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腹瀉腹痛別大意!3種危險情況+科學應對指南
01 孩子拉肚子喊肚子疼,到底嚴不嚴重?
有時候,孩子突然說肚子不舒服、跑廁所次數變多,爸媽會糾結:只是吃多了?還是生病了?其實,很多腹瀉腹痛都是小小“腸胃感冒”,很快就能恢復。但也有少數情況,不容小覷。想判斷到底嚴不嚴重,關鍵要捕捉4個細節:腹痛的時間、腹瀉的次數、孩子精神狀態、體液流失。
簡單來說,短時間內、次數不多、孩子還能正常玩鬧,問題大多不大。但如果出現持續性、頻繁腹瀉,并且孩子不愛說話、愛睡覺、口唇發干,要當心背后有大問題。家長一旦把握住這些差別,更容易早發現早處理。
02 這些癥狀出現1個就要當心!??
有些癥狀,是危險信號。一旦孩子出現下面6種明顯變化,建議盡快去醫院。這些“紅燈”提醒,決不能靠經驗猜測拖延。
危險信號 | 簡單說明 | 家庭應對 |
---|---|---|
1. 持續高燒 | 超過38.5℃,降溫不明顯 | 測溫頻率每3小時一次,記錄數值 |
2. 明顯脫水 | 嘴唇干、眼淚少、尿量驟減 | 及時補液,務必記錄尿量 |
3. 便中帶血 | 肉眼見到血絲或顏色發黑 | 收集便樣,第一時間就醫 |
4. 精神萎靡 | 反應遲鈍,總想睡覺 | 觀察狀態,每小時記錄精神評分 |
5. 腹痛劇烈 | 疼痛讓孩子彎腰、抓床單 | 避免按揉腹部,測量疼痛評分 |
6. 多次嘔吐 | 1小時嘔吐3次以上 | 記錄次數,觀察嘔吐物顏色 |
家長可按以下方式簡要記錄,帶去醫院會更快被醫生理解
- 腹瀉次數:____次/天
- 腹痛情況:輕微/中等/劇烈
- 體溫:____℃
- 尿量/顏色:____
- 精神狀態:活躍/困倦/嗜睡
03 為什么孩子容易腹瀉腹痛?
很多家長都會疑惑,為什么換季時、去了趟游樂場、或者吃了點新鮮水果,孩子就容易拉肚子?其實,這背后和腸道的“抵御能力”有關。
- 1. 病毒感染最常見 – 研究指出,兒童腹瀉中7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輪狀病毒、諾如病毒都是“慣犯”。這些病毒入侵腸道,使腸壁分泌增加、吸收變差,結果就是水樣便、腹痛。
- 2. 細菌感染也不可忽視 – 食物未煮熟、手口衛生不到位時,大腸桿菌等細菌進入腸道,會導致炎癥反應,有的還會出現便血、發熱。
- 3. 食物不耐受 – 有的孩子天生乳糖酶少,喝牛奶后肚子咕嚕咕嚕,或者對蛋、堅果類食物消化不了,也會引發短暫腹瀉和腸絞痛。
除了感染和飲食,心理壓力、緊張情緒有時也會誘發腹部不適(功能性腹痛)。肚子就像一臺精密的機器,外界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出“小故障”。
04 去醫院要做哪些檢查?
當出現警示信號或者家庭護理無改善時,帶孩子就醫是最安全的選擇。很多家長最緊張的,往往是“醫生會不會讓孩子做一堆檢查”?其實,針對腹瀉腹痛,核心檢查大致這3類:
- 便常規:判斷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便于醫生對癥下藥。
- 輪狀病毒抗原檢測:尤其在秋冬季,能迅速篩查輪狀病毒,減少用藥糾結。
- 腹部超聲:若伴有劇烈腹痛、肚子異常突出,可排除腸套疊、闌尾炎等緊急疾病。
05 科學治療記住“三要三不要”
腹瀉腹痛時,治療關鍵不是立刻用藥,而是先把失去的水分電解質補回來。下面這個“三要三不要”,常常能幫家長避免走彎路。
三要 | 三不要 |
---|---|
|
|
口服補液鹽用法:500ml溫水+1袋(或按包裝說明),小口慢慢喝,每次嘔吐或腹瀉后補足失去的液體量。
- 清水500ml
- 白糖1勺(約10g)
- 食鹽半小勺(約2g)
- 攪拌溶解后分次飲用
06 生病期間這樣吃好得快
腹瀉期飲食,核心思路是易消化、補能量、防缺水。吃對了,腸胃恢復得更快;吃錯了,反而影響身體自愈。孩子分年齡段,飲食側重也有區別。
年齡段 | 主食 | 輔助食物 | 營養亮點 |
---|---|---|---|
6個月-1歲 | 母乳、稀粥、米粉 | 軟蒸蛋、南瓜泥 | 補水、易吸收 |
1-3歲 | 小米粥、面條 | 瘦肉松、土豆泥 | 補充能量 |
3-8歲 | 軟飯、蒸蛋羹 | 蘋果泥、煮胡蘿卜 | 增強腸壁修復力 |
- 南瓜粥:南瓜+小米+水,煮爛后用勺壓成泥,溫熱喝下
- 蘋果泥:新鮮蘋果刮成泥,加1小匙溫水攪勻
- 胡蘿卜米湯:胡蘿卜切細煮爛,連湯帶渣一同飲用
- 蒸蛋羹:雞蛋加溫水打散蒸熟,入口即化
- 土豆泥:蒸熟土豆壓泥,拌點淡奶
?? 附錄:癥狀記錄表 + 補液鹽配置參考
以下是可打印的癥狀跟蹤模板和補液鹽簡單配比,供日常參考:
觀測項 | 記錄內容 |
---|---|
日期與時間 | ______________ |
腹瀉次數 | ___ 次/天 |
體溫 | ___ ℃ |
有無脫水 | 口唇/尿量記錄 |
精神狀態 | 活躍/萎靡/嗜睡 |
孩子腹瀉腹痛,說輕不輕,說重也能很重。認真留意細節,適當科學處理,大部分情況都能安全度過。如果遇到上文列舉的警示信號,及時就醫更保險。希望這些實用建議,能幫家長們在寶寶生病時少些慌亂,多點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