可能超乎想象。
06 應對與自我保護:預防流感其實很實在
面對流感高發季節,很多人好奇:“到底該怎么做,才能有效預防或者減少感染?”
措施 | 實際建議 |
疫苗接種?? | 每年秋季接種流感疫苗,是降低患病和重癥風險的關鍵措施。有慢性病史、年齡大于60歲、兒童、孕婦更建議主動打疫苗。 |
個人衛生?? | 勤洗手,使用流動水和肥皂清洗20秒以上。用紙巾或肘部遮掩咳嗽、打噴嚏。 |
良好作息 | 保證睡眠,均衡飲食,如新鮮蔬果、蛋白質,幫助身體調動免疫力應對“外敵”。 |
少扎堆 | 流感季節盡量減少去人多的封閉場所,必須參與聚會可考慮佩戴口罩。 |
加強通風 | 家中和辦公室定期開窗,室內空氣流通有利于降低病毒濃度。 |
tip
選擇水果時,比如橙子、獼猴桃富含維生素C,對身體有好處。每天喝足量水,飲食宜清淡。面對流感,不必“無所不用其極”,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最靠譜。
07 應對流感:出現癥狀時要怎么做?
一旦流感癥狀明顯——比如持續高熱、嚴重咳嗽、全身無力,別再“死扛”,及時就醫很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
- 充分休息: 工作和學習應暫停,保持安靜環境助身體恢復。
- 多補水: 高燒容易脫水,喝溫水、湯粥比飲用含糖飲料更有益。
- 家庭隔離: 有流感癥狀時,建議戴口罩并與家人適當分開居住。
- 合理用藥: 不要濫用抗生素,需要時可在醫生建議下使用抗流感藥物。
- 出現特殊癥狀注意: 如呼吸困難、持續嘔吐、意識模糊等,須盡快前往正規醫院。
有位28歲女性患者,發燒三天后伴劇烈頭痛及呼吸急促,及時送醫后確診流感并發肺炎。她恢復得比較快,這除了及時就診、規范用藥外和家人協助隔離也關系密切。由此可以看出,科學采取措施,流感其實并不可怕。
小建議
癥狀初起時,保持居家觀察,癥狀惡化應及時去醫院,分級就診更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