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01 什么是新型冠狀病毒???
有時候,公共場所突然安靜下來,幾個人同時咳了一聲,馬上有人側目。這幾年,大家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變得再熟悉不過了。它最早在2019年底被發現,一種之前沒見過的冠狀病毒帶來的,影響了世界各地的健康和生活。
說到底,新冠病毒主要是一種呼吸道病毒。它能引起輕重不一的癥狀,有的人沒啥感覺,有的卻需要住進醫院。病毒容易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傳播,尤其公共交通工具、超市、辦公樓,常常成為病毒活動的"捷徑"。有意思的是,這個病毒家族里的"成員",有的就是普通感冒的元兇,而新冠,是它們中變化最大的那一個。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一個幫助附著和入侵的部分),正是它和人體發生親密接觸的開端。
02 常見癥狀,你注意到了嗎?????
階段 | 主要表現 | 身體反應 |
---|---|---|
初期 | 輕微咽喉不適、偶發乏力、嗅覺輕度下降 | 偶爾低熱或干咳,無特殊癥狀也常見 |
發展期 | 發熱(超37.3℃)、持續咳嗽、呼吸有點急促 | 部分出現全身酸痛、食欲不振 |
明顯期 | 高燒不退,劇烈咳嗽,呼吸明顯困難 | 有些人會出現胸悶、皮疹、嗓子劇烈疼痛 |
這提醒我們,哪怕只是一些輕微的不適,也別輕易忽略,當癥狀加重或者持續的時候,更要早早重視。
03 新冠如何傳播????♀????♂?
- 飛沫傳播: 咳嗽、打噴嚏時噴出的飛沫,最容易讓身邊的人吸入口鼻。比如公共交通或近距離交談,就容易被感染。
- 接觸傳播: 手摸了帶有病毒的門把手、桌面,再不經意地揉眼睛、摳鼻子,病毒就可能悄悄“搭便車”進入身體。
- 氣溶膠傳播: 少見,但空間密閉、通風差的地方(例如狹小電梯)病毒可能以極細小的狀態懸浮空中,讓人不經意間吸入。
從傳播方式來看,公共場合、家庭聚會以及擁擠的工作環境,都是高風險的"集合點"。如果空間狹小,長時間密切接觸,風險自然更高。
04 哪些人群更易被波及?
- 年長者: 年齡超過60歲,特別是有慢性基礎病的老人,感染后癥狀更容易加重。
- 基礎疾病患者: 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肺病等人群,免疫力本身較弱。
- 孕婦: 特殊生理狀態下承受負擔增加,感染后調節能力有限。
- 免疫力較弱者: 如腫瘤治療患者、長期服藥導致免疫水平下降的人。
數據顯示,重癥病例多出現在上述高風險人群里。兒童和青壯年,一般恢復較快,但并不代表完全沒有風險。
05 預防怎么做更有效?建議收藏!???
建議措施 | 具體做法 | 適用場景 |
---|---|---|
佩戴口罩 | 在密集或封閉空間,全程規范佩戴醫用口罩,無需頻繁摘下 | 商場、電梯、地鐵、醫院等 |
勤洗手 | 流水+肥皂/洗手液,20秒以上,出入公共場所后優先落實 | 外出回家、吃飯前后、接觸疑似污染物后 |
保持通風 | 每天定時開窗通風(10-30分鐘),促進空氣流通 | 家庭、教室、辦公室 |
適宜鍛煉 | 規律散步或居家運動,增強體質而不過度負荷 | 家中、公園、運動場 |
- 新鮮蔬菜水果:補給維生素C,提升免疫調節力。建議每餐都有深色蔬菜和時鮮水果。
- 堅果+豆類:助力蛋白質和微量元素攝入,可搭配每日三餐,適量為佳。
- 清淡飲食:多喝水、少油膩、忌暴飲暴食。這樣腸胃更舒服、身體有精力應對小麻煩。
06 疫苗和治療新進展??
疫苗是眾多人眼中最希望依靠的"大傘"。它并不會讓人絕對不感染,但可以大大降低重癥與死亡風險。目前,中國已有多種新冠疫苗獲批上市。數據顯示,完成全程接種的人,重癥率遠低于未接種人群。
類型 | 作用原理 | 副反應 |
---|---|---|
滅活疫苗 | 用失去活性的病毒誘導人體產生免疫力 | 一過性發熱、注射處紅腫(常見但持續時間短) |
重組蛋白疫苗 | 用病毒的部分蛋白質模擬,引發免疫反應 | 偶見頭痛、輕微倦怠,嚴重反應極少 |
至于藥物治療,針對輕中癥主要以對癥支持為主,比如退燒、止咳。重癥則可用一定抗病毒藥、呼吸支持。我接觸的一例52歲男子(接種過疫苗),發病后咳嗽明顯,但住院期間很快好轉,幾天就出院,說明疫苗帶來的免疫力確實起了作用。
按照衛生健康部門指導,18歲以上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建議完成全程接種并適時加強針。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朋友,如果準備接種,推薦提前與專業醫生溝通一下接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