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高發季!這樣做讓你遠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01 什么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早晨上學、擠地鐵,咳嗽聲此起彼伏。不少人口中的“感冒”,其實多半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單來講,這是一種由病毒或少數細菌引發的呼吸道炎癥,主要“盯上”鼻腔、咽喉與氣管這些“交通要道”,像突然闖入的“小麻煩”,讓人鼻塞、喉嚨痛、噴嚏不斷。
很多人以為普通感冒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碼事,其實它們關系緊密但不完全一樣。一場輕微的“感冒”常常是上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見表現,但如果癥狀加重或波及范圍擴大,還可能變為“更深入”的炎癥,如扁桃體炎、咽炎,甚至發展到支氣管。
02 這些癥狀出現要當心
起初,有人只是偶爾鼻塞、咽喉感覺有點癢,輕輕打噴嚏,不太引人注意。然而,癥狀若不緩解,可能會變得很明顯——比如持續性咳嗽、發熱、咽痛變得劇烈,甚至講話都費勁。部分人還會出現全身酸痛、食欲下降,感到渾身無力。
癥狀類型 | 具體表現 | 建議 |
---|---|---|
輕度(早期) | 偶爾打噴嚏、輕微鼻塞、咽部不適 | 多休息、觀察變化 |
明顯加重 | 持續高熱、劇烈咳嗽、咽喉劇痛 | 及時就醫 |
特殊人群 | 老人、小孩高熱,或病情迅速進展 | 立即就診,防止并發癥 |
比如一位67歲的阿姨,最初只是覺得鼻子有點堵、喉嚨癢,沒太在意。兩天后體溫升到39℃,喉嚨痛得下咽困難,還不停地咳嗽。這種持續性高熱和咽痛,其實就是“加重信號”,這時候不宜拖延,得盡快就醫。
03 為什么你會中招?
很多朋友好奇,明明穿得很厚,為何還會“感冒”反復?實際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這個季節格外容易發生,原因還真不少。
- 病毒傳播高峰:以流感病毒為例,秋冬季氣溫降低,開窗少,公共場所聚集多,病毒就更容易通過飛沫在人群間“打招呼”。專家統計,在流感高發季,每10個人中差不多有2-3人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感染。
- 人體免疫下降:冷空氣刺激,會削弱鼻咽部黏膜的防護作用。比作城門松動,病毒顆粒找機會從鼻孔、嘴巴鉆進來。
- 生活習慣影響:孩子常常在教室、托兒所群體接觸,成年人加班熬夜、飲食不規律,也讓身體“小衛士”精力不足。一次感冒沒好透,再碰上傳染源,就容易反復發作。
- 年齡與體質有關:有研究認為,嬰幼兒、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病者,呼吸道黏膜更脆弱,對病毒抵抗力較差。這樣的人群一旦暴露,感染風險明顯升高。
這提醒我們,環境、體質、習慣,三方面都會影響易感性。所以一些常說“我體質差,年年中招”,并非沒道理,只是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防護辦法。
04 醫生如何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很多人覺得檢查繁瑣,其實醫生的診斷更注重病史問詢和體格檢查。詢問病程、測體溫、聽診呼吸音,能幫助初步判斷。特殊情況下,會安排一些輔助項目,都是為了排查并發癥,不用緊張。
- 常見操作:醫生查看咽喉有無紅腫、扁桃體是否腫大、肺部有無雜音。
- 必要時化驗:如血常規——判斷感染類型,偶爾采集鼻咽分泌物,進一步明確病毒還是細菌感染。
- 嚴重時加做影像:高熱不退或咳嗽遷延,會建議做胸片,排除肺炎等并發癥,這對老年人尤其重要。
05 科學治療這樣做
絕大多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理休息和對癥處理就能逐漸好轉。不過,醫治方法還真的講究幾點——
- 藥物選擇要對路:主要用于緩解癥狀,比如發熱用對乙酰氨基酚類解熱鎮痛藥;鼻塞時用鹽水鼻腔噴霧??人蕴貏e厲害的話,根據醫生建議可用止咳或祛痰藥。
- 抗生素不能亂吃:調查顯示,約八成感染元兇是病毒,抗生素對病毒無效。只有合并細菌感染,比如化膿性扁桃體炎才考慮用。
- 家庭護理有門道:保持房間通風,喝溫水、清淡飲食能幫助身體恢復。發燒時多躺著,加快修復進程。
- 中醫調理配合:部分中藥劑型具有緩解癥狀的效果,尤其適合早期或癥狀不重時輔助使用——也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06 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想要少“感冒”,預防才是關鍵。其實把握幾個“日常動作”,就能大大減少被病毒“侵擾”的機會。
?? 實用提醒
- 連續高熱超過三天、不緩解要看醫生
- 老年人和兒童一旦高熱或精神差,務必及時就醫
- 病情未明時,別擅自使用抗生素
- 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是保護自己和家人最有效的方式
說起來,很多看似平常的小動作,比如勤洗手、多開窗、適當鍛煉、吃得豐富一些,再加上有癥狀時懂得及時求助醫生,真的能幫我們繞開不少“感冒季”的麻煩。沒有哪一種辦法包治百病,但每增加一份預防意識,就少一份染病的機會。